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服务?
(2010-04-04 01:25:39)
标签:
儿童体验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杂谈 |
分类: 教育观察与随感 |
这几天连续去了南京和上海好几个孩子们玩儿的地方,比如南京海底世界,上海科技馆,还有上海儿童博物馆。总体印象是,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给孩子们玩儿的地方,离我想象中的儿童天堂还有很大距离,中国孩子d值得拥有(其实想说“deserve”,翻译成什么比较地道呢?)更好的教育服务 ~~
南京海底世界是和几百个小学生们一起去的。那儿有个海底隧道,鱼儿们的种类很多,灯光效果和鱼儿的摇曳身姿让人感觉很梦幻,尤其是水母馆那里,我在粉色水母驻扎的大水缸面前盯着看了很久,在想人类那些自认为最潇洒飘逸的衣裙,都不会比水母们的身体更加妩媚。
话说100多个孩子呼啦啦的涌进被灯光打的五颜六色的海底隧道,像window shopping一样,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大水缸,看到漂亮的新奇的,就停下来看看拍拍照片。有的孩子似乎感到有些无聊,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来过好几次的了。原先我们给每个班(30个孩子)预定了讲解员,到了那里才知道,他们根本没有那么多人能讲解,给我们派了11个人,只有两个人带了mic,有板有眼的给孩子讲解,其他几位,基本上是跟着呼拉拉的孩子往前走。海底隧道光线很暗,那个场景在我看来,怎一个“乱”字了得。混乱中,在学校求知欲很旺盛的孩子们自然是看热闹为先,很快走完了原本可以体会到更多乐趣的一个个大水缸和期待着他们驻足赏玩的鱼儿们……后来在我们的极力要求下,海底世界才答应我们,用我们自己带去的话筒,重新带孩子走一遍,当然也只是把解说词再背一遍而已……
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要求“每30个孩子配一个讲解员,给细致生动的讲解”这样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其他学校都是100多人一个讲解员,走马观花一遍就算完成的……
再说说上海的儿童探索博物馆。之所以去那里,是因为学校要带着孩子去上海玩,计划安排去儿博,所以我去提前探路。之前选择那个地方,是因为我2年前知道这个地方是两个海归妈妈创办的,觉得她们的理念和国际接轨得很及时,因为佩服他们的理念和行动力,所以才一直想要去看看的。这次终于遂了愿,却同时也失望了。“专给儿童的博物馆”、“探索互动”,这些都是很好的理念,但实际上我看到的却是对科技不太感兴趣也不太懂的中老年讲解员,还有单调的展品和氛围。理念为何没有落到实处呢?原因就是这两个理念都很贵。
专给儿童的博物馆,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展品,它需要比给大人的更丰富,因为大人通常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就算展品简单点也能联想,但孩子却需要绝对多的“输入”才能对大脑形成有效刺激,才能开心;探索互动则是个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理念——没有钱,哪儿来的设备让知识 与孩子互动,没有人才,哪儿来的深入浅出的解说与导引?与气势恢宏的上海科技馆相比,儿童博物馆实在是太单薄。
最后来说上海博物馆。也许是因为里面的东西多为艺术字画,所以偌大的上博,没有专门给儿童的导游。给外宾的导游服务倒是很周到。但大英博物馆其实也有很多艺术字画啊,为啥就有专门为儿童版本的参观内容和路线指引呢?为了让上博显得不那么无聊,我想了个主意,干脆招募几个孩子再给点培训,让他们自己做小导游。具体结构如何,回来再向大家汇报吧!
有理念未必有资源去实现,有资源实力却未必知道该怎样用对地方。这就是我目前对儿童课外学习玩乐场馆的一个印象。但这也许只是我和我妈的印象,因为我们有过对比:当时她去剑桥看我,我们一起参观剑桥的Fitzwilliam Museum时,亲眼看到一群9,10岁样子的孩子围着一副中世纪名画坐在老师身边听故事听的津津有味。一张张小脸上的专注神情让我和妈妈至今难忘。我于是担心是否中国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值得拥有更好的服务。不过担心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能给中国儿童提供怎样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