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法概述
(2012-02-03 13:41: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言言语 |
(资料来源: Alice Omaggio Hadley.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壹、1960年代前的语言教学法
二十世纪以前,外语教学大多采用“文法翻译法”。但从本世纪开始,不同的教学法相继地问世。首先“文法翻译法”被“直接教学法”(1910至1920年代)所取代,继而“阅读教学法”(1920至1940年代)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发展出所谓“军中外语教学法”(the Army Method),此法后来成为“听说教学法上”,曾在1950至1960年代在美国和世界各地风靡一时;但后来仍遭“认知教学法”取而代之。
贰、1960年代后的创新教学法
1960年代以后的创新教学法有三大走向:1.“具有浓厚人本心理学”色彩的“团体学习法”(70年代初)和“暗示感应教学法”(70年代末)。2.以表达为主的“默示[潜移默化]教学法”(70年代初)。3.以理解为首要的“肢体回应教学法”(70年代末)和“自然学习法”(80年代初)等。上述各种创新的教学法,基本上是补救传统“听说教学法”的缺失而设计。换句话说,新的教学法是希望提醒教师,他所教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书”。在这此教学法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由“听说教学法”中的指挥者(conductor)转型为一位协助者(facilitator)(陈须姬,民84)。以下就将这五种教学法的特色和意义,依时间先后分别简述于后。
参、沟通式教学法
英、美两国是主导全世界英语教学的主要国家,也是提供师资、师资训练、教材与教学法理论的主要来源。当上述各种创新的教学法正在世界各国盛行的时候,英国在1980年代也创出“沟通式教学法”,迄今仍风行一时,未见衰退。它衍生于“听说教学法”,但在原有的教学技巧中,增加了一些较有意义且强调沟通的教学活动,例如:角色扮演(role playing),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以及小组互动(small group interaction)等。此教学法主张学习者除了需具备语言或语法能力,知道如何组成句子外,亦需兼具包含社会语言观念的沟通能力,亦即在某一社会情境中知道如何运用句子,使用适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肆、折衷式教学观
除了“自然学习法”和“沟通式教学法”之外,“折衷式教学观”也是1980年代语言教学主流之一。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学法,而是一种原理,主张在现有的教学法当中撷取最实用的部分,以应付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沟通的重要性及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目标是“折衷式教学观”所强调的重点。
一、文法翻译法
文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这种教学法原先是用来教授拉丁文和希腊文,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欣赏并分析外国文学的能力。老师通常是以学生的母语来进行教学。在这种前提之下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文法规则,再配合单字的背诵和翻译的训练便能学好外国语言。但是,这会形成已经学习外语多年的学生,却仍旧无法开口。直到1920年代,随着对外语口语能力的要求日增,革新的教学法便出现了。
文法翻译法:”脑力训练”
背景
主要特征
1. 学生首先先学习它们阅读课程时所会用到的文法规则以及语言对照的字汇。藉由叩长及推敲式的解释去学习文法规则。除此之外,学生也必须学习文法上的特例及不规则性。
2.在学习过字汇及文法规则之后,课程翻译须注意的要点可在此时提出。
3. 学生会被要求翻译好测试他们是否理解了阅读的要点。假如他们翻的正确就会被认为已经学会了此语言。
4. 母语及目标语言会不断地被比较,此教学法的目标是可以将母语翻成目标语言,必要时可使用字典。
5. 除了大声阅读外,在这门课中,听和说练习的机会很少。因为这门课一开始即注重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大部分上课都专注学这语言的规则,实际上却很少使用这语言。
精通取向
潜在的弱点
二、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强调直接使用外国语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并透过实物、图片、演示(demonstration)和戏剧(dramatization)等来帮助学生了解语意。课堂上绝不使用学生的母语,也不讲解语法结构。由于这种教学法不采用直接翻译,因此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来解释单字及句子;再加上“小班制教学”的实施,造成了师资需求的大增。
直接教学法 (Direct Method) :
直接教学法:理性主义观点的语言学习
背景
主要特点
此教学法为Berlitz提倡:
1. 语言学习在一开始应该此时此地教起,使用教室中的实物和简单的动作。最后,当学生学到一定程度时,课程的重心才转回到一般的情境及背景。
2. 直接教学法常围绕在特别构造的图画,描述着使用目标语言的乡村生活。这些图画使老师避免使用被严格禁止的翻译方法讲课。新的字汇常藉由目标语言给予,模仿动作或改变物体而下定意。
3. 在课程开始,学生听到完整或有意义的句子,且使用问答交换的模式。
4. 正确的发音是很重要的,在一开始的课程中,准确地发音即被强调。有时使用语音的假设来达成此目标。
5. 文法规则并不会很明确地被教导,它们常被假设学生会经由练习过程而习得。学生被鼓励经由归纳去建构规则。
