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有渊源关系吗
(2011-01-22 10:52:54)分类: 太极拳史探谜 |
太极拳与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有渊源关系吗
作者 魏坤梁
现代很多武术书籍说太极拳与戚继光所写的《纪效新书》中之《拳经捷要篇》存在着渊源关系。开此观点先河者是唐豪先生,他于1935年出版的《戚继光〈拳经捷要篇〉的研究及其评价》一书中前无古人破天荒地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支柱性的论据是书中所说的“考陈沟长拳、十三势、炮捶歌谱,其中色名与戚氏《拳经捷要篇》相同者,计有懒扎衣、单鞭、金鸡独立、探马势、七星势、倒骑龙、连珠炮、悬脚二换、满天星、邱刘势、下插势、埋伏势、抛架子、拈肘势、擒拿势、四平势、伏虎势、雀地龙、朝阳手、雁翅势、穿桩腿、跨虎势、拗鸾肘、顺鸾肘、硬开弓、当头炮等势。”据此,唐豪先生作出了“可证太极拳、炮捶的创造,实受《拳经捷要篇》相当的影响”这样的结论。但是,这一论据是无法形成这一结论的。质疑论析于下:
(一)《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不存在最先性
如上所述,唐豪先生的《戚继光〈拳经捷要篇〉的研究及其评价》列述了《拳经捷要篇》中的“三十二势”拳法与当时陈家沟人所习练的“长拳”、“太极拳”、“炮捶”等陈氏拳相比照有26个拳式的“色名”相同。但是,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很明白地指出其所说的“三十二势”是从其所称谓的很多“古今拳家”中所“择其善者”汇集而成的,就是说这32个拳势明代之前的“古代”就已经在中国民间各地流传至明代之“今”了,没有一个是戚继光所首先创编的,全部都是戚继光写《拳经捷要篇》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的。可见《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在时间上不存在最先性,因而也不存在其他拳对其唯一的承续性。既然如此,即使陈家沟的陈氏拳是晚于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出现,难道不会由其他的传承途径受到这26个拳式的影响,怎么可以割裂《拳经捷要篇》之前的历史,断定陈家沟的“长拳”、“太极拳”、“炮捶”等陈氏拳中的26个拳势必定是源于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呢?中国的楷体文字在汉代末已经定型,一千五百多年后清代的《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收字最多的文字工具书,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难道可以因此说中国的楷体汉字都是源于《康熙字典》吗?
(二)《拳经捷要篇》没有就近便利影响陈家拳的地域优势
著名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现被认为是戚继光作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前后在浙江任参将之时,被戚用于作为“戚家军”中士兵的训练项目,之后,戚长期戎马于浙江、福建、蓟州、广东等地,这些地方与河南陈家沟都有千里之遥,而《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三十二个拳势的“色名”明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明代中叶时与《拳经捷要篇》无关的很多拳种中也存在着这三十二个拳势。即使陈家沟的陈氏拳是晚于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出现的,就地域关系说,《拳经捷要篇》也没有就近影响的便利优势,因而陈氏拳对其也不存在唯一的承续性。既然如此,怎么可以断定陈家沟的陈氏拳就必定会舍近远有26个拳势受到千里外之《拳经捷要篇》的影响呢?
