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还没有遭受雨灾,只是看《道咸宦海见闻录》然后有感而发。雨灾之后,虽自己和家人没有收到丝毫影响(除了电梯停运一天半),微博旁观和四处传来的新闻足够令人惊魂动魄。一些年前,我曾多次感叹济南的地下排水管道差劲之极,未料后来果然发生了泉城广场的大事;而北京前年的雨和去年的雨都死了人,令我在下雨的当天下午,就预感到有人会在这场雨中遭遇不测,只是没想到后来公布的人数有那么多(据说还不止)……
清末的腐败和凋敝令人人唾骂,然而还有张集馨这样的好官。(我仅是看了他的自传,还未来得及翻史料)。道光皇帝说,他知道那些捐官的人是不会好好做的,他不能拿好地方任他们祸害,他相信的是翰林出身的读书人,因为他们有道德的底线,有学养和修养,不会乱做。(道光竟也是个好皇帝)所以这篇还魂记竟也对上了今日的景。聊记一笔。
翰林与蝗虫
道光二年,二十三岁的仪征张集馨秋试中了举人,不料第二年及四年后的春闱不利,直到道光九年方中了第一百五十八名进士。七年间,张集馨苦学不已,甚至精心模仿前明八股文大家的选本,四壁皆殷。这使得他的文章与时人近作风格迥异,在覆试时高中一等二名(榜眼),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为天子近臣,清贵宠耀,既是读书人的最高梦想,又是一条入阁的捷径。道光十五年,皇帝问了张集馨几个关于他家乡水患、粮米的问题,张应对得体,显示了对地方民情物况的熟悉。第二年,他被放了山西朔平知府的外任——朔平民情凋敝,年岁荒歉,张集馨得讯惶惧失措,待面见道光帝,说深知他的操守学问能造福一方,才知来自皇帝的特地安排。张集馨果然堪称能吏,治蝗一事是其政绩的代表作。
朔平上年经历了蝗灾,张集馨上任伊始,便组织民力共同治蝗。以十人为一队,二人用锹挖三四尺深、丈余长的壕沟,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一起用长扫帚把蝗的幼虫蝗蝻轰入壕沟,另外二人则在最后,把逃逸的蝗蝻用特制工具拍死。此外还有禾稼中除蝻法、石灰水除乱石中蝻法等。蝗虫卵及幼虫隐藏在地下,据张集馨形容,跟落花生类似,每甬百枚——足以令密集恐惧症患者心惊肉跳。用张氏布局周密的捕蝗法大规模处理后,将浮土掩埋,用石磙压平、铁耙刨烂、滚水浇透、牛羊翻踏……杀得蝗虫血流成河,糜烂如泥,不亦乐乎!
蝗灾是生态灾难,美剧中常见某种变态物种占领地球的情形无非蝗灾的变异版。不消研制大规模生物或者化学武器,单用物理方法和人力,便可把一场大灾消灭于萌发伊始,张集馨治蝗不仅令百姓免受荒歉之苦,而且为二百年后的我们提供了一份无毒无公害化解决生态问题的样本。治蝗工作完成后,参与人员可到当地政府领取工资,则又为众多民夫创造了就业机会。然而这场救灾工作在文采斐然、富于想象力的张翰林领导下,也蒙上了一层十九世纪的浪漫色彩。比如,张翰林严饬各路政府:同样蝗虫入境,有的田亩颗粒无收,有的却幸免于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神灵主宰的,倘若这地方人民孝悌慈良,自然就会没有蝗虫了。张集馨说,我在朔平当了八个月官,处理的命案有多起,足见这地方民风浇薄,所以招致天灾。因此,在张翰林领导下的救灾工作还有一项重要内容:设立道德学校维持风化,由张翰林亲自领队到各土地庙祭祀……
救灾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一个多月了,究竟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呢?出于对百姓安危的忧心如焚,张翰林夜不能寐,只好走到衙门专属的小庙里面扶乩,拜求衙神下凡。乩大书曰:“社稷功勤,民生安稳。”得到了神的批示,张翰林心中窃喜,然而不能真正放下心来,直到一场大雨下透了三天三夜,雨后气候突然严冷,为数不多的漏网蝗蝻彻底被冻死,他才睡了到朔平以来的第一个好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