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邯郸景观,风光。 |
二柏一孔桥,或称二柏担一孔桥,是一座清代单孔桥涵古建筑,民间有一桥三传说。从春秋战国,到明朝,清朝都有。该古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焦窑村村西头南50米。横跨在西沟之上,北距洺焦公路20米,桥下沟内已开辟为农田。
桥长不过二丈,宽不足一丈,高不过一丈五尺,全是长方形石块砌成。桥两头各长出一棵大柏树,还是古木参天,枝壮叶翠,长势喜人。“二柏一孔桥”即由此得名。
根据民间传说,“二柏担一孔桥”是焦窑村焦进士为民请命所建,文化内涵厚重,在焦窑村东还有两座小桥,民间有“一里三孔桥,二百(柏)担一孔桥”之传说。2012年6月被邯郸市永年区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边有三传说故事。
历史传说 版本一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天下大乱,秦国对赵国虎视眈眈。赵国的宰相蔺相如为阻挡秦军入侵,便心生一计,在接近邯郸都城边界的康河村东南处建了一座单孔桥。桥的两旁栽了两棵柏树,根据字的谐音,假称为两百单一孔桥,以壮声势。 秦国派来探子,在附近一带打探赵国都城周边的地理及兵力部署情况,听说赵国南有滏阳河,北有沁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若有人想进城,必须要途经两柏单一孔桥才可入内。桥上布满百发百中的弓箭手,如有来犯者,定会万箭齐发,将其全部射杀。探子报给秦王。秦王边听边盘算:两百单一孔桥,光桥孔就二百零一个,这桥该有多大,把守这么壮观的一座大桥,该有好多兵力,秦王觉得盲目攻城会有些难度,便暂时打消了入侵赵国的念头。 从此,人们就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两千年岁月更替,桥破了,桥塌了,总会有人站出来主动出资修建。老百姓都说这桥是个圣物,可以让村庄人丁兴旺,两柏的意思就是保两百,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天灾人祸,只要有两柏单一孔桥在,就能保证村子里人口不下两百。因此,这桥就一直屹立着。后来,赶上上世纪的特殊年代,村民们将两棵柏树砍了,但桥是谁也不敢随便乱拆的,为蒙混过关,大家就悄悄地将它埋在了地下,后来在上面建了个戏台。 版本二 万历帝素知张国彦为官清廉,谦和持重,便下旨拨他一笔比别处都多的银两,命他领了回邯郸监修石桥。张国彦领出巨款后,便悄悄回到家乡,在永年、武安、邯郸三县交界处修了一座小石桥,两端栽上两棵小柏树,把大部分银两放了赈,贫困之家均有一份,使老百姓得以平安度日,并添置农具,购买耕畜。 由于张国彦携巨款修桥,气坏了朝中小人,他们便向皇帝奏本,说邯郸无大江大河,不会有如此巨大修桥工程。分明是诈银中饱私囊,让万历帝查办此案。万历帝听了,派了差官,前来查看,还说若无此桥,定要重治诈银一案。钦差奉命,便赶到邯郸张家府第,前来查考。张国彦听了家人报说,却并不慌忙出迎。 钦差由家人引领,进了客厅,张国彦笑容满面地起身拱手说:“不知大人到来,未及远迎,还望大人恕罪!”钦差说:“哪里哪里!圣命在身,不得不来,不知修桥工程如何,但请引领鄙官一观,也好回朝交旨。”张国彦笑道:“小小工程,早已告竣久矣,何劳大驾,辛苦一趟?”那官说:“话不能如此说,万岁既差下官前来,哪有不看工程之理?辛苦一趟,也是为朝廷效力,何敢不往?”张国彦见来人执意要看工程,便取出俸银五百两,说道:“上差既愿辛苦一趟,请受老臣谢银,方敢引领。”