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大学生的作弊现象

(2010-04-13 23:24:54)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组作业

当代大学生的作弊现象

2007080057 林翠仪

 

    学生作弊作为一种特定和普遍的现象,被称为“大学流行病”。考试作弊这种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大学的期末考试不同与以往的初高中考试,大学的期末的考试关系到奖学金的评比,关系到学分。更加现实的是关系到是否要补考或者重修。60分就成了大学生追求的最最真切的目标,分不在多,及格就行。期末的到来,考试又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考试作弊现象再一次考验和冲击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不仅是普通的高校,还是名牌大学,作弊都很普遍。所谓“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诸如此类的课桌文化段子恰恰折射出了校园作弊这一现象及其背后复杂心理。考试作弊的不利影响是众人皆知的,在高等教育中,它不但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影响对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一所学校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更影响社会的诚信建设。对大学生而言,作弊的负面心理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成长极其不利。

    (一)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作弊现象泛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另外一个是高校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

     大学生心理失调的主导作用
  (1)竞争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与合作相比较,在没有特别的行为干预下,人们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性行为方式,著名的“囚犯两难”实验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结论。囚犯两难实验的过程是分别审问两名共案囚犯,双方彼此不知对方反应,若双方均不认罪,则可能都获得释放,若一方认罪,则可能减轻判罪,而使对方被加重判罚,在这一实验中大多数囚犯选择了自己认罪,力求减轻判罚,即选择竞争性的行为方式。在考试这一行为中,某一个体的作弊行为及其后果,会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某一个体就会担心其他人通过作弊行为获利而危及自身的利益,解决这一顾虑的措施只有两种,一是群体合作,公平考试。二是选择各自的竞争性行为。依据上述的观点,竞争性行为的选择将是首选措施。因此,在考试中担心他人通过作弊而获利,全体也将倾向于选择考试作弊这一行为方式,这一观点解释了大多数的作弊大学生在对其行为进行说明时的一个共同观点:即由于他人作弊而自己作弊。可见,在大学生群体的考试活动中,若一个作弊将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大学生群体间的竞争心理也是引起考试作弊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开始并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应该的,也不打算作弊。可这样的结果却是:自己的成绩不如作弊的。有的同学还说这是“没本事”,更有甚者,竟然有的同学靠作弊得来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于是产生了“不作弊白不作弊,作弊成功就是自己的本事”的思想,行动上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加入了作弊的行列。据调查,大学生持“人家作弊,自己不作弊吃亏”心理而作弊的比例为12.55%。
  (3)侥幸心理
  在考试的过程中,大学生和监考教师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就是说大学生作为考试的主体,掌握大量的信息,因为教师所采取的预防作弊的措施,大学生都知道,而大学生的作弊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考生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即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实现其功利最大化目标,可能铤而走险选择作弊。
  (4)虚荣心理
  部分大学生过分看中分数,爱慕虚荣,担心考试考不好,被别人瞧不起;担心考得太差影响评优;担心分数太低,出去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不看好。他们冒着违纪违规的风险作弊,以满足个人欲望。存在这种心理的不仅包括成绩不好的大学生也包括成绩好的大学生。

 

     高校管理不规范的助长作用
  (1)课程管理不合理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陈旧,不能满足大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种情况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程进度不合理,有些课程属于专业课程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但学校为了凑学分赶进度,要求在短时间内学习过量的内容,导致大学生无所适从。课程安排不合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力不从心,但为了考试能够过关就通过作弊来获得分数。
  (2)考试管理不完善
  现行考试在考试方法、命题内容、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和漏洞,给大学生作弊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只要考试方法不改,还是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考试,考些死记硬背的所谓“客观题”,不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就不可能避免出现作弊现象的产生。
  (3)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做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的人。然而,由于有些学校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大学生的考研率,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一方面道德教育流于一种形式,重视德育课本的学习,却难以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道德自律,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校缺乏良好的诚信氛围,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舆论,学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小环境,它的文化氛围将渗透到大学生的一行一动中。教育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些教师在研究中弄虚作假、抄袭严重,这种行为对大学生起到了反面示范作用。

 

 

(二)作弊现象的防治

   (1)加强考前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考试和考试作弊。预防和制止考试作弊不能只靠简单的说教和严厉的防范与惩处,而应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对学生的道德法纪教育上,尤其是考前的教育与引导要启迪学生心灵、提升其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通过教育与引导,使遵守法纪和规范、拒绝作弊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

   (2)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考试作弊,做好考试改革。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强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于一体,强调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并且把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及求学、为人处世基本态度的形成放在突出的位置,即更重视“做人”的教育。从素质教育现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升华予以更多的关注。作弊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使学生在道德上陷入茫然和两难。从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考试作弊应该引起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多的重视。我们要从广阔的视角来反思和看待现有的教学体制,尤其是考试制度。思考一下我们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办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高;现行的考试制度还可以做哪些改进,以使它更科学、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学会学习,注意平时积累。大学里学习目标的明确是至关重要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习动力的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大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被灌输和积累,而是学会学习、掌握自学的技巧。考试只是检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大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遵循学习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笑对考场,而不用去作弊。

   (4)注意对考试认知的调整,理智看待考试及其结果。心理学研究发现,应激和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很多大学生对考试的本身以及考试不及格等引起的后果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考试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考试失败会对不起父母朋友、一次考试失败就意味着前途就彻底黯淡等等。种种的认知偏差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转变和矫正。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吸取其中的营养,比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谋事在人、成是在天”、“阳光总在风雨后”等等。都是具有智慧性的。大学生如果能合理的转变自己绝对化的、以偏概全的认识事物的模式,那么,他就能够有很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及面对考试的结果。

 

    说实在,作弊现象在深大里也是很常见的。在考试期间,总会从身边朋友的耳中听说一些关于其他人作弊的事情。我很记得之前有一个师姐跟我讲她作弊的方法和心得,似乎在她看来,每次考试如果不作弊就好像不是真的考试。其实想想觉得真的有点恐怖,考试作弊在大家眼里看是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了,大家对这一行为没有丝毫的抗拒心理,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正加入这一作弊行列。可想而知,作弊现象在当代高校里是如此地猖獗。该问题的发生与泛滥十分值得我们去深思并作出相应的措施改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