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有怜悯的生命

(2010-10-24 09:18:07)
标签:

武尔曼

以色列

公义

贵格

怜恤

傅士德

教育

分类: 好书介绍

傅士德(Richard Foster),是当今北美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我几次在有关灵命塑造的聚会中,聆听傅士德的信息,受益良多。

 

第一次看见他,是在葛瑞的教会,当时我和葛瑞还不认识,我是慕名傅士德而去的,当时聚会的主题就是-属灵传统礼讚。敬拜结束,有一个留长髮,绑一束头髮在脑后,穿着休闲的人上台,我以为是要报告事项。当他自己说是傅士德时,我确实吓了一跳,因为与想像中属灵人物的形象相差太远了。原来他前一阵子发现自己有一些印地安人的血统,留长髮,穿像是牛仔装的打扮,为的是要记念自己的出身。我很佩服他的勇气。

 

2001年他的作品《属灵传统礼讚》(Streams of Living Water)之中文译本,在天道书楼出版,为灵修精典名著。该书共有七章。第一章“效法基督”,将灵性的源头指向耶穌基督。接著六章,他探索“静观、圣洁、灵恩、社会公义、福音、道成肉身”六种属灵传统。对于每种属灵传统,列出“历代圣徒、圣经人物、当代典范”三种代表人物。接著又从“轮廓、强项、危机及实践”方面,对每种属灵传统加以分析评论。其内容丰厚而具体,如清泉从属灵溪流涌出,洗涤读者的心灵。全文请看-书介:傅士德(属灵传统礼讚)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2902e90100hqaf.html

 

社会公义传统(Social Justice Tradition)
──满有怜悯的生命
耶穌在传道事工开始前,在拿撒勒会堂里宣告主悦纳人的禧年:登山宝训的八福挑战世人对福气的看法,表明上帝的国度里,宽恕、温柔、怜恤的人必蒙祝福。最后的晚餐前,耶穌为门徒洗脚,颠倒主僕尊卑的次序。客西马尼园中,耶穌选择透过十架与苦难,而非奋锐党或天军的方式来得胜。《啟示录》里,属天群体居住在新天新地,公平和正义遍临。

 

A.历代圣徒──武尔曼(John Woolman,1720-1772)
武尔曼出生于新泽西州农村,年轻时就相信蓄奴不合基督信仰。这表明他在美国为解放奴隶而内战的一百年前,已有先知式的预见,相信蓄奴会为后世带来极大的痛苦。他积极投入废除奴隶制度的事工,在讲台上宣扬,印发单张。

 

1758年费城贵格宗会议,受武尔曼充满怜恤的感召,做出决议,从会友中间除去奴隶制度。这时美国仍未脱离英国管制,贵格宗却能踏出公义怜恤的一步,要求奴隶主人支付过去的薪资并释放奴隶。武尔曼将贵格宗对公平、简朴和平安的公开声明,变为社会改革的利器。

 

B.圣经人物──阿摩司
阿摩司是被掳时期的先知,他的号角只有公义一个音调。坚持社会公义是讨上帝喜悦所不可或缺的行为。他斥责上层人士压榨穷苦人及在商业领域的不公义,痛骂以色列人虚假的敬拜和献祭。阿摩司呼求“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他虽然预言蝗虫审判的异象,但也宣告一个盼望“我必使我的子民以色列被掳的人归回”。

 

C.当代典范──德桃乐 (Dorothy Day, 1897-1980)
德桃乐曾在纽约担任记者,热情投身于争取社会公义。1933年经济衰退期间,她创立了《天主教工人报》,为贫苦受剥削的劳动阶层谋求福利。她讲求以具体的形式展现爱神爱人。建立关怀中心,为贫苦人提供食物,为无家可归的人安排栖息之处。她开办灵性退省中心,让失业人士和工人安静内心及重整灵性。她与贫苦大众彻底认同,为工人的福利勇猛奋斗,关注他们的灵性,真诚付出友情和爱心。她在恩慈事工上的奉献,对于贪图安逸生活的人是一种挑战与激励。

 

D.轮廓、强项、危机及实践
轮廓:爱与现实生活的交汇处正是社会公义,爱神和爱人如己的诫命,驱策我们对邻舍付出怜恤的爱。神的公义、慈爱和平安为社会公义画出远景。


强项:有正确的与神的关系和个人的生活,才能有正确的社会次序;让信仰落实,而非空谈;成为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间的桥樑;注重环保、追求生态平衡。
危机:把社会公义视为终极目标;律法论断、不能容忍分歧;过度认同某些政治主张。


实践:保持开放的态度,相信上帝能透过人成就大事;关怀周遭环境;成为弱势及受剥削者的代言人;支持慈善救济组织;积极介入公共政策。

社会公义传统是为众人的公义而献身的生命。透过这份召命,上帝在我们心中培育怜恤,激励我们积极参与实现世界公平正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