精通取向
潜在弱点
Rivers在1981年以下面的教学计划来对直接教学法做出评论:
充其量,直接教学法只是经由活动来提供一个语言学习过程中令人兴奋及有趣的方法….然而,如果老师不注意的话,学生们会陷入一个未架构的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困境,导致学生们发展出一个流利但不正确,以母语结构去概括外语结构的字汇。这种”学校混杂语言”日后将很难根除,因为它已经被接受且使用很久了。
自然教学法
背景
特征:
1.学习活动的分类。假如一开始时沟通重于型式,这样大部份,未必是全部,的课堂活动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沟通而设,Terrell建议课堂上的所有时间应该致力于沟通方面的活动。语言型式上的说明和练习活动应该大部份安排在课堂外。这种课外的活动应该仔细地被计划也要采用紧密的结构;说明应该清楚到让学生了解这样课堂上的时间才不会被浪费在文法的课程或习题上。Terrell建议老师制造特别的作业,收回学生的作业,然后予以提供一些有系统的回馈。然而,学生应该明了改正作业的主要责任还是来自于他自己。
2.错误的订正。依据Terrell的说法,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现出订正语言的错误是必要的或有意义的。事实上,即使在最佳的状况下,任何错误的订正在动机或态度下还是应该扮演被动的角色。
3.母语与第二外语的使用。Terrell建议一开始的课程安排应该是以听的活动为独占性,学生也被允许以第二外语回答。假如学生在理解的情况下被允许以第二外语回答,他可以讯速地把他所听的内容扩大到更广的标题,且能享受沟通的历程。理所当然,就像Krashen也说过的,听的理解也是理解型式的一种。首先,简单的对话或与母语文化者的对谈被使用,这种型式的语言有几项特点:
Terrell摘要了此教学法的要点如下:
精通取向
潜在的弱点
三、阅读教学法
阅读教学法(reading approach)的问世有其实际原因。对于那些学习外语时间不长或者不需出国洽商旅游的人,阅读的确是最有用的语言技能。阅读教学法虽是“文法翻译法”的一种修正,但却有一些同样的缺点。
四、听说教学法
听说教学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简称ALM)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人员为了军事业务所需,必须在短时间内学会一种外国语言,因此一种修正于“直接教学法”,且揉合了“行为心理学”(Behaviorist Psychology)和“结构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的新教学法便因此而产生。它特别强调“结构”(form)而不强调“意义”(meaning),并且认为“听”和“说”的学习应该先于“读”和“写”。它的基本教学法有二:模仿记忆法和句型练习。此教学法虽然在许多国家大受欢迎;但仍有一些缺点,例如:立即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使学生太依赖机械化的练习(mechanial drill),导致教学呆板乏味,以及忽略“读”与“写”的训练等等,学生因而没有机会表达他们真正的思想,使得学习动机减低了。
听说教学法 (Audio-Lingual Method) :
听说教学法是因应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而生,它发源于美国。
听说教学法:对于语言教学的展望
背景
主要特征
听说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式的教法。Lado在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一书中以为:
Chastain把行为主义论者的观点摘要如下:
精通取向
潜在的弱点
五、认知教学法
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 乃是为了矫正“听说教学法”的缺点而产生。“听说教学法”对于语言的学习虽有显著的帮助,但有些专家们对于语言的学习是许多“习惯”(habits)的累积,这个观点抱持不同的观点。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学习不是经由模仿而来(陈须姬,民84),因为学习者会运用其认知分析的能力,来创造出自己从未听过的新句子。他们强调语言学习必须有意义;记忆式的学习应该尽量避免,文法观念的理解宜重于机械化的练习,而且四种基本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的培养必须均衡。
纵观1960年代以前的语言教学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新教学法,事实上都根植在旧教学法之上,都是对旧法所作的一些修正。整个发展类似一个“循环”。亦即曾经被批评为无效的教学法,在几年之后做了一些修正,换上新名字,又重新成为最受欢迎的新方法。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母语的使用状况:有的教学法完全使用母语来教学(如:文法翻译法),有的完全禁止(如:直接教学法),有的则是适度的运用(如:听说教学法)。
认知教学法
特征
Chastain(1976)在下面列出了此教学法的要点:
1.认知教学法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对目标语言发展和母语一样的能力。这是为了要帮助学生对目标语言的规则有些许的了解,这样以后再遇到适当的情境时,他们就能够自己归纳出一定的模式。
2.在教导第二外语时,老师应该教导他们由已知的境界到未知的境界,也就是说,学生利用他们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去学习新的语言,这个知识不仅包括学生对第二外语的现有知识,也包括他们对母语的了解,也就是语言的共同特点。学生在了解这个语言的形成之前,应该先了解这个语言的文法规则。应该先充实语言的常识,然后再使用。
