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邯郸景观,风光。 |
邯郸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风云激荡的历史活剧,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古迹文物和人文景观,积淀了深厚璀璨的本土文化。
黄窑村位于邯郸市西北。这个村有一个古老的水井。当地老乡称为。神龙裂井。龙崩井。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呀。而在邯郸县志上。称为裂石井。也有一段传说故事。而且故事各不同。一井二传说。听我慢慢地道来。
龙崩井的传说。
丛台区三陵乡黄窑村的老街中间,有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穿行的河沟,沟底和沟的两边,是紫灰色砂岩石,雨季时有洪水流过。在河沟的北侧,有一口水井,传说是神龙裂石而成。《邯郸县志》记载:“裂石井,在城西三十里黄窑村,与西山紫峰相近。”当地村民称为“龙崩井”。
清朝乾隆年间,邯郸地面干旱,田地里的庄稼枯死,拔下来就能当柴烧。黄窑村的地面下,多是紫灰砂岩,土层薄,涵养水分能力差,不仅庄稼常常被旱死,水井也往往底朝天,村民只好挑着水桶,抬着水瓮到附近的村庄汲水。有一天下午,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转眼下起倾盆大雨,炸雷一声接着一声,十分恐怖、瘮人。村民都呆在屋里,透过门窗仰望着发怒的天空。突然,有一个大火球,划破云层雨帘,像一颗炮弹落到村中河沟里,接着是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震耳欲聋,使人胆战心惊。待云散雨停之后,村民陆续走出家门,才发现当街河沟北侧“石破丈余,波涛涌出”。大家又惊又喜,有人说,这条大裂缝是雷公电母劈开的;有人说,这是神龙吐出来的火球崩开的。于是,大家搬运来砖石,将裂缝修砌成井口状,遂起名为裂石井、龙崩井。
《邯郸县志》记载,清朝同治年间,邯郸地面又连续两年发生大旱灾,许多村里的井干了,河断了,泉水枯竭了,而黄窑村的裂石井,依然“波涛涌出”。附近村里的人反而挑着水桶,抬着水瓮,成群结队地到黄窑龙崩井汲水。由于汲水的人很多,大家只好不分白天黑夜,在井台排队汲水。
一天黎明,有人摇辘轳绞水时,忽然发现井内“一物横亘井中”,其形状如鱼似龙,首尾隐约可见,便急忙招呼大家观看。人们围着井口探头望去,无不感到惊奇,但“鱼龙”很快消失在井水里。这一发现,引起村民纷纷猜测。有人说,村东南输元河畔有一龙池,池内白龙掌管地下水运作,龙崩井与龙池水脉相通,是白龙调地下水,驱走旱魔救济百姓。在黄窑村西北,有一条紫灰砂岩石堆砌的长石头岭,其南端状似龙头,村里人称为“老龙头”,龙头正好伸向村中的河沟,因此,又有人猜测是老龙王往井里调水,救济百姓,等等。当地有一首代代相传的民谣,歌颂神龙和龙崩井。
黄窑村,有美景,
当街有口龙崩井。
龙崩井,水好喝,
家家户户有大福。
村西有个老龙头,
保佑全村得安宁。
裂石井传说。
黄窑在古时候这里峭壁巉岩,山石危坚,因此,掘井坚难,难于上青天。故村人皆抱瓮持桶汲水于远处邻村,吃水倒比吃油难。清朝乾隆年间,一弱冠少年邻村汲水,偶得一鲤,不忍鲤亡,随将其放生。之后,天大旱,村人四处汲水不得,干渴难耐,放鲤少年祈祷上苍,倏尔阴云密布,雨下如注,霹雳一声,石破丈余,波涛涌出,村人喜出望外,将涌泉修一井形,遂名“裂石井”。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到了百年后的同治年间,连遭大旱,泉断井涸,村人大难,有一老叟忽做一梦,梦见当年放鲤少年劝其让村民祈祷上苍,村民虔诚照办。祈祷间,忽见一物从天而降,横亘于井中,状如大鲤,首尾隐约,村民聚而覌之,大鲤忽然隐逝,霎时,井水涌出,甘甜无比。村人皆曰:“乃龙也。”之后,村东二里许,又现一水池,清澈见底,甘冽爽口,涝不溢,旱不涸,与裂石井地下相通,使井水源源不断,人称龙池。该井至今尚在。
古石桥
程哥观看裂石井。
在裂石开的西侧又有一眼古井。
裂石井口盖有石盖。
这是我们打开石头井盖,拍摄裂石井内图片,井口呈现四方型,石头切成。水很浅。大约一米多一点。
老乡庄河沟内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