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先生《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注译
(2011-01-21 20:21:53)| 分类: 太极拳文献探讨 |
陈鑫先生《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注译
作者 魏坤梁
【说明】
《陈氏太极拳图说》是太极拳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的《自序》则包含和透露了有关太极拳的重要历史信息。现加以注译与太极拳爱好者们共享。注译分为原文、注释、今译和分析四部分。原文标点符号均采用原文的句读标点符号。
【原文】
古人云。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弗传。此传与受之两相资者也。
【今译】
古人说:“如果没有我的前人,前人留传下来的东西虽然美好,但我会不明白美好在哪里;如果没有我的后人,我的东西虽然丰富,但不能流传下去。”这就是传授与接受为双方相互资助的道理啊!
【原文】
我陈氏自陈国①支流山左②派。衍河南始于河内③而卜居。继于苏封④而定宅。
【注释】
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将舜帝的第32代孙遏父的儿子胡满(本妫姓,字少汤) 册封为侯爵,并将古陈丰氏部落曾居留的地方,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的地方封给了胡满,国号为陈,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惯例,赐命胡满为陈氏,于是胡满成为陈氏的得姓始祖。
②山左——山的东侧。这“山”应是指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
③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如《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冀州。”也专指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如《左传·公十三年》:“锐师伐河内。”文中的“河内”根据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著解·着》中所写的“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应是指“山西”。
④苏封——古代苏国的封疆地域,为现在河南焦作的温县一带,“苏封”是借代指温县。
【今译】
我陈氏家族源于春秋时陈国人一条血统中大山东边分住的人家,以后在河南逐渐繁衍,开始迁居黄河以北的山西一带选择居住地,继而又迁居温县确定了居住地。
【原文】
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①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②。故曰太极拳。
【注释】
①始祖——是指迁居于陈家沟安家落户居住的陈氏家族的第一位祖宗。
②理根太极——从《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可知,此语中所说的“太极”是借代指周易。
【今译】
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我的始祖(名讳)卜,在务农读书的空余时间,将祖上流传下来的寓含阴阳开合之理而运动周身肢体的拳术,教授给子孙们以作为帮助消化饮食的方法。由于拳术之理根源于周易,所以此拳称之为“太极拳”。
【分析】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著解·着》中写道:“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反映明代七年(1374年)陈氏家族由山西迁居于温县之前,陈氏家族已经在传承这种拳了。既然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那么,“始祖讳卜……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中之“教”的意思是传承性的传授,并不是说创造太极拳;“理根太极。故曰太极拳”的“曰”也是传承先人所说的称谓而不是创始性的称谓。近现代的有的人将“始祖讳卜……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曰太极拳”臆认为是“陈卜创拳”说,反映了这些人既没有读懂这段话,也没有通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纯属牵强附会。
陈鑫先生说陈氏家族由山西迁入温县前的明初,陈氏家族世代就已经在传承着这种拳术,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是很高的,因为中国古代的广大农村大多都传承着护卫居住地的武术。然而,从《杨氏老谱》可知杨露禅到京城之初,“太极拳”的名称还没有出现。所以,说陈家沟陈氏家族的始祖陈卜已经称这种拳术为“太极拳”是不可能的。
陈鑫先生认为因为这种拳的拳理是源于周易所以称为“太极拳”。而中国古代所有武术拳种都是以周易为哲学指导的,可见,陈鑫先生所说的陈氏家族由山西迁入温县前世代传承的拳术不一定就是清末时陈家沟所流传的拳术。
【原文】
传十三世至我曾祖父讳公兆。文兼武备。再传至我祖讳有恒与我叔祖。讳有本我叔祖学业湛深。屡荐未中。终成廪贡①。技艺精美。出类拔萃。天下智勇未有尚之者。于是以拳术传之我先大人②。讳仲牲与我先叔大人。讳季牲 我先大人与我先叔大人是同母而生。兄弟齐名。终生无怠。诣臻神化。倘非先达传之于前。虽有后生安能述之于后也。
【注释】
①廪贡——清代科举考试府县考试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俗称“秀才”);其中一批人被选拔提升入读国子监的称为“监生”,其他的统称为“贡生”。贡生为正途资格出身的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和“优贡”等五“贡”,另有通过纳捐取得贡生资格的称为“例贡”、“增贡”、“附贡”和“廪贡”。
②先大人——对已经去世父亲的称谓。“先”表示已经去世。
【今译】
太极拳在我们陈氏家族传了第十三世到了我曾祖父(名讳)公兆,他文武兼备;再传到我的祖父(名讳有恒),与我的叔祖父(名讳有本)。我的叔祖父学问十分深厚,曾经多次被地方举荐但没有被录取。一直是一位廪贡生员。我的叔祖父武术技艺十分高强达到出类拔萃,天下智勇之士没有一位能够比得上他的。这样,我的叔祖父就将他的拳术传授给了我的先父(名讳仲牲)与我的先叔父(名讳季牲)。我的先父和我的先叔父是同母所生,兄弟俩在当地的名誉一样高,对叔祖父所传授的拳术一生习练勤奋不息,拳术造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如果没有陈氏先人见识高超的前辈传授这拳术技艺于前,虽然延续有我们后生晚辈又怎么能够陈述这拳术技艺在后呢?