3.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及作业应该是可促进学生对于语言的创造性,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把他们学到的现有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会话沟通上。
4.语言的行为应该是不断地创新及被改变,学生应该学着去找寻语言的规则而不只是像机器一样地死背,因此,文法应该是在此课堂上公开地被解释及讨论。
5.学习应该一直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学生应该了解他们被要求的是甚么,课堂材料和学生所拥有的意识结构有其一定的组织。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用相同的办法学习,老师应该设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使用。
精通取向
潜在的弱点
反认知方法
特征
1.第二语言的习得应该是靠学生自己而不是老师,学习者利用已习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2.学习者天生即有学习语言的能力,第二语言学习的历程就像小孩学习母语。
3.不需要太注重型式,语言分析并不那么必要,文法规则和解释未必有帮助。
4.学习者的习得并不是一步一步的,而是整体性的。
5.错误是必然的,应该被容忍。学习者应该是自发性的订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靠老师。
6.随着目标语言的精进,母语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不必要在母语及目标外语间做太显明的分析。
六、团体语言学习教学法
特色
第一阶段:学生以母语大声的念出自己的理论,他们想在这个群体提出来的东西。老师,把他的手放在学生的肩膀上,轻轻的翻译给学生听。学生重复老师说过的,并且录音。另一个学生,把他想要回答的答案告诉老师,老师并来到这个群体,以第二外语提供给学生翻译。再一次,答案也要被录音,在这个会话结束时,所有的过程都录了音。这个录音带在晚一点的课堂里会被当做分析及练习这语言的来源。这过程在后面的范例会被描述。
第二阶段:这阶段是自我确认的阶段,这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时,老师很少介入或是帮助学生。
第三阶段: 在这个出生期的阶段,学生渐渐学习独立,他们使用新的语言,不需要翻译,除非另一个学生要求。
第四阶段: 这个成人时期或是转变时期,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去接受来自于老师或同学的订正。
第五阶段: 这个独立的阶段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期。每一个人依团体的精神提供订正及有系统的改善。在这个时期,信任的程度很高,没有个体会受到其它团体中的份子订正错误而感到威胁。这个气氛是温暖的,可接受的,和了解的。
精通取向:
潜在的弱点:
1960年代后的创新教学法
1960年代以后的创新教学法有三大走向:1.“具有浓厚人本心理学”色彩的“团体学习法”(70年代初)和“暗示感应教学法”(70年代末)。2.以表达为主的“默示[潜移默化]教学法”(70年代初)。3.以理解为首要的“肢体回应教学法”(70年代末)和“自然学习法”(80年代初)等。上述各种创新的教学法,基本上是补救传统“听说教学法”的缺失而设计。换句话说,新的教学法是希望提醒教师,他所教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书”。在这此教学法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由“听说教学法”中的指挥者(conductor)转型为一位协助者(facilitator)(陈须姬,民84)。以下就将这五种教学法的特色和意义,依时间先后分别简述于后。
团体学习法
团体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LL)此教学法常被引为典型的“人本教学法”。它希望教师把每个学生当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独立个体来对待。所谓健全人格学习,是指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感情和智能,也需要了解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若希望去除学生的恐惧,教师本身必须先成为一个语言辅导者,才能了解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困难,进一步有技巧地帮助学生,将消极的感觉转化为积极的力量,使语言的学习更为有效。因此这种教学法亦称为“谘商学习法”(Counseling-Learning,简称C-L)。它重新定义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中的角色,使之成为一种类似心理辅导时辅导者与个案之间的关系。
七、默示[潜移默化]教学法
默示[潜移默化]教学法(the Silent Way)认为学习并不是全靠模仿而成。例如,婴儿会爬不是模仿大人的结果。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保持缄默,不说不必要的话,不提供口头模式让学生仿说,而只用指示棒或教鞭(pointer)指着这些表,刺激学生做口头发音以达到自由表达的目标。
此教学法的基本信念之一是:教导附属于学习,它认为学生发生错误是无可避免的,“意义”和“结构”同样重要。因此从基础开始,四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就能相继发展而成。
默示[潜移默化]教学法 (The silent Way) :
八、暗示感应教学法
暗示感应教学法(Suggestopedia)认为语言学习成效不彰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外语时,学生有心理的障碍,担心表现不佳。暗示感应法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去除害怕学习成果不佳的疑惧,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
