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房贷危机,银行业又一次遭遇严重的困境。花旗银行因为其呆账占到总资产的6%
,陷入技术性破产。由于赔款准备金不足,无法抵消坏账,其股价从35美元跌到10美元以下。不只是花旗银行是这样的价格,实际上整个行业的股价都相当低廉。富国银行的情形可能不会比花旗银行糟,但华尔街大部分著名悲观主义评论家都相当不看好。与此同时,媒体铺天盖地预言花旗银行即将倒闭,富国银行的房贷亏损呈上升趋势,然而小斯尔必不愿听取这类言论,因为花旗银行属于詹姆斯·格兰特在《繁荣背后》中所说的“规模太大而无法破产类”,并且,他深信美联储也不会允许这样一家一流银行破产。而富国银行总裁卡尔·理查德正是那类能做出最佳决策的领袖人物,他们的贷款问题并不像媒体说得那么严重。有趣的是,沃伦·巴菲特也在购买富国银行,这表明他和小斯尔必同时看中同一家银行。花旗银行的情形比富国银行严重,但小斯尔必对其全球化经营很感兴趣,可以说,花旗银行是“一家遍布世界各国的大使馆”。即使在40年以后的今天,小斯尔必仍然认为,正是花旗银行的危机才有机会使他获得这样一家公司。10年后,小斯尔必在花旗银行的投资翻了20倍。在花旗银行与旅行家保险公司合并后,他又得到更多的股份。尤其当桑迪·韦尔执掌花旗银行后,其收益每5年翻一番,这就证明了卓越的领袖能带动公司发展到一个任何计算器都无法衡量的水平。
今天的中国银行股,除了谁也说不清的坏账,可以说比当年美国银行股的境遇要好多了,大家还记得第一次打伊拉克就在那个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我们最差都是7.5,比它最好时还要翻个跟头。无论大家多么看空银行股,我都会坚守招行。汇丰和富国这二十多年的经营历程和市值表现在我脑海中反复播放,我清楚地知道我处在89年买汇丰和90年买富国的时点,余下的就是静等时间的玫瑰悄悄的开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