(三)搏击特性上分析,太极拳与《拳经捷要篇》之“三十二势”没有关系
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中明确指出流传于明代当时的“皆今之有名者”的“古今拳家”,已是“虽各有所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而之所以要“择其善者三十二势”,是因为“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因此“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显然,戚继光看到的自古流传下来的有名拳术都已经发生残缺,应付各种情况的实战应用还需要打破门户偏见,从各种残缺的拳术中取长补短;而戚继光“择其善者”之“善”的标准并不是个体徒手搏击的优秀技法,而是其一:有利于战场阵法中集体协作的各种器械的使用;其二:易于较短时间就能够经训练掌握的普遍性的技法。这与太极拳着重于发挥个人技能、难以普遍性认同接受的舍己从人的特性是不符合的。央视台《探索与发现》的《全时空征伐》有个片段再现了世界各地一千多年前战场中攻伐杀戮的真实场境,也反映了中国春秋时就成为主要战争手段并一直可能延续到明代的阵法作战,那就是以一队队的士兵作为一个个的作战单位、以严格又灵活协调的队形排列变化和使用兵器集体性的作战方法。这种集体协作的作战方法要求的是用力方法相同,预先就编排好多种应对程序的集体协作,所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指的不是一个士兵,而是形成“阵”的一个队的士兵,引诱敌人与杀伤敌人并不是同一个士兵,一个作战单位就象是一个人,每个士兵都是这个人肢体的一个部分;这种作战方式是不允许某个人特别地使用与众不同之太极拳之沾粘连随方法的,需要的是集体协同作战所要求具有的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中所说的“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而戚继光认识到学习拳法可以“活动手足、惯勤肢体”,从而达到这样的目的。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是一部军事兵法书,《拳经捷要篇》中“择其善者三十二势”也正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活动手足、惯勤肢体”从而“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而有利于士兵集体协同阵法作战的训练。由此可见戚继光这“择其善者三十二势”不可能含有太极拳的成分。太极拳与非太极拳武术主要区别是在于“内”,外形上与非太极拳武术并没有大的区别,太极拳的所有外形都可以在非太极拳武术中找到,与太极拳外形相同的不一定就是太极拳的动作。可见从搏击特性上分析,《拳经捷要篇》之“三十二势”与太极拳不存在相互承续性的关系。《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怎么会成为太极拳之源呢?
(四)仅凭拳名相同是不能确定《拳经捷要篇》与陈氏拳中的26个拳式就是相同的
同名异物、异名同物这是屡见不鲜的普遍现象。中国幅域辽阔,古代交通不发达,尽管两地登高可以望及,语言却往往迥异;甚至相隔仅几十里的不同地方的同一种植物往往就会是不同的名称,而相隔几十里的不同地方的相同名称的植物却往往又是同一种的,这种情况在《中草药大辞典》中可说是比比皆是。中国的各种武术也是如此,很多拳术中相互完全相同的名称,却是完全不同的拳式;很多拳式在某一瞬间的外形似乎相同,然整个拳式基本上却是不同的;然而外形与用法基本相同的拳式,各种拳术却往往名称又是迥异的。比如从央视台武林大会上出现的许多拳种都使用的一种招法其实与太极拳的野马分鬃是基本相同的,然而在各拳种中的名称却是五花八门的不同。即使以同称为太极拳的不同流派而言,虽然“单鞭”、“白鹤亮翅”等许多名称相同,拳式外形和用法却是不同的。《拳经捷要篇》作于1560年,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反映“三十二势”在之后中国民间形成了一种流行的拳术套路,而显然,中国武术中的所有拳名与拳形不存在唯一的对应性。即使戚继光之后千里外的陈家沟人见到了《拳经捷要篇》,也不可能了解篇中三十二个拳势具体的动态外形是怎么样的。既然如此,仅凭拳名,怎么可以断定陈氏拳中的26个拳式就是《拳经捷要篇》名称相同、相似的26个拳式呢?