【分析】
陈鑫先生在下文中介绍他的拳术是传承于其叔祖父陈有本的,而从《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可知陈有本所传授的“太极拳”就是现在所见到的陈式太极拳。陈鑫先生认为他的叔祖父陈有本在当时是武术技艺最高强的人,用“天下智勇之士没有一位能够比得上他”来说明。从《陈氏家谱》中又可知陈有本与陈长兴同为十四世同时代的人。可见陈鑫先生认为当时陈有本的拳术水平与声誉是陈长兴所比不上的。然而当时的杨露禅却投奔陈长兴学拳,1860年应豫抚之聘便道赴陈家沟访陈长兴的武禹襄,当得知陈长兴已经去世后,也不去找廪贡身份的陈有本学拳,却转道去赵堡镇寻访平民身份的陈清平;另从《杨氏老谱》中又可知陈长兴传授给杨露禅的拳术称为“十三势”。由此可知很可能陈长兴所传授的“十三势”与陈有本所传授下来的“太极拳”并不是同一种拳。从河南唐村《李氏家谱》中可知明末时的李信和其姑表兄弟“陈沟陈奏庭”同学“十三势”、“通臂功”于千载寺的道人。由此可推想陈沟陈奏庭(陈王廷)应该是将千载寺道人所传授的“十三势”、“通臂功”传入陈家沟的重要人物之一。马岳梁先生的弟子颜紫元先生的网上文章《太极拳史》认为陈长兴所传授给杨露禅的拳术原是千载寺道人所传授的“十三势”;而陈有本所传授下来的拳术也就是现在所见到的陈式太极拳原是千载寺道人所传授的“通臂功”,这种推论是值得重视的。
【原文】
我先大人命我先兄讳尧习武。命愚习文。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①。夫所可幸者。少小侍侧。耳闻目见。薰蒸日久。窃于是艺管窥一斑②。虽未通法华三昧③。而于是艺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
【注释】
①是诚予之罪也——这是自谦之词。陈鑫先生在《自序》中多处使用了贬低自己的自谦之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认为的美德。
②管窥一斑——即“管中窥豹”,成语。语出南朝·宋·刘庆义《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语中的“窥”是指通过小孔或缝隙看。“管中窥豹”指通过竹筒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原是比喻可从部分推测全貌。也比喻所见有限、只见局部而未见全体。上文的“管窥一斑”是自谦表示也了解一些的意思。
③法华三昧——佛教用语。《佛教辞典》解释:天台宗教义称梵身以信心和决心深入禅定,达到从禅生慧的目的。“三昧”意为“正定”,属于修行的高境界。后人又引申为表示某一事物的奥秘、诀窍等深层次的内容。文中的“法华三昧”是喻指拳术中的高深内容。
【今译】
我的先父吩咐我的先兄(名讳尧)习武,吩咐我习文。结果习武的先兄武艺方面有显著成绩,而习文的我在文理方面没有什么成就,这实在是我的罪过啊!然而所可以庆幸的是我从幼小时起常在习武之先兄的身边,对于习武的情况耳闻目见,受到影响的日子久了,暗暗地居然对这武艺也管窥一斑有了一些了解,虽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对于这门武艺仅仅得到一些枝枝叶叶的东西,但对于含寓于其中之奥妙哲理的循环往复,也经常觉得很有趣味。
【原文】
迄今老大已七十有余矣。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传述于后。不且又加一辜哉。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自光绪戊申以至民国乙未①。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书中所言。吾不知于前人立法之意。有合万一与否。而要于先大人六十年之攻苦。庶不至淹没不彰也。亦不至以祖宗十六代之家传。至我身而断绝也。
