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26本学期最后一堂读书课!

(2011-12-26 22:53:33)
标签:

教育

分类: 苏杰学校读书课

今天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读书课,也是2011年的最后一次读书课咯!上课一开始,当我和孩子们说到这个“悲惨”事实,孩子们集体大喊表达不舍,嘿嘿,这句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于是我安慰他们:“这不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一见面。”他们才稍稍安静了下来。于是我顺着话题继续提:“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三天,你会干什么?

“我会很伤心,我会问自己:生命只剩下三天了吗?”

“我会想把要做的事情都做完。”(来得及吗?)

“我想去西藏,然后等死掉以后天葬。”(太有宗教情怀了。)

于是我告诉他们,乔布斯在生前总是告诫自己,要把生命的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活。“大家想一下,怎样把生命的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

“要好好珍惜,做很多事情。”

“那你们还会花很多时间来纠结郁闷吗?”

“不会!”

“那你们还会花时间在不开心的事情上吗?”

“不会!”

 孩子们大声地回答让我倍感欣慰。好了,点到为止,开始上课!

我先问孩子们还记得上节课的那些内容。马上就有孩子回答我:

“达芬奇的发明!”

“大家还记得达芬奇的那些发明?”

“飞机。”

“弓箭。”

“能在水上行走的东西。”

“除了发明,还记得关于达芬奇的哪些东西呢?”

 “达芬奇的画,《蒙娜丽莎》。”

 “还有人体解剖图。”

“达芬奇密码。”

……

 孩子们回忆了好多关于达芬奇的发明创作,看来伟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好的,那我们来看看达芬奇自己长什么样的。”我向大家展示了达芬奇的画像。

“大家看看,你能从画中看到什么?”

“很有学问的样子,头发很长。”

胡子也很长。

头上有皱纹。眼睛有很大的眼袋!

他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他的头是秃的,想东西想的很多。

“他好像在用余光看着我们。”

……

于是我继续问:“大家看看他的眼睛,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很深邃,眼珠在沉思,在想东西。”

于是我又放了一幅达芬奇创作的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这幅图中蕴含的巧妙之处,并通过介绍达芬奇之后的数学家发现的黄金分割率,,让他们明白了达芬奇的天才之处。

接下来要说梵高咯!我向孩子们展示了梵高画的向日葵:“大家看看这幅画里的向日葵,跟你见过的向日葵有什么区别呢?

 我看过的向日葵都很大,很高,不能插在瓶里。 Great point! 这点我之前都没想到呢。向日葵,一个象征着阳光与自由的花朵,被插在花瓶中确实让人感觉憋屈。)

“有两朵焉了,正常的应该是想着太阳的,可能是营养不良,而且有的花瓣没有连在一起,可能是枯萎了。”

“是因为梵高把自己比作向日葵,因为被很多人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这个答案太有深意了,原来是孩子的爸爸告诉她的,这位父亲真是博学啊。不过这孩子对于“被限制”或者“感觉孤独”究竟是个什么感觉。

“好,那我们在来看看梵高长什么样子。”

我刚放映梵高的自画像,孩子们就“嫌弃地”叫喊起来,比起达芬奇,梵高长得太不像伟人了吗?于是我问:“在画中你能看到什么,有什么感觉?”

“他的眼神很忧郁,忧伤。”

“好的,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幅自画像。”我向孩子们展示了梵高耳朵上缠着绷带的自画像,教师里就热闹起来了,纷纷要举手说关于梵高的割耳事件。关于这个事件有好几个版本,但是孩子们好像也知道了很多版本了,五花八门的,而且在他们看来,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的行为是不可理喻的。哎,尽管我不希望自己热爱的梵高在如此的“哄闹”中被嘲笑,但也得慢慢来。

于是我点击了下一幅画,是一幅海景,我问孩子们:

“这和你平时见到的海滩有什么不同吗?

“我看到的海是蓝色的,天也是蓝色的,但是画里的不是。”

   “我看到的海边是又很多人在玩的,但是画里一个人也没有,很凄凉。”

“这个海滩上的船上没有人,孤零零的,而且有几支船在岸上,不在水里。”

“是的,我们感觉海不是那么宽广了,是吗?”

“是的。”

 “好,我们在来看一幅梵高的作品,我不告诉你们画的名字,大家可以先猜猜。大家看到这幅画,第一感觉是什么?”

“很恐怖,桥下的河很乱,那个人在大叫,身体都扭曲了。”

“那个人的表情很害怕,嘴巴张得很大,变成了圆形。”

“远处的景色好像快火山爆发了。”

“好像要海啸了。”

“大家看这个人有眼神吗?”

“没有。”

“这个人的眼神很空洞,不像刚才的画,我们能看出人物的表情。大家看这个人的动作,在干什么?”

在喊叫,很害怕。

“是的,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做《呐喊》。”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画里的人在呐喊。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梵高在活着的时候只卖出一幅画,而且只卖了400法郎,相当于500人民币,而当他去世后他的一张画却可以卖到6亿美元?”

“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可能由于出身贫寒,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他也不宣扬自己的作品。”

“难道所有死掉的穷人,只要他活着的时候画了画,都能死后卖大钱?”这个问题让那个很快回答的孩子陷入了思考……

“大家知道梵高为什么自杀吗?”

“因为有某种压力,当时有人不理解他,还骂他。”

“因为好像他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他很郁闷,心里很矛盾,所以就自杀了。”

“因为他的画都比较凄惨,内心很挣扎。”

“我们说,梵高很忧郁,我们从他的画中也能看出来,他自己是这样说的:我要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是一段艺术历史的开创者。我就是梵高,我就是我。”

我又问孩子们:“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台舞台剧,你想做导演还是做演员?”

“做导演,因为做演员责任大,做导演责任小。”

“我们说,做演员必须按照导演和剧本的要求演,就不是自己了。”

在这个年龄要求孩子们理解执着地做自己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明白,梵高的旷世巨作和他的执着甚至是偏执是离不开的。

在课堂的最后,我向孩子们推荐了几本在寒假可以阅读的书:《阿甘先生和跳舞熊》《请到我的家乡来》《可怕的科学》《要命的数学》《世界图画书  阅读与经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