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年,与金庸在一起的时光

(2018-10-31 10:37:16)
标签:

文化

分类: 小仙侃之

这个十月,关于死亡的话题一直未断,今天一天写作群里谈的都是李咏的离开,晚上突然发现整个朋友圈都是金庸的离逝。李咏的离开可能更多的是遗憾,因为他还年轻;而金庸的离开,很多人是发自内心的难受与不舍,尽管他94岁了,然而,他塑造的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犹如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与金庸一起活跃在我们心中。

小时候,家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大概只有十寸大小,一到晚上,全家人就坐在小小的电视机前,眼巴巴的盯着屏幕,那时候好像没有广告,只有新闻和电视剧。可即便是新闻,大家也看得非常认真,不肯放过一个片断。印象中,我看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那一年我小学三年级,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写完作业后的第一件事是等电视剧,我家分为三楼和一楼, 有一次晚上作业多,我好不容易写好了,估摸着电视剧已经开始了,我从三楼跑下来,楼梯太黑,我一脚踏空,脚崴了,我跳着到一楼,一句痛也没喊,看完两集后,才发现整个脚面都肿起来了。在那个精神和物质都匮乏的年代,可以说电视是我们这些孩子眼里最美好的东西,而我们心中第一部电视剧,赋予我们的幸福感是无法轻易可以描述的,我宁愿坐在小凳子上,不吃饭,也不要错过剧情。《射雕英雄传》播完后,我很是惆怅了一段时间,舍不得聪明调皮的黄蓉,舍不得霸道的牛逼哄哄的黄药师,舍不得有趣可爱好吃的洪七公,甚至还有那个白衣飘飘的有一对酒窝的欧阳克……

一到学校,同学之间讨论最多的,也是这些人物。我们还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好多的贴画,贴在书上、文具盒上、笔记本上,有的还把其中的歌词记录下来,再配上贴画,彼此借阅。故而, 《射雕英雄传》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至今每当无意间听到剧中的歌曲,还会有一种触动,是眷恋、是怀念,是不舍,自己也说不清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而那些歌曲无论听多少次,也是听不厌烦的。

在我上初中后,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就是《射雕英雄传》。那本书又厚又大,大概有现在的8开纸那么大,字很小,我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匆忙看完,没办法,书是借来的,人家急着要,白天又要上课,我只能在空闲时间加紧的看。即便如此,也是看得津津有味,一边看,一边回忆那些人物,他们的模样一个个从书本中跳出来,精神焕发……

再后来金庸的电视剧越来越多,书也没那么紧俏了,随着电视剧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也曾希望自己是他书中一个我喜欢的角色,武功高强,可以水上飘,也可以轻易攀上屋顶,更可以将可恶的人打得落花流水;再大一点,我也会崇拜书中的某个角色,比如令狐冲,比如乔峰喜欢他的宽容和厚度,喜欢他的正义和刚强。只是看他的电视剧远比书要多。记得我看他的第二本书是《书剑恩仇录》,然后也开始抄他的句子:人,都是骄傲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唯一办法是欺骗。真正的爱情和对方的容貌无关。还有,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后来他给自己的书总结成一句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每一个字代表一本书,一部剧。如今再看,这些作品覆盖着我们整个少年、青年的时光。

金庸走了,也带走了我们青春。

大家还在群里讨论,有人说他是被低估的大家,有些作品可以与《红楼梦》相媲美,更有人将自己曾经写过金庸全集的文字拿出来和大家共同缅怀,还有人连接说了几次,金庸的离开让人好难受……每个人讨论的人都是激动的,也是悲伤的。我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比起他们,我看得并不多,写得更少。然而,却和他们一样忧伤。或许,我忧伤的是我的青春,以及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