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球事、家事、国事

(2014-09-22 09:17:49)
标签:

育儿

分类: 生活细节

1、球事

单位最近举办羽毛球比赛,要求每个小组参加一名,一听比赛,我们小组没人敢参加,我这个不会打球的小组长,只好滥竽充数。打球简单,装备不能少。找人一问,球拍一只,这个必须的;球鞋一双,这个很重要;球衣一套,这个很显专业。

以前去球馆打过两次球,都是同事提供的装备,我也就是走马观花打两球,可真要参赛,我还是得有些准备,总不能零分让人打下来,搞得我一点风骨都没了。

准备就是多打,比赛没得含糊。早上同学订好场子,我左手拿杯子和包,右手拿球拍,一副专业打手的模样。走进球馆,换好衣服,我磨磨蹭蹭老半天不愿上场,我很享受这套专业打扮。一旦上场,几个来回一打,人家就看出我这个菜啊。

横扫球馆,打球的人没功夫乱看,玩手机的人低头对着裤档傻笑,谁管你专业不专业呢。赶紧上场,同学带来一位高手,让他先教我打,尽管他很专业,可是很是没劲,他每一个球都送到我手边,让我一个劲扣球,手臂酸极了,还没一点成就感。为了表示抗议,我将球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可是他总是能够安稳将球接住,再将球高高的送到我手中来,他姥姥个熊,太小看我了,我准备打他个反击,当然不是现在。

下场,同事看着我一个劲笑,说:“喂饱了吧,我们都叫他‘奶爸’,他特别会喂球,让人如沐春风,这球馆是他帮忙订的,要不是他找人,都订不到呢”。本想很小人的背后嘀咕他几句,以发泄我不满的情绪,然而打人家球嘴软,咱不能恩将仇报,埋怨这个无私的“喂球奶爸”。

回家后,肚子咕噜咕噜的叫,好久没有这样饿过,吃了一大碗饭,喝一大碗汤,然后美美睡一大觉,真是舒服极了,我突然发现打球的好处太多了,傻吃傻睡,大脑空白。做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人太幸福了。

下一步,我做出一个很不简单的决定,一周打一次球。

 

2、家事

女儿撅着嘴回来了,不用说,她下午参加学校的“模联”(摸拟世界联合国)活动中成绩不佳。这是学校团组织一项活动,凡参加摸联的同学将有机会去复旦、清华、北大学习活动一周。女儿参加是英语摸联,也就是用英文回答关于世界当前局势的一些问题。女儿这次被提问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提问只有两分钟,昨晚女儿准备一晚上,却独独碰到这个题目。

这是女儿来新学校受到的第三次打击。

整个暑假女儿都是非常轻松的度过,去青岛、去杭州、去厦门、去宁波,在家的时候大多看电视和同学打球,书本几乎没碰过。开学前一周我鼓励她参加实验班考试,本来女儿就不打算考实验班的,所以整个暑假没得一点准备。再加上怕去实验班太辛苦,赶不上太优秀的好学生,结果没考上。第二次打击是分班前考试,女儿中考成绩是这个新班的第一名,第一次分班后竟然考了第17名。

实事证明,学习真不是一件偷懒的事。

女儿初中三年,几乎众星捧月似的过来的,因为老师关爱,同学的赞许,女儿自尊心得到空前的膨胀,这些都是她学习的动力。而新学校是全市包括各八县的优秀生,女儿一点优势也没有,面对这几次打击,她像一朵焉了小花,脆弱的小心灵,像一块玻璃球。我哪里敢碰,难免心里着急。

打击,有时候是一面双刃剑,可能让孩子破茧重出,也可能自信全无。无论孩子多大,还是鼓励为主,打击为辅。适当的的打击可以增加她的承受力,但一昧的打击,又怕她缺少斗智。毕竟没有人愿意在打击中长大,而更愿意在鼓励中成长。父母适当的糖衣炮弹,也必不可少。且不说孩子,就是我们大人,有谁不愿意天天有人激励你,而不是天天给你一盆冷水,更何况青春期的孩子。

我轻轻敲开她的房门,将一篇文章放到她的面前,让她空余时看一下。这是一位母亲写的诫子书。告诉孩子在遇到三种困顿时,如何做好心理准备。

第一种困顿:拥有卓越的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机遇;

第二种困顿: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交上值得交的好朋友;

第三种困顿: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常反省,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