(五)《拳经捷要篇》与陈家沟不存在人物沟通渠道
有本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于2005年的太极拳书籍说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曾经是戚继光的部将,如果真的如此,陈王廷将《拳经捷要篇》中的26个拳式带回到陈家沟也是有可能的。然而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因为戚继光的生卒年分别为1528年与1588年(或1587年),戚继光是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受到排挤与年老多病谢职归家的。而据陈正雷先生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于2005年的《陈氏太极拳术》一书说陈王廷的生卒年是1600年至1680年;陈鑫先生所作的《陈氏家乘》与陈森先生所藏并加旁注的《陈氏家谱》都注明陈王廷曾考了两次庠生(秀才),一在明朝,一在清朝;清朝入关后的首次科举考试是在顺治二年(1645年),当年陈王廷为45岁;古代十二岁就可考秀才,照陈王廷生于1600年的说法,陈王廷在明朝考秀才居然考了三十多年,当然这在古代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是说,陈王廷45岁前在明朝第一次考中了庠生,45岁后在清朝第二次又考中了庠生。然而按照此说,戚继光逝世之年陈王廷还没有出生,还没有出生的陈王廷怎么去作戚继光的部将?另外,温县县志连1641年陈王廷曾为“乡兵守备”在温县县官胡从海率领下击退攻城“流贼”也有记载,陈王廷为戚继光的部将怎么县志会不记载?《陈氏家乘》与《陈氏家谱》连陈王廷考了两次庠生都记载,陈王廷曾为戚继光的部将县志怎么会不记载?而如果陈王廷实际生年还要往前,在1585年之前做过省级官吏戚继光的部将,到了60多年后居然成了县级官吏下的乡兵守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温县县志也反映陈王廷生前没有离开过温县去过浙江、福建和广东从事过军职。显然《拳经捷要篇》与陈家沟不存在人物的沟通渠道,陈氏拳怎么会受到《拳经捷要篇》中的“三十二势”影响呢?
(六)没有证据显示《拳经捷要篇》曾被收藏于陈家沟
陈家沟《陈氏拳械谱》中所记载的拳谱涉及很广,从顾留馨先生《太极拳术》一书443页的注五中可知不少少林拳谱也在收载之中,另外,《十要论》中的“九要”与二十世纪初公开的形意拳“九要”是相同的。这反映《陈氏拳械谱》吸收的拳谱并非都是太极拳的,所收藏的拳谱也并不是必定是陈家沟人所习练拳术的拳谱。《陈氏拳械谱》连少林拳、形意拳的拳谱都收载了,可见收藏之广。然而,《陈氏拳械谱》中却没有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中的“三十二势”图文。显然这是陈家沟中没有《拳经捷要篇》曾被收藏的证据。如果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中的“三十二势”图文是陈氏拳的源头之一,怎么可能没有被珍视收载?既然如此,怎么可以断定《拳经捷要篇》与陈氏拳有渊源关系呢?
(七)陈氏太极拳与《拳经捷要篇》的拳式名称大部分不同
唐豪先生说《拳经捷要篇》中的“三十二势”拳法中有26个拳式的“色名”与当时陈家沟的陈氏拳械谱相同。首先,如果《拳经捷要篇》中的“三十二势”与陈氏拳有渊源关系,陈氏拳不应该仅继承“三十二势”中的26个拳式,其次,对照陈鑫先生约1930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与陈正雷先生《陈氏太极拳术》所反映的包括老架与新架的现在的陈式太极拳,名称相同的其实并没有26个。现将三者名称相同的和相似的对照列述于下:
《拳经捷要篇》中的名称
懒扎衣
单鞭
金鸡独立
探马
七星拳
擒拿势
抛架子
指当势
伏虎势
雀地龙
跨虎势
当头炮
顺鸾肘
倒骑龙
连珠炮
———————————————————————————————————————
共计15个
显然,《拳经捷要篇》中的拳式名称与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说的陈有本先生所传下来的“太极拳”相比照,名称相同的只有10个,与陈正雷先生《陈氏太极拳术》中包括老架与新架的现在的陈式太极拳又称为“炮捶”相比照,名称相同的只有14个。《陈氏太极拳图说》和《陈氏太极拳术》中的拳式名称除了上述相同相似的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粗略统计列表于本文之后,从表中可见《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拳式名称除了与《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图中名称相同相似的10个以外,共计还有34个是不同的。10个拳式与全部的44个拳式比较,相同相似率为22·7﹪。《陈氏太极拳术》中的拳式名称除了与《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图中名称相同相似的14个以外,共计还有58个是不同的。14个拳式与全部的72个拳式比较,相同相似率为19·4﹪。显然陈氏拳大部分的拳式名称与《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图中的拳式名称是不同的、没有关系的。既然如此,这小部分相同相似的拳式名称显然很可能是另有渊源的。中国的语言往往有千里之外的没有交往关系的人会有不谋而合的相同语言表述,《拳经捷要篇》中所有拳式的名称又都是自古以来在中国武术界所广泛流传的,《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图与陈氏拳的名称相同相似的比例如此低,且存在多元的不确定因素,怎么可以断定陈氏拳中与《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图中拳式名称相同相似的必然就是来源于《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图呢?