本教学法的特色有(1)将教室布置成像客厅一样舒适;(2)使用古典音乐来松弛学生的压力,并强化语言本身的节奏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3)教师经过特别的训练,配合音乐朗诵教材;(4)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达到最高的效果。
暗示感应教学法: 潜意识的学习
背景
这个教学法所建议的情境是,柔和的灯光,巴洛克的音乐,愉悦的教室怖置,舒服的坐椅,老师呈现戏剧化的教材。这些都是为了要让学生放松,让他们敞开他们的心胸在没有阻碍的环境下学习。
Chastin(1988)以为暗示感应教学法是一种尝试要用到左右两半球的大脑来学习的方法。学习时要同时综合和分析,同时使用意识和潜意识的运转。因为Lozanov看到紧张会妨害到潜意识的学习,教学原则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环境的社会心理学的限制。第一原则是要回复像婴孩化,这个原则是要让学生去捕捉他们在婴孩时的学习能力。第二个原则是要在放松的心理环境下提升学生的心理运转及专心。这个教学法的一般目标是要使学生学习语言时,能够挣脱在过去学习环境中所受的限制的气氛下学习。
特色及示范教学
1. 首先,必须复习之前学过的材料,完全使用第二语言。有时使用游戏和短剧。避免机械化的练习。
2. 次之,新的材料藉由长的会话呈现,并分为两部分。较早,学生听引导想象的录音带用以放松,放松是此教学法的关键,会话是依第二外语的母语学习者所用的传统情境。在这门课上,会话在场景及内容是连续的,角色有已经押韵的姓名,并且有不同的有趣的人格及专精,学生在语言练习活动上可采用这些角色。
在积极的部分,当老师在阅读时,学生可听音乐,学生学习时,母语在左边,右边有相对的第二外语,老师的声音随着音乐而抑扬顿挫,例如,第一行时大叫,第二行轻语,第三行用一般的声音,语调未必会符合所说的内容,但是因为有变化及对比,所以符合了情境教学法的情境呈现,学生听会化时练习呼吸的技巧好让他们专心。
在消极的部分,学生再一次听课程的朗诵时,闭着双眼。阅读时用一般的声调,配以巴洛克的音乐。这两种方法都是要让学生在非意识时吸收新材料。
3. 在完成了这两部分后,有一个八小时的课程学习新的教材。学生扮演角色及活动练习他们所学过的。当须要文法解释时,就会以母语提供。
九、全肢体反应教学法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十、自然学习法
自然学习法(the Natural Approach)是依据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学说所创立的一种以理解为主的新颖教学法。自然学习法认为语言的输入必须能让学生理解。同时,成人发展第二语言,也可像儿童发展母语能力般地经由可理解的输入语言自然“习得”。换言之,在低焦虑的学习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听和读一些他们能够理解的教学内容,但不强迫学生立即以第二语言响应。这样,在学生接受大量听与读的训练而有了足够输入语言时,他们便可适时发出言语。
十一、沟通式教学法
英、美两国是主导全世界英语教学的主要国家,也是提供师资、师资训练、教材与教学法理论的主要来源。当上述各种创新的教学法正在世界各国盛行的时候,英国在1980年代也创出“沟通式教学法”,迄今仍风行一时,未见衰退。它衍生于“听说教学法”,但在原有的教学技巧中,增加了一些较有意义且强调沟通的教学活动,例如:角色扮演(role playing),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以及小组互动(small group interaction)等。此教学法主张学习者除了需具备语言或语法能力,知道如何组成句子外,亦需兼具包含社会语言观念的沟通能力,亦即在某一社会情境中知道如何运用句子,使用适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沟通教学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
功能性的教学观:沟通教学法
背景
特征:
1.有意义的文章是沟通教学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2.学习者被鼓励用第二外语沟通,语言的系统被习得借着在沟通上表达的原意。
3.教材的顺序依学生的兴趣而以内容,功能,然后意义为先后。
4.母语的使用是被允许的,特别是使用时对于翻译或之类的课堂有帮助。
5.课程的内容及活动随着学习者的需要及喜好而改变。
6.强调流畅度的沟通能力是此门课的目标,正确性并不是抽像地被判断,而是以内容为准则。
1.沟通的原则:沟通性的活动可促进语言的学习。
2.课程的原则:与真实世界不脱节的活动可促进学习。
3.有意义的原则:学习者致力于有意义及确实的语言使用。
精通取向
肆、折衷式教学观
除了“自然学习法”和“沟通式教学法”之外,“折衷式教学观”也是1980年代语言教学主流之一。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学法,而是一种原理,主张在现有的教学法当中撷取最实用的部分,以应付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沟通的重要性及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目标是“折衷式教学观”所强调的重点。
总之,语言教学史的最大特色在于教学法的多样性。决定一种教学法的好坏有许多因素: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年龄和程度、班级的大小、学习的时间、态度、动机以及学习的目标等。这也是“教学”被称为“艺术”的原因所在。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教师不可全盘接受某一特定教学法,而须保持教学的弹性,如此,方能极富巧思地“选用”而非盲目地“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