【注释】
①自光绪戊申以至民国乙未。十有二年——光绪戊申年为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之后12年个年头为民国八年,即1919年,干支纪年为“己未”年。文中的“乙未”为印刷错误。
【今译】
现今我到了老年已七十多岁了。如果不凭借我对这拳术的一知半解,将其传述给后人,不是更又给自己增加一条罪过吗?我今天既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会离开人世)而感到迫不及待,又担心这拳术将来走了样变成了各种各样派别的练法从而失去了我祖先的真传,所以我在教书的空余时间急切地将这拳术的细节处写明白、难懂处写清楚,所有细微的地方全部都详尽介绍完毕。这样从光绪戊申年(1908年)开始一直到民国己未年(1919年),前后历时共十二个年头,这本书的撰写才完成。接着又急忙誊抄校正,虽然是六月炎热的暑天也不敢懈怠啊。这本书中所写的话,我不知道同前人确定的本意有符合万分之一与否?不管怎样,重要的是对于先父那六十年的进取艰苦,希望不至于因时过境迁而消失造成后人不知道,更不至于祖先十六世的家传武艺在我身上断绝了向下辈的流传。
【原文】
【注释】
①齐东野语——成语,语出《孟子·万章上》。该文记载了孟子的一个齐国弟子咸丘蒙向孟子请问一个问题:舜为天子时,尧率领诸侯称臣之说是否属实?孟子答道:“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人就用“齐东野语”喻指道听途说、不足为信之语。
②升堂入室——成语,语出《论语·先进》。该文记载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周代春秋上层人士居住的房屋建筑在高台上,主体由堂、室、房组成。堂在大门内的最前面,正面无墙;堂前有阶梯,要进入堂必须要登上阶梯;堂是平时活动、举行礼仪、接待宾客的地方。室在堂的后面。要进入室必须要经过堂。《论语》中孔子的这段话是说其弟子由的学问还没有到家。以后“升堂入室”就被用以表示学问或技艺的造诣达到了高深境界。
③宝塔圆光——“宝塔”指重要的佛塔,是佛教存放珍贵经书、高僧遗物的建筑。“圆光”指佛教中菩萨头顶上的圆轮金光。文中的“宝塔圆光”是喻指陈氏祖先留传下来的就象宝塔中存放的经书、高僧遗物、菩萨头顶上的金光那样珍希的武术文化遗产。
④方家——语出《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此文中“大方之家”是指深明大道之人。后来,“方家”被用以指精通某一学问或技艺的人。
【今译】
我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书中的语言之间不能用风雅的话来叙述,而只能用普通土俗的话勉强地写出一个大意来。读到此书的人如果不以为书中所说的是不足为信的道听途说从而唾弃掉,那么学习此拳术就可以由此登堂入室。学得了此拳术,从高大处说,可以为国家抗御外来侵略的敌人;从低小处说,可以为身体筋骨增强精与神。那就可能使得国粹精华世世代代相传下去而不至于被改变消衰,这样岂不是很好吗?这本书既可传承于我家族中,那么也可以流传于世了。我担心要遭到精通此艺之行家的笑话了。
【原文】
民国八年岁次乙未①九月九日书于木栾店训蒙学舍 陈鑫序
【注释】
①民国八年岁次乙未——文中的“乙”应为“己”,是由于印刷错误所致。民国八年为1919年。“岁次”是用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表示年份的用语,意思是民国八年用传统干支表示年份就是己未年。
【今译】
民国八年干支纪年己未年(1919年)九月九日书写于木栾店训蒙学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