(八)陈氏太极拳与《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图的拳式实际相似率可予忽略
从唐豪先生1935年所著的《戚继光拳经》一书中可知:唐豪先生1935年著书时只见到过《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图中的24张;顾留罄先生《太极拳术》的“明戚继光《拳经》及其《拳法图》”一节也说明了这一情况。后来顾留罄先生将《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图文全部搜集到而收载于《太极拳术》中。从这些图中可见除了金鸡独立、七星拳、悬脚虚、指裆势、雀地龙、顺鸾肘这6个图文中的拳式与陈式太极拳中6个拳式的某些动作姿势相似外,其它图文与陈式太极拳的所有拳式动作姿势相比照,不仅与陈式太极拳其它所有拳式完成时的定式都不相同,而且与陈式太极拳其它所有拳式动态的任何一个瞬间都没有相同相似之处。这就是说即使《拳经捷要篇》的6势图文的拳式与陈氏拳的6个拳式是完全相同的,与《陈氏太极拳图说》的44个拳式相比照,相似率也仅1·36﹪,与《陈氏太极拳术》的72个拳式相比照,相似率仅0·08﹪。况且《拳经捷要篇》的6势图文的拳式的所有动态与陈氏拳的6个拳式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可见两者实际动作姿势的相似率低得几乎可以忽略。这样低的相似率怎么可以认为与陈氏拳具有渊源关系吗?
(九)有关文献反映时间上陈氏太极拳早于《拳经捷要篇》的问世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着”一节中明确指出“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在《序》中也明确指出“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传十三世……”。这就是说陈氏家族在尚未迁入河南温县陈家沟的明洪武七年的1374年之前已经流传着陈氏拳了,这种叙述是符合中国古代实际的,而这时戚继光还没有出生,《拳经捷要篇》至少在此200年后才问世。就是说,时间上陈氏拳出现在先,《拳经捷要篇》出现在后,没有问世的《拳经捷要篇》怎么会本末倒置对陈氏拳发生影响?
2002年在河南博爱县唐村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氏第十世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王堡村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编著的《王堡枪谱》、李氏后人抄录的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谱》等记载:明代中叶邻近唐村的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道长就已经在传授十三势拳、通臂功等武术与养生功了。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万历年贡生的李氏八世祖李春茂就向千载寺道长学过十三势拳、通臂功等武术,之后,李氏九世祖李仲、李信与陈沟姑表陈奏廷也都向千载寺道长学过十三势拳、通臂功等武术并传播这些武术。显然这“陈沟陈奏廷”就是陈家沟的陈王廷。这千载寺的道长显然不是十三势拳、通臂功的创拳者,可见这十三势拳、通臂功的流传至少还要上推几十年,也就是说千载寺的道长所传授的十三势拳、通臂功在戚继光《拳经捷要篇》问世的1560年之前已经在道门流传了。时间上也是十三势拳问世在先,《拳经捷要篇》问世在后,在后的怎么会成为在先的源头呢?
以上9个方面的论析质疑,反映唐豪先生“可证太极拳、炮捶的创造,实受《拳经捷要篇》相当的影响”之说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之“三十二势”是不可能成为陈家沟太极拳之源头的。这9个方面论析所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不容否认的,现在的很多书籍怎么可以不顾这样的事实而断定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与太极拳存在渊源关系呢?
附表:
陈氏太极拳中与《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名称不同的拳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