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已长发及腰,少年却不是你”——读杜拉斯《情人》
(2014-02-14 08:11:04)
标签:
情感 |
分类: 小仙读书 |
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很多年就就想看《情人》这本书,除了杜拉斯的经典台词和诸多对这本书的褒贬,更是对作者杜拉斯本人的好奇。小说像是一部自传体,写法很另类,没有情节的发展,没有时间的概念,就如钟摆般来回晃荡。初读时感到凌乱,也不习惯,便索性不当小说来看,而是追随着作者思绪一起自言自语。
我,就是书中十五岁半的女孩。生活在单亲家庭的我,无依无靠,母亲的爱都给予两个哥哥,我不过是母亲眼里迟早要离开的“外人”,说得更准确一些,我不过是为这个家庭谋得一些钱财的工具。在他们的眼里我叛逆、散漫,甚至是不知廉耻的,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走近我,试着读懂我。我爱母亲,可是我也恨她,我的法文考第一,母亲却没有一丝笑容,因为考第一的,不是她儿子。她眼里只有暴戾自私的大哥哥和懦弱无知的小哥哥。在我十二岁后,就有人总看着我,从他们贪婪里眼里,我看到自己雪白的肌肤,青春的身体,尽管我的体型纤弱瘦小、胸部平坦,但当我搽着浅红的脂粉,涂上鲜艳的口红,我知道我更迷人了。那天,我穿上母亲磨损得近透明的旧裙子,和那双镶金条的高跟鞋,我感觉自己就如湄公河桥上一面鲜艳的旗帜,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车黑色利穆新小轿车停下来,那个长得有些病态的富家少爷在看我。我知道,他早就看中我纯真的脸、白种人的高贵,或许还是我身上的不羁与叛逆。当然这个不重要,重要是他身上有我想要的东西……。
这种读法,既与“自我”的世界凝为一体,又与“我”变异的内心所隔离,才能以旁观者视角感知青春期少女的叛逆心理。小说情节并没有多少精彩之处,迷人之处完全得于杜拉斯大段细腻和直白的叙述。小说时而自由联想,时而内心抒白,在这种随意性、断续性、跳跃性之中,仿佛看到一只脆弱受伤的小动物,一边在舔舐伤口,一边渴求着温暖的降临;又如同一朵含苞的花儿,等不及自然的盛开,就急急的拨开花瓣,只剩下花瓣断裂的疼痛……
她,有着与不切实际年龄的成熟,还不足以承受生活的压力,被压迫的心灵扭曲着,她需要释放,那怕一个陌生男人的身体温度,也是她暂时的避难所,这种温暖来得最直接最原始也最便捷。她对他说“你不要爱我,你像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她没有羞涩与紧张,也不需要转弯抹角,大胆得让人不敢相信这是豆蔻年华的少女说的话。
他,有着富足的身世,却寂寞而孤独着,文弱的他对倔强而独立的她,一见“钟情”。她的贫困在他殷实的资产中得到满足,这时候他是她的英雄。第一次接触,她便读懂了他。他的软弱,来自他对父亲的金钱依附。她毫不掩饰说出自己的窘迫家境,很快卸下他虚伪的盔甲,在她的面前他可以哭泣,可以胆怯。两颗伤痕累累的灵魂,这一刻,惺惺相惜,相互取暖。
一个人能够将自己最丑陋最不敢启齿的一面呈现在对方面前时,也是让对方真正放松的时候。爱情的种子,悄然无声的在他身上发芽。他想娶她。地位、种族、身份早已经像一条鸿沟橫亘在他们之间,他知道父亲是不会答应的,可是他还是战胜自己胆怯,勇敢向父亲提出来。感情这东西,总是来得如此防不胜防,她不是“长发及腰”待嫁的女孩,他也不是阳光少年。他们只能躲在公寓里百叶窗下,悄然释放身体的热度。他们比谁都清楚,他们注定是要分离。“怀抱既然不能逗留,何不在离开的时候,一边享受一边泪流。”既然分离是注定的,那么就尽情的在泪流中拥抱,亲吻。很快的,堤岸对面的男人、桀骜不驯的女孩,永远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
若干年后,他在电话的那一头深情的说:“我和过去一样,依然爱你,一直爱到死。”此时的她已经长发及腰,可身边的少年却不是他。
曾经总是遗憾着,为什么不能把爱情进行到底,长长久久的走下去?如今这个年龄才明白杜拉斯为什么给《情人》这样的结果。在没有足够的阳光、水份和土壤的面前,无论怎样的爱,迟早也会在岁月里风化。只有永远的别离,才足够华美,所以,杜拉斯让爱情戛然而止时,又以一句“他”对爱的深情表达巧妙收梢,才让结尾来得不平庸、不世俗,又让人唏嘘不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