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孝里铺大集

标签:
孝里街道孝里大集中黄崖土地神祠 |
孝里铺因孝堂山而闻名于世,而单就一座小山儿再出名,如果没有每年正月十六的孝堂山庙会和逢每月农历二、七为集日商贾云集的孝里大集,孝里铺恐怕也不会声名远播。孝堂山庙会、孝里大集曾是繁荣孝里经济贸易流通的重要渠道,曾几何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搞活经营,农贸市场渐渐失去了它的优越性,变得越来越萎靡不振,尤其是2020年秋季,孝兴家园滩区迁建工程告竣,逐步拉开了普通百姓走出传统的一家一院的居住模式,搬进了现代化楼房的序幕,原来人声鼎沸的乡村立刻变得悄无声息。
人气的缺少必然会导致各行各业的萧条,其中受到重大影响的就是农村集市。
孝里街道所辖东障、宋庄、孝里、下巴四个管理区的搬迁直接导致了东障集、宋庄集、下巴集的消失,孝里集因规模较大,临近新区边缘暂时还维持现状,看其场景也只是苟延残喘,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了。
孝里铺集与孝堂山庙会具体诞生在哪个朝代,谁早谁晚现在都已无法考证,据传孝堂山庙会产生于东汉之初,由此计算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只是苦于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记录。难能可贵的是在旧时通往三黄崖的交通要道,位于石岭子附近的灵山土地神祠西山墙镶有一方明代碑碣,上面明确镌刻有孝里铺集的字样,碑文末标注是“嘉靖伍(1526)年,”据此推算也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孝里铺在1939年以前属肥城县(今市)辖区,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方域》记载的肥城县境内四个特大集市,这其中就有孝里铺集(其他三大集分别是:演马庄集、张家店集、衡鱼集)。
孝里铺集面积广阔,交易门类齐全。其旧址原来以孝堂山西四百余米处的抱厦为中心,前后左右展伸,设有粮食市,布市,百货市,牲口市,苇子市(芦苇,秫秸)……其他还开辟有染坊,调料酿造铺,日用杂品加工区,像打锡壶的,旋锭子的,编牛笼嘴的随处可见。美食区:绿豆丸子,煎包香气扑鼻,当然千里迢迢走一遭来到孝里铺集还是为的喝一碗孝里米粉,临走再拎上一嘟噜油炸鬼儿,这个集才算赶得有滋有味,称得上尽兴。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孝里铺集位置迁移到村北首的清水沟两岸,繁华程度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又有了生机,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吸引四方客商及购物者纷至沓来每个集日不下两万余人次,成交贸易额也十分可观,只是百货门类比旧时集市有所减少,这个时期木料市与牲口市相当红火,木料市除交易原木以外,张营村的八仙桌椅曾备受青睐,在孝里集独领风骚,桌椅以样式古朴、厚重,外形美观受到人们的喜爱,当时的百姓家无不以拥有一套张营村木匠加工的桌椅而觉得有面子。因此张营村的木匠曾自豪的说在济南东边章丘铁匠出名,济南西边则是张营木匠家喻户晓;再就是牲口市,以老集的骡马大市发展而来,附近肥城、平阴,河西东阿、齐河的老客逢二、七集日,源源不断的把黄牛赶到孝里铺集,一车车黄牛又都被牛贩子运走,当时穿梭于牲口市的“牛经纪子”是一份令人十分羡慕的工作。
随着岁月的流逝,孝里铺集日渐冷落,孝里镇每年一度的十六会也只是有其名无其实了,有句江湖话叫做“於地”,也就是江河堵塞变为平地,由此也就很容易理解孝堂山庙会江河日下的艰难处境了。
日渐冷落的孝里铺集最能使人欣慰的是还能喝上一碗孝里米粉,吃上一根儿稀甜嘎崩脆的油炸鬼儿,这时他处所没有的,就是百货齐全的超市里也没有;来一碗豆浆,慢慢品味,再忆起当年吹着五彩的泥巴哨儿,喝上一碗丸子汤的满足感。
唉,孝里铺集,你还能存在多久?用什么办法儿才能拉住你的尾巴?留住那缕淡淡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