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自然(9)---穿着养生

(2011-01-11 18:11:58)
标签:

回归自然

穿着养生

少买衣服

节能减排

天然纤维

化纤

低碳

环保

生态

分类: 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9)---穿着养生
**回归自然---少买衣服、少穿化纤衣服,穿天然纤维(棉、麻、丝、毛)的衣服,对保健养生、低碳环保、社会公益都有好处。如果全国2500 万人每年每人少买一件衣服,可以节能约 6.25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17.5万吨(纯棉)~117.5万吨(化纤)。
**穿着养生---穿着舒适、御寒、防暑、护肌肤、健美的服饰,是人们日常养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前,我们父母辈 “男耕女织”,世代相传、年年岁岁种棉花、纺纱、织布,穿的是棉土布衣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人只有几件衣服,几颗钉墙上挂衣服,一家人一只衣柜装衣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化纤、混纺衣料以及衣服花色品种逐年增加,城市人买衣服越来越多,旧衣服捐献一些给农村受灾地区。

   *近代,穿衣越来越时尚“喜新厌旧”。最新公众着装习惯城市调研报告显示,60%的人至少每一季都会购买新衣服,12%的人一件衣服买回来只穿几次就不穿了,还有的根本没穿过。人们的购衣速度越来越快,衣服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部分人经不住商家价格、促销诱导,看到衣服“大降价”就不断地买,结果衣服越买越多,衣柜挤得满满当当,家中 “衣满为患”。多余的旧衣服捐送不出手了,扔掉又不舍得。

 

   *多买衣服、化纤衣物的坏处---衣物越多,衣柜越满,物极必反,总有其坏处:1、消耗能源  服装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尤其化纤类衣物的加工过程中需要消耗的能源更多,而且色彩越丰富消耗的能源越多。一件衣服消耗约 2.5 公斤 标准煤,如果全国2500 万人每年每人少买一件衣服,可以节能约 6.25 万吨标准煤。

2、消耗原料 各种衣服织物由棉、麻、石油等为原料,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耗更多的石油原料。
3、污染环境 生产过程产生废水、废气、废物等“三废”污染物。
  ---废水污染 服装在生产过程中,要产生废水污染,同时多买衣服装会增加洗涤次数,亦产生污水污染环境; 

  ---废气污染   一件衣服从原材料生产到成衣制作、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都在排放二氧化碳。研究发现,一件纯棉衣物在其生命周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7公斤,一件化纤衣物则高达47公斤。如果全国每年有 2500 万人少买一件衣服,可减排二氧化碳 17.5万吨(纯棉)~117.5万吨(化纤)。

  ---废物污染  化纤衣物不易降解,丢弃难清除,对环境造成污染,长期危害人类、各种生物生存环境,潜在很大祸根。
4、火灾隐患  衣物易燃,长期大量存放在仓库、衣柜中,火灾危险性极大,稍有不慎引发火灾,消防则无法扑救。
5、浪费金钱   增加个人家庭经济开支,造成资金积压、浪费。

6危害健康 

  --- 化纤中的有害成分会被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细胞,产生慢性疾病。

  --- 化纤衣物易产生静电危害:

静电吸附空气中大量尘埃中多种病毒、细菌与有害物质,可使人心情烦躁、头晕、胸闷、呼吸困难、鼻咽不适,甚至引发气管炎、咳嗽、哮喘等。

静电会让皮肤干燥、过敏,尤其老年人的皮肤相对比年轻人干燥,严重的可使皮肤起斑发炎。

静电会使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病变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

  ---纺织工业的职业性危害: 
粉尘 生产过程产生粉尘,长期接触易患慢性鼻炎、咽炎,接触棉、麻粉尘的疾病有纱厂热、织布工咳、急性呼吸道病和棉尘症。  
职业病  纺织工站立体位并来回走动,易发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等病症,两手肌肉长久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腱鞘炎等。  
高温高湿 纺织工艺要求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易造成高温高湿疾病。  
噪声振动 织布车间的生产噪声达100分贝左右,易造成耳聋病症。  
化学染料 染布和印花及干燥、蒸化过程接触苯胺蒸气和液体,易使人中毒,苯胺类染料潜在有致癌作用。  

   *人们穿暖穿好以后,从长远、全局、整体考虑,适当少买衣服、少穿化纤衣服,穿天然纤维(棉、麻、丝、毛)的衣服,对保健养生、低碳环保、社会公益都有好处。

我们的生存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穿天然纤维衣服更自然、生态、环保、低碳,穿着更柔软、舒适、有亲和力。穿出美丽,穿出健康,穿出低碳,穿出环保,人人都能!!

 

(以上部分为网络资料整理,供网友参考、评论,如有错误请原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