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自然(10)---运动养生

(2011-01-22 14:26:43)
标签:

回归自然

运动养生

步行骑车益处

汽车忧虑

堵车

低碳

环保

杂谈

分类: 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10)---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步行骑车 
---从原始的步行,到马车、自行车、汽车的发明是人类一大进步,以前用几天、一个月才能到达,如今只需几小时、几天。汽车除能载货、客和代步外,也是身份、财富、等级的象征。

年产销汽车超1800万的忧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10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2.44%32.37%,产销创全球第一。
---随着中国“汽车时代”的悄然突来,大中城市一大怪:“汽车不比骑车快”。每到上下班高峰时段,城市中心马路就象一大停车场,公交车、小汽车、摩托车、电动单车、自行车、行人,交织混杂、乱成一团。
---汽车造成的拥堵、交通事故以及尾气污染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大灾难不可避免,越来越受世人关注、忧虑:
堵车---公路修建速度远跟不上汽车量的增长速度,城市道路不可能无限宽,承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路况、车祸、天灾造成堵车已是家常便饭,有时堵车数小时、甚至数天,司乘人员苦不堪言。
车祸---交通管理还十分滞后,执法难度大,警力不足,“马路杀手”、“醉驾”、“疲驾”、“超载”以及交通安全意识谈薄等,造成事故频繁、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让人触目惊心。
污染---汽车尾气含二氧化碳污染空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疾患---汽车尾气含致癌物危害健康,出门常坐车会导致个人和群体体质的不断退化,各种退行性老化疾病越来越多……。
人体生理学认为,出门常坐车,减少了步行锻炼机会,从而运动不足,必然会导致个人和群体体质的不断退化,以至相应地出现整体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造成现代人的“亚健康”、 “城市病”、“富贵病”、“文明病”、“老板病”等各种退行性老化疾病越来越多。诸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关节炎、肩周炎、糖尿病、肥胖病、骨质疏松以及癌症等。 
*运动养生---用活动身体的方式锻炼身体,减少疾病,强壮体质,延缓衰老,增长寿命的养生方法。
---“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生命得以延续存在的前提。 
---运动养生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以推动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
*运动养生的功用---有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脑细胞的代谢,提高大脑的功能;能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心脏和肺的功能;能调节内分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能活动筋骨、四肢,使四肢更灵活。
*运动养生形式---最简便易行的有:步行、跳绳、放风筝、踢毽子、登山、骑车……。尤其步行骑车是最简便、最安全、最经济的有氧代谢运动。
*我就是顽固不化、保守老牌的步行骑车族,一直坚持步行骑车的生活习惯,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不管岗位、职务如何变动,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8里路)上下班,直至退休止。几十年星移斗换,感觉受益匪浅、耐人寻味。
*步行骑车的益处:
一、心态愉悦、平衡 步行骑车心情轻松愉悦,减少抑郁和压力,改善情绪,提高自尊;心态易平衡、知足,无落差、失落感。
二、低碳、环保、安全 步行骑车既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及致癌物排放,保护环境,又能锻炼身体和人的意志,且比较安全。
三、增强心肺功能 步行骑车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以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四、调节内分泌系统 步行调节体内激素分泌功能,降低血压,控制血糖,从而预防或减轻高血压、糖尿病的症状。
五、促进消化液分泌 步行骑车可加快肠胃蠕动,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代谢系统维持正常工作;快步行走能保持良好的体形,防治肥伴病。
六、改善体内神经功能 步行骑车多用双脚能够解忧排压,改善体内自律神经的操控状态,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切换更灵活,使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更加清晰、活跃,提高工作效率。
七、防治颈椎疾病 步行时昂首远望、抬头挺胸、双肩大幅摆动,有助于矫正长期伏案、看电脑的姿势,防治颈椎疾病。
八、利于睡眠 步行骑车可提高夜间睡眠质量,睡觉前行走散步有助于促进睡眠。
九、预防骨质疏松 步行骑车可增加钙元素的沉积,减少钙的流失,使骨骼变得强健、硬朗,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朋友,步行骑车既防病强身,又低碳、环保、安全,为了人类自己健康,保护地球,请迈开双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