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中信泰富“澳元门”看企业内控体系建设

(2010-07-09 11:51:30)
标签:

财经

分类: 研究成果

 从中信泰富“澳元门”看企业内控体系建设

 

   没有人敢小觑中信泰富,也没有人会怀疑荣智健在内地和香港政商两界的巨大影响力。但是,这个极具符号意义的企业曾因内控体系薄弱而元气大伤,让荣智健的职业生涯遭遇“滑铁卢”,也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为公司治理的热点话题。

 

文:审计部 吕和东 于二龙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Citic Pacific Ltd.,简称“中信泰富”)于1990 年在香港注册成立,20071017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最大股东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中信泰富是一家以实业投资闻名的老牌红筹企业,其业务涵盖基础设施、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2008年爆出的澳大利亚铁矿石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事件(被媒体称为“澳元门”)使得公司元气大伤,导致其在2008年首度陷入了巨亏境地。

 http://s16/middle/662ee070g744b2bd16faf&690 

一、“澳元门”事件经过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投资一个铁矿石项目,为了支付从澳大利亚和欧洲购买的设备和原材料,需要澳元和欧元。而为了锁定美元开支的成本,对冲项目投资的汇率风险,该公司自20078 月至20088 月间,与13家银行签订了24份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名义金额的总数达到94 亿澳元。

 

 

 

1:中信泰富签订的主要外汇买卖合约

合约品种

简称

结算周期

接盘总量

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

澳元合约

每月结算

90.5亿澳元

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

每日澳元合约

每日结算

1.33亿澳元

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

双币合约

每月结算

2.97亿澳元

人民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

人民币合约

每月结算

参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84计算盈亏

资料来源:中信泰富公告

 

令中信泰富损失惨重的,正是其澳元合约。20089 月之后,澳元对美元的汇率大幅下跌,最低跌至0.600620081020 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155 亿港元亏损。公告一出,市场哗然,投资者纷纷抛售该股票。截至2008125 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中信泰富内外交困,旋即跌入冰窟。

http://s6/middle/662ee070g8aefc841abd5&690
 

 

二、“澳元门”事件深层次分析

表面上看,澳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跌,是导致中信泰富产生巨额亏损的直接原因;实质上不难看出,中信泰富内部控制缺失才是“澳元门”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内控体系不健全,财务越权操作交易。据中信泰富审核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此事是由于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对冲风险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主席批准,超越其权限所为而导致的。在衍生工具交易中,前台、中台、后台部门必须相互牵制,而不能由少数人掌控整个交易过程,但交易的原始材料上签名只有财务董事和一个交易员。这就充分表明,中信泰富内部缺乏起码的授权与职责分离机制。

(二)为投机目的盲目从事杠杆式衍生工具交易。1、交易金额远远超过套期保值需要,明显存在投机行为。按照中信泰富的说法,签订相关合约是为了套期保值。但如果是套期保值,衍生品的合约头寸应与实际的业务头寸相接近。这样,当澳元汇率出现波动时,一边盈利、一边亏损,两相总计最终应相差不大,不可能出现巨额亏损。实际情况是中信泰富合计对澳元的需求为26 亿,然其通过签订杠杆式合约所得到的澳元最高总金额为94.4 亿澳元。因此,这一交易明显属于投机行为。2、交易品种选择错误。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是一个高风险的投机产品,而不是用来套期保值的。中信泰富选择这样一个奇异衍生工具来套期保值(姑且认为该公司确实是为套期保值目的而签订这些合约),加之对外汇的走势判断失误,无异于自寻死路。事实上,中信泰富完全可利用一般的外汇远期等衍生工具来实现套期保值。3、风险意识缺乏,合约条款明显不利于公司。根据合约,在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 时,该公司可以以0.87 美元的价格买入澳元,从而赚取差价。但这些合约每份都规定有最高利润上限,所有的澳元合约加起来,理论上的最高利润总额为5150 万美元。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 时,却没有规定自动终止协议。这意味着,只要澳元兑美元不断贬值,中信泰富就必须不断高位接盘,直到接盘总量达90.5 亿澳元为止。从这一点上,可以反映出交易人员风险意识的缺乏和从事衍生工具交易专业能力的不足。

 http://s1/middle/662ee070g8aefcd4c6530&690

 

(三)止损对策缺乏。在衍生工具交易中,投资者需要随时关注市场因子的变化,并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终止合约、重组合约等)来控制风险。澳元自20087 月中下旬便开始下跌,在以后长达3个月里,中信泰富一直没有及时制止进一步的亏损。即便在事件发生后,中信泰富也没有及时平仓,其原因可能是寄希望于澳元兑美元出现回升。

(四)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1、在交易之前缺乏风险识别与评估。据中信泰富审核委员会的相关公告,由于前期澳元汇率急升,相关人员在交易之前没有评估澳元贬值所构成的风险。另据披露,财务董事张立宪和另外一个交易员在签订合约时,有事出差在外地,边打电话边下单,而没有详细检查和评估合同风险,也未请财务顾问和法律顾问查看合同详情。可以看出,中信泰富在进行衍生工具交易前,没有识别相关的风险并对其损失进行评估。2、在合约持续期间,企业也应当不断地关注风险因素并对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金额进行评估,关注影响澳元兑美元汇率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事项。在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众多国家、澳元汇率不可避免地要下行的时候,企业仍然赌博澳元汇率会上升,充分说明该公司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的缺乏。

 

三、对“澳元门”事件的思考

没有人敢小觑中信泰富,但这个极具符号意义的企业,却因为内部控制薄弱,一度深陷于外汇投资合约之中,元气大伤,真可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