那官素知张国彦为官清廉,哪敢接银?便坚辞说:“下官不敢!奉旨办事,不劳感谢!你还是收回去吧!”张国彦正色说:“此乃鄙人俸银,绝非公款!上差不受,是看不起鄙人了!”那钦差官位比张国彦低好几级,听了这话,只得说:“上峰恩赏,下官只能尊敬不如从命了!惭愧,惭愧!”张国彦说:“无偿馈赠,不同于受贿,何言惭愧?老夫为人,光明磊落,绝不谋私利,你放心就是。”说完,安排宴席,好生招待了一番,当晚就在张府客房安歇。次日五更,用了些点心,便与钦差大人乘轿去了城西北紫山脚下。张国彦喝令停轿,说是工地已到。那差官钻出轿门一看,傻了眼,这儿既无大江大河,更无什么大路大桥,只有一条小路儿。上差急忙问道:“张大人,但不知大桥所在何处?”张国彦用手一指小石桥说:“这不就是吗?”那官一看,大笑说:“张大人,你开什么玩笑啊!这哪里是‘二百单一孔大石桥’?分明是一座小沟上的小石桥啊!你也太大胆了,竟敢欺骗圣上!这还了得吗?”说毕就要顺轿回京面君。 张国彦见了,也不阻拦,反而仰面大笑,钦差忙问:“大人还有什么话说?你的把戏已当面揭穿,还有心发笑?”张国彦说:“你可看好了再回朝奏本!我告诉你明白,这石桥可是一孔?桥两端可是两棵柏树?名字就叫‘二柏担一孔石桥’,”钦差一仔细看,还真是如此。便说:“此事怎么解说?”张国彦进一步说:“我启奏修桥时,你也在殿上,我说的就是‘二柏担一孔石桥’,可万岁误以为是‘二百单一孔石桥’,就拨下这笔巨银,我既不敢说万岁错了,又不敢违抗圣旨,只得带银回乡,将小桥修好,余银放赈贫民,为圣上换取民心,你说这有何不好?”说完,便呈上一份放赈清单,工程、放赈款项一清二楚,领款人皆有指印。钦差一笔笔细细核了,分毫不差,上边还有张国彦贴俸银五百两,虽无指印,自然是给他这个差官的那一份馈赠。 这位钦差,找不到张国彦半点贪私之处,又不敢将实情和盘回奏朝廷,只得以“查有其事,并无错讹”八个大字向圣上支吾了事。众臣见差官回来如此,也就不再提起此事了。 版本三 焦窑村西有座大山,名叫紫金山。相传很早以前,紫金山有八种宝,又名八宝紫金山。 皇帝得知这个消息后,下了一道圣旨,命当地知府上山取宝。知府姓焦,为官清正,体察民情,人称焦青天。领圣旨后,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深知这事难办。因此,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奏道:上山取宝,途中有山沟二百零一条,无桥无路,恳求万岁开恩,免此一举。皇帝闻奏大怒,又下了二道圣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限期三月,违旨者斩。并随发给四十八锭银子。焦知府接到二道圣旨,知道圣旨难抗,于是召集各县上万名能工巧匠开山凿石,架桥修路。这年,山洪暴发,沟满河平,施工困难很大。焦知府心想,这么大的工程,甭说三个月,三年也完不了工,除非有鲁班爷的鬼斧神工本领。万般无奈,出了一道招贤榜文,榜止写道:谁有办法把桥架起来,就把四十八锭银子给了谁。三天以后,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看上去有七十多岁,肩上背着爷、锯、锤子等工具,手里拿着揭下的榜文要见焦知府。焦知府听说有揭榜人求见,非常高兴,亲自迎出大门。一见是个年逾古稀的老木匠,顿时凉了半截。 问道:“你就是揭榜人?” 二柏一孔桥 “正是老朽” “请问尊姓大名?” “鱼观水下日,二王争算卦。” “府上哪里?” “祖籍鲁国、四海为家。” “你这么大年纪,哪能担此重任?” “年老筋骨壮,俺没芦苇叶,可不敢来包你的粽子。” “你可知道,这是为当今皇上修的取宝御路,误了日期,可要犯欺君之罪。” “我愿以脑袋担保。” 焦知府见老头儿出口不凡,觉得很有来头。