对高中生的一些遐思
(2013-07-13 18:10: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观察与随感 |
一直都在和小学生打交道,最近有机会和高中生们交流,颇有感触。
他来自一个1.5线城市中几乎是视野最开阔的一所高中,他和我们分享了不少哲思。比如每一个人的灵魂相似,但形骸不同;比如孤独感是痛苦的重要原因。他自我介绍时会说,他通过各个领域的学习,发现了事物的普遍规律,他发现万法归一。
他来自一个一线城市的一所优秀高中,听上去他有很不错的技术背景,而且看起来也做了不少有趣尝试。他很熟练的运用演讲技巧,泰然自若。他的同龄人朋友在活动茶歇时,特意做到一个演讲人旁边,问他:“请问你第一个创业公司卖掉后,你分了多少钱?”那个演讲人愣了愣,说,我能不回答吗。
我在想,他们在几年之后会是如何?职业病了,习惯性的去根据我看到的听到的碎片去拼凑这个人的完整生活,去畅想她他的未来。他们的未来会如何呢?
一个有观察力的人,如果去现在高中看看,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除了各种果子产品之外,和十几年前,其实并没有太多不同。无论是对当下的态度、对未来的思路、或是对自己的思考。好像在中国,要从高中开始做一个不同的人,还是需要不少勇气和努力的。
这固然和我们作为人必经一些发展阶段相关,但这和我们的高中教育这么多年没啥本质变化也相关。
我们当时,和他们现在,都太缺乏生活。即便是做义工,也是在一个着急的成长预定轨迹里的一个环节。“长大成人”,依然曾是他们的生活主旋律,就好像他们现在还不是合格的人似的。
缺少生活,会在18岁时发现万法归一;缺少生活,就会很冒失的犯social fault。缺少生活,就会缺少常识,不够有人味儿。而且好像越是优秀的学生就越是如此。缺少生活,他们的人生,可以从哪里、从何时开始丰富。“优秀”和“社会阅历”极少集合到一个高中生身上。(千万个声音在叫喊:“我们哪有时间啊啊啊啊!”)
我极力让这篇文章显得不是批判。我尝试在描述。因为我其实很欣赏、尊重、祝福他们的。只是我觉得,好学生八成幸运的有个不错的家庭背景,不错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小的野心。基于此,他们可能更需要学习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