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下游,河水清澈所以也被称作“大清河”。河水沿着曲折的河床恣意流淌,滋润着泰山之阴的这片广袤的土地,同时也浇灌出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乐此不疲,故事优美、神奇,脉络清楚,令人感动,让人遐思。忽一日,一条浑浊的大水侵入济水河道,浊浪翻滚,涓涓清流不见了,一代代叠压的文化被搅得含混不清,扑朔迷离。从此,大清河被叫做了黄河,此事发生在清朝咸丰五(1855)年六月十五日。
位于平阴城偏东北黄河东岸望口山、九龙山,孟良崮应该都是有据可靠的史实,可能是千里黄河万里沙的缘故吧使一个个只有遗址没有文字的古风物成为了疑团。
望口山的传说想必是尽人皆知了,而当地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本村清朝末期所出的一个张道台(张兴留,咸丰进士),至于望口山顶威武雄壮的“慈云阁”建于何年,修于何代却无人知晓。阅历稍深的则把功劳安在了鲁班老祖名下,还以当地俗语佐证“望口山的圩子,两汉子身”。因慈云阁分上下两层,下层石筑,上层砖砌,高十来米,建在山巅凶险之处恐怕也只有鲁班所为了,普通人又怎能办到。在阁子左侧不远石坪上有一人工开凿的碑座。很明显,这里曾立有一方石碑,不知毁于何时,如碑碣尚存,古阁就不会成为一个不解之谜。站立望口山颠,西瞰黄河九曲,落日浴波;东眺群山巍巍,峰擎碧空。古阁、庙祠,凿断的山体,呈现眼前的是一幅充满写意却不完美的山水图。http://s4/mw690/001S72zLzy7ihaDLIS7c3&690
望口山慈云阁
http://s7/mw690/001S72zLzy7ihaG7tZ4a6&690
http://s15/mw690/001S72zLzy7ihaI9pYW9e&690
碑座
览罢望口山北至刘山头排灌站,族家树本叔跟我预邀的柳河圈村八十四岁郭永章老人已等候多时。据老人讲:排灌站原址本是九龙山一脉,九个山头峰峰相连,曾是黄河东岸一道亮丽的风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排灌站把山体凿移,建了一道渡槽。渡槽顶端书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大字,出自三皇店村饱学之士王学汉之手。这也确实充分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排灌站后方,河流中的石阜一侧老人指点说,那就是九龙山龙眼的位置,也就是一眼泉眼,河水干涸时还能看到泉水涌出。可惜,山已不存,泉也淹没河水中,壮丽的景观再也看不到了。http://s2/mw690/001S72zLzy7ihaWPphna1&690
刘山头排灌站(九龙山旧址)
http://s11/mw690/001S72zLzy7ihaYaC82fa&690
排灌站渡槽
http://s14/mw690/001S72zLzy7ihb0WAtTdd&690
石阜水打漩处即是龙眼
http://s11/mw690/001S72zLzy7ihb2x4Uyba&690
老向导解说员郭永章
http://s1/mw690/001S72zLzy7ihb6hYROb0&690
孟良崮旧址
在距排灌站东北约七八十米的地方据老人讲在文革时期曾发掘出一座送到古墓——孟良崮。墓前高约四米的两个石人对面而立,雄伟而威严,所以对面的山就叫做“石人山”。现在山已被凿尽,石人被砸毁也不知去向。老人还清楚的记得当年发掘古墓的情景,墓有石框、石门,推开石门里面是一个吊棺。门楣上有“永垂不朽”字样。问老人依据什么肯定是孟良墓?老人只是说当时都这么说,他也说不出一二三来。看来当时应有墓志铭一类的物件,因为“孟良崮”的故事在这一代流传很广。
望口山、九龙山、孟良崮一个个美好的传说,随着滚滚东流的黄河水虽跌荡不清,谈起来却令人回味无穷。
(时2018年2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