于是迎进府内,酒筵相待,并当面请教。白胡子老头说:“我是为解除当地百姓痛苦而来,分文不取,请求焦大人把四十八锭银子全部分给当地百姓糊口度日,只留百名石匠,其余都让他们回家种田。”知府说:“把人都放回去,谁来架桥?”老头说:“大人只管放心,我自有办法”。一天一天过去了,白胡子老头不慌不忙,每天在山沟里转悠,只让百名凿石工,每人凿十块长三尺,宽二尺的石块,石块凿好准备动工时,他选了一个最小的水沟,只用了三天工夫,就将一座小桥架了起来,并让人在桥两头各栽一棵粗细、高矮相等的小柏树。焦知府一看顿时怒发冲冠,指责白胡子老头取笑骗人,并要把他斩首示众。白胡子老头仍笑着说:“知府息怒:请问通往紫金山共有几道沟?” “二百零一道。” “你让架几座桥?”,“二百零一座。” “这就对了,二棵柏树中间一座桥,不就是二柏担一拱桥吗(贰佰单一)?” “皇帝要来验收,不就露馅了吗?” “知府您大胆报功,我自有安排,保你平安无事。” 焦知府遇到这么个阴阳怪气的人,实是哭笑不得,心想,眼看三个月期限快到,架不好桥活不成,报假功脱不了死,就依着这个老头,我倒要看他刮个啥神风。于是连夜写好奏章,派人直送京城。皇帝一见大喜,选定黄道吉日,带领大小监、宫娥彩女,直奔紫金山取宝来了。焦知府照白胡子老头的安排,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亲自带上千名百姓,夹道迎君,每人袖口暗放着十只知了,等皇帝一到,乘其不备,一齐把知了放出,顿时知了吱吱乱叫,满天飞舞,有的撞到宫女的身上,有的碰到太监头上,四、五个知了爬到皇帝脸上,吓的皇帝倒退几步,几乎摔倒。宫娥彩女也顾不得圣驾,摆动长袖,低头乱跑。皇帝急问此乃何物?知府照着白胡子老头嘱咐说:“这是紫金山长出的一种蚊子,可厉害了,被咬者轻则生病,重则丧命,外地人被咬,十有九死,南蛮子几次盗宝,都被这种蚊子咬死。所以至今紫金山八宝俱全,为臣拼死接驾。”皇帝闻听,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说道:“此宝难取,转驾回宫!” 一声灾难消除了,焦知府回去想好好谢谢这位救命恩人,可是无论怎么也找不见了。便想起白胡子老头报姓名的那两句诗才恍然大悟。“鱼观水下日”,是个“鲁”字,“二王争算挂”是个“班”字,原来是鲁班爷显圣了。 另外还有清朝末年,焦窑村出了个焦进士,为官如水,体恤百姓。时此地连年涝旱不断:春季来临,雨水繁多,山洪暴发,溢出河槽;逢遇旱年,久不降水,山石如焚,禾苗枯焦。民无地而不安,无食而难生,百姓度日如年,呼号转徙,离乡背井。焦进士睹此惨景,不禁心酸落泪,为讨得皇上一些钱财,周济乡里穷人,遂以村旁三桥为题大作文章。他冒死上书,奏道:焦窑村西紫金山有八种宝,一曰金马驹,二曰回楼秀,三曰桃花玉,四曰七彩石,五曰温水泉,六曰灵芝草,七为去污土,八为紫金塔。为孝敬皇上,开山献宝,须修造一项工程,即“一里三孔桥,二百担一孔”。 皇上闻奏,龙颜大悦,虽觉此项工程浩大,但觊觎紫金山的金银财宝已垂涎三尺,于是拨银万两,敕命焦进士办理,限期修桥,尽快完工,不得有误。早已胸有成竹的焦进士召集来百名能工巧匠,穿凿抹砌,很快便建好这三座小桥,用银不足百两,余银全部分给贫苦乡亲。 “一里三孔桥”指一里内有三孔小桥——迎日桥、落日桥、双河桥;“二百担一孔”是说在双河桥两端各植一株柏树,岂不成了二百(柏)担一孔了吗? 然而,不料此案后被弹劾,焦进士贬官为民,焦家由此衰败下来。但当笔者依依别离小桥时,带着虔诚,莅临小桥,留连忘返。焦进士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宛如古柏,植根在人民心中,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