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博文匆匆写就,正巧碰到博友问600739现价能否买入之事,我想起7月底买敖东的逻辑及这3个月成大和敖东的走势有感而发,我们买股票时买的是它的资产的安全性,再者就是它的未来业绩成长性.而不是买它的各种题材.转发到雪球后,新浪和雪球两边的读者都会问,如果只看估值低,那么投资也就忒简单了。或者说只看低估值,那银行股是唯一选择.
其实只要你看我那篇投资不能刻舟求剑博文,就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低pepb的投资是最原始低级的价值投资,赚钱是能赚的,唯有结合公司的成长性再加上相对的低估值才是我们获得超额回报的必要条件。
我在守招行的这一年多就是坚信凭着10元多点的招行每天每股赚0.7分钱就顽胜那些高估值的东东,我选择不看那些涨了几倍的tmt股来抵制市场的诱惑,写了一年多博文,将自己死守招行变为一种投资的信仰。
一直到7月底跳出招行,买了敖东后进雪球交流学习,我才认识到公司的成长性多么重要,虽然市场恶炒的很多tmt的业绩增长是忽悠的,(靠并购吹泡泡).但是近几年走出的白马如伊利,格力,恒瑞,天士力等若干优质公司几乎都以复合30%的年增速在回报它们的股东。那么为何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以相对安全的方式捕捉高成长的机会呢?
大家都知道我在券商工作,今年随着各项创新举措推出,业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两融业务随牛市的迅猛发展,大家应该还记得我那篇广发证券的前生今世博文,我特地加了作者按----在中国任何政府鼓励加杆杠的行业都会加速发展,从房屋按揭谈起前十年的银行地产的超高速发展来展望券商行业,当时还有很多买银行的博友不理解我的转变,其实否定自己何尝不痛苦?我在8月4日招行上冲到11元后减仓再增仓16.8的敖东后,说实话睡觉都不安生,拿着0.8pb的招行,每天赢利若干曾经让我多么惬意啊,眼看着沪港通越来越近,真怕招行起飞啊。后来天天看招行h股的走势,心才慢慢踏实。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623比招行多涨了40%.可惜我在20元就清空了
投资是什么,我问过无数次也先后自己答了无数次,今天我的答案是----
做为股权投资者我们买的是赔率-------1,性价比,2,投资回报率,3风险考评。(球友茅台03的精髓之语)
从各项数据来看,银行都是最佳标的,所以它能忽悠我一年半,然而直到最近我才醒悟银行自身的的确确好得不能再好,然而银行的问题出在它的资产端,中国的银行兼着政府的钱袋子功能,当我判断中国的经济有可能往下走时银行第一是需要买单,第二则是政府强制让它让利于企业。所以银行的估值哪怕这么低,暂时也只能当债券配置,而做为股权投资者想获得超额回报,我更看好传统行业中确定性强的优质医药券商股,他们的业绩增长我看得见摸得着,我有能力识别。
为什么还有众多传统行业低于1pb也不能吸引我,哪怕市场也有炒作它们的热情,因为我认为这些低pb的行业之所以跌破净资产,是因为-----
1,收入不能维持,或需更多的现金投入才能维持。
2,行业有天花板,或产能过剩。
3,利润没有现金流。低估值只是幻觉.
4,体制禁锢了员工的创造性,管理层和员工都缺乏进取心.这一点我很看重.
再回到上一轮熊市的2004年,我记得瑞银第一单买的是当年估值最低的宝钢,并没买估值相对较高的招行,民生,10年下来,哪怕是最优质的钢铁股宝钢,股价仍在原地,分红权当利息,做股权投资回报远远落后于招行,民生!在银行股这么低估的情形下民生在2013年还创出历史新高呢。安知今天的券商和优质医药股就不是10年前的银行呢?
投资是一门艺术,哪怕是已经学习了近20年,而且在上一轮牛市曾经辉煌过,然而我今天觉得还只是刚入门的小学生,对市场充满敬畏之心,努力搞明白这个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再去选择符合自己人生态度的标的去投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