但无论何种困顿,都要坚持读书自励。

人生的困顿何止这三项,而读书自励,无疑是孩子最好的选择。

有人说,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说得非常有理。然而高度并不是父母自己可以掌握的,只有你处在一个与你高度并齐的位置,或者说精神和物质并齐的环境里,孩子才能潜移默化的得以滋润。很多年前,就看到一则报道:一位农村家庭中五个孩子,有四个是博士、一个硕士。父母的高度离不开他们生活的环境,孩子的高度也不可能单一取决于父母的高度。正确的引导和孩子本身的努力,才是关键。 

青春期的父母,无论干什么,也许在孩子眼里都是不待见的,他们用自尊与骄傲悍卫脆弱内心,在一句句生硬冰凉的话语中裹着一颗渴望被理解的童心——那是既要尊重、又得理解;既要体谅,也得鼓励。而成年人的我们,又何尝不需要这些呢?

作为一个平凡的母亲,我想努力培养孩子坚强宽容的内心,让自己的爱得不狭隘,不灰暗。

 

3、国事

时逢每月的八号,十八号,二十八号,都会被选为良晨佳日,唯有九月十八号,除了高扬的警报声,就是沉痛的回忆。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1931年的这一天是所有中国人饱受耻辱的日子。八十三年过去了,这仇恨却一直没有从中国人心里消除,勿忘国耻的国人,到底以怎样的心态和形势去面对这段历史?

咬牙切齿诅咒日本人?视所有日本人为眼中钉、肉中刺?拒绝所有的日货,他们抢我们的地盘就再去砸几辆日本车?

这丝毫不影响安培拜靖国神社。这也不影响日本人生活质量,这更不影响日本人努力和奋进。八级地震,他们的房屋不曾倒塌,垃圾不曾乱扔,没有人哭天喊地,一切在他们眼里从容淡定。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智慧,也更努力。

我们忍不住拿日本与二战另外一个战败国——德国相提并论。德国人表现的胸怀让人尊重,也自然不会将他们“父辈”罪恶行为归纳到“子辈”德国人的身上。他们不仅勇敢承认自己的“父辈”的错误,还拿出巨额的金钱来弥补二战期间被伤害的国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赔偿的金钱不过是杯水车薪,但他们的谦让、认错的行为,却让所有的人愿意选择原谅他们的“父辈“放下的错误。

这样一对比,对日本人的行为更是令人唾弃。

但我们还要对比一样,那就是被德国大量屠杀的犹太人,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略看新闻的人,都知道犹太人过得很好,他们不仅生活富裕,精神也同样充实。逆境让他们始终保持着进取的姿势。就仅仅读书来说,犹太人每年读书不少于80本。而同样被屠杀的中国人,现在活得怎么样?

勿忘国耻,并不是仇恨日本人,也不是捏着这段历史不放,任凭日本人不承认,事实永远就是事实,掩耳盗铃才是真正的傻瓜,可是他们真的是傻瓜吗?他们只是对比他们更傻的傻瓜视而不见。不可忘的是,为什么日本人那么小的国家,那么少的人,能够把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差点毁于一旦?

作为一小老百姓,也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啥呢?尽管小老百姓的忧就如海里一滴水,但我还是忧,我们的信仰在哪里?我们国家的信仰在哪里?

孔子说“足兵,足食,民信之可矣”,还有人说:“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试问举国上下,那么多优秀人才,除了做官,除了出国,除了发财,内心敬畏对象和价值标准是什么?学校教育的孩子,除了学习,还有没有帮他们树立真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还忧再这样下去,小日本会不会再一次席卷而来?

那么还有没有像董存瑞、杨靖宇、傅作义一样不怕死的英雄豪杰,还有没有像江姐、刘胡兰不怕被酷刑子的女汉子。首先,我得承认我不行。我身边的人也恐怕不太行。尽管谈不上从小娇生惯养,但至少咱们也没吃过旧中国人的苦,受过日本人的难。而现在的孩子,更是被咱们像宝一样呵护的,我不敢承认自己是软骨头,但我敢怀疑,中国现代环境培养的孩子能够担当民族英雄的大任?

走进日本,了解日本人,我感到悲哀,尽管这悲哀显得很矫情,很无用,很无聊,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文化素养,他们始终存在的危机感,以致于他们比中国人更谨慎也更努力。他们只会仰视比他们更强大的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强大起来,为什么不像犹太人一样,把危机感化成真正的动力。当然,我们也有危机感,我们的危机感就是不能好好学习,将来不能成为有钱人。

勿忘国耻,不要再去记恨日本人,不把时间花在情绪上,咱们妇人就先去好好培养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勇敢、开阔、坚强,即使他们成不了英雄,但至少不会成为他人眼里的狗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