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于奋斗成长——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该书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著有畅销书《幸福的真意》、《自我演化》、《创造力》等。前美国心理协会会长马丁·瑟利斯曼誉之为“积极心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
“心流”是过去三十年最引人入胜的心理学概念之一,它由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今克罗地亚人)提出,本书围绕三个名词层层开展,分别为“幸福”、“最优体验”(即心流)、“精神熵”。心流不仅使用在心理学中,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中都可以产生,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成长。
一、心流,快乐的源泉: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我们快乐与否,要看内心是否和谐。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米哈里说精神熵是常态,好可怕呀,在他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
米哈里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目标明确,并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及时的回馈;第四、应全神贯注于此,平时烦人的事情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心流是幸福的代名词。心流是指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是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行,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的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反而不会促效。哲学家密尔说:“自问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
最优体验:心流的感受形式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优体验、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最优体验,乃是由我们自己所缔造的。
例如,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也许就是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放到他从未堆过的那么高的塔尖上;对一位游泳健将而言,也许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记录;对一位小提琴家而言,也许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乐曲演奏的出神入化。
每个人毕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而每一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
体验在当时并不见得愉悦,运动健将在最刻苦铭心的比赛中可能会觉得肌肉酸疼,肺腑几乎要崩裂,说不定还疲惫的差点晕倒——但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刻。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聚成一种掌控感,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最优体验有赖于时时刻刻用意识控制周遭事物,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唯有靠个人的努力与创意。只有当精神能量即注意力专注于实际目标,行动与机缘有搭配的天衣无缝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树立追求的目标能使感官变得井然有序,因为这时,人必须全心投入手边的工作,将其他一切抛诸脑后。这种为克服挑战而奋斗的阶段,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任何人只要能够控制精神能量,并将他专注于既定目标,就一定有所成长,精益求精。
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作者在研究中发现,所有心流活动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心流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简单的说,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心流体验图
作者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帮助了解。下图代表一种特殊的活动--比方打乒乓球。理论上,体验最重要的两度空间--挑战与技巧,我用纵轴与横轴表示。字母 A 代表小爱,一个正在学打乒乓球的男孩,图形显示小爱学打乒乓球的四个阶段。刚开始的时候,小爱不懂任何技巧,他唯一的挑战就是把球打过网去,这是A。这种挑战没什么了不起,但小爱还是可能打得很愉快,因为难度正适合他粗浅的技巧。这时他很可能感受到心流,但为时不会太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技巧进步了,他开始厌烦只是把球打过网去的动作(A ),或者他也可能碰到比他熟练的对手,使他发现球场上还有比高吊球更难应付的挑战--这时,他对自己拙劣的表现产生了焦虑(A)。
厌倦和焦虑都属于消极的体验,小爱有充分的动机想回到心流。他该怎么办?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他在厌倦(A)的位置,要回到心流只有一个选择:加强挑战(他当然还有一个选择:放弃打网球,那么图形中的A干脆就消失了)。他确立一个跟技巧难度相当的新目标--例如击败一个技巧比他高明一点儿的对手--就能进入心流(A)。
如果小爱感到的是焦虑(A .),回到心流就需要加强技巧。理论上,他也可以降低挑战的难度,回到一开始时的心流(A),但实际上,一个人知道存在挑战以后,是很难全然置之不顾的。
图形中的A与A都代表小爱正处于心流状态。虽然两者都能带来乐趣,但A 不仅带来更大的挑战,而且对打球的技巧要求也更严格。因此会让小爱因自己能力不高而产生焦虑与挫败感。如果小爱为了再次寻回乐趣,设法回到心流渠道,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技巧和能力。
成长的源泉
心流这种充满动力的特性,使心流成为成长与发现的源泉。
我们不甘心长期做同种层次的事,并依然觉得乐趣无穷。我们不是感到厌烦,就是饱受挫折,然后积极寻求乐趣的意愿就会促使我们拓展自己的技巧或发掘运用技巧的新方向。
意识复杂程度随心流体验渐增,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有莫大的启发。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四阶段”:启程,受召唤而开启冒险之旅;磨难,遭遇考验、伙伴和敌人;重生,高人相助,克服困难;归来:遇见自我。。如加入学习共同体就是接受感召,踏上自我成长冒险之旅,进入了心流体验的第一阶段。在接下来的啃读经典、打卡写作、作业实践等方面,会遇到挫折、挑战、考验等就是关键的第二阶段,遭遇考验、“敌人”,高人相助,克服困难,最终才会实现更好的自我,所以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潜心学习,全身心投入读、写、做每一个细节。实现专业能力和教学艺术的提升,享受职业成长的幸福。
我们在为特定时刻对心流的感受,往往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如,一个人或许把一座山当作一场挑战,而对于学习演奏艺术乐曲却毫无兴趣;但换一个人,却可能只想学音乐,不想爬山。对很多人而言,诸如工作带孩子等活动比游戏或绘画更能产生心流,因为他们能从平凡的活动中找到别人找不到的乐趣。
闲暇不等于乐趣。跟前几代人相比较,我们享受人生的机会大态度大多了,但很多人,总觉得,我们一点儿也不比老祖宗生活的更快乐,光是机会还不够,我们更需要善用机会的技巧。
三、自得其乐性格的养成
把日常体验转变成心流并非易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例如,有些人等公共汽车时能保持心情愉快,而有些人却不论置身多么愉快的环境仍觉得厌烦,这种差别可能与童年时期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
1.
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影响能决定一个人体验心流的难易。芝加哥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发现亲子关系属于“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没有这种关系的同伴更快乐、满足而坚强。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5个特点:
第一:“清晰”,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反馈都毫不含糊。
第二:“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巴望着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第三:“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第四:“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
最后,“挑战”,也就是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这五个条件构成所谓“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明显与心流体验相通,在能提供明确目标、回馈、控制感、全神贯注,并着重事物本身动机及挑战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常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享受心流。孩子自修或在学校上课时,自成目标的家庭背景,也有助于他们获得最优体验。
2.在困顿中体验快乐
不论是在野外迷了路,还是被关在牢房里,总有人能把自己的困境改善得还能过得去,甚至成为一场充满乐趣的奋斗。
作者列举了,克里斯托弗·伯尼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纳粹的长期单独禁闭,克里斯托弗的体验可说是“自得其乐的性格”的典型:
如果体验的范畴突然受到局限,思想与感情濒临“断粮”我们往往会开始关注周遭有限的事物,并提出一连带近乎荒谬的问题:"它有用吗?怎么用?它是谁做的?用什么做的?我在什么地方见过类似的东西?它还能引起我什么样的联想?"一条美好的联想之流潺潺不断由心问流通,它的源源不断与复杂性很快就淹没了起点的微不足道,以我的床为例,它跟任何学校宿舍或军营里的床差不多……床太简单,无法在我的思绪盘踞太久,结束床的联想,我摸摸毯子,估计它有多暖和,研究窗子的构造,厕所的不便……计算牢房的长度、宽度、坐向与高度……
还包括遭恐怖分子绑架的外交官在内。凡是能承受独自监禁煎熬的人,都有这种设计心流活动、建立目标的禀赋。曾被苏联秘密警察囚禁在莫斯科卢比扬卡监狱一年多的陶瓷设计家伊娃·伊索,靠着估计如何用手头找得到的材料制作一件胸衣、在脑海里跟自己下西洋棋、用法文跟人进行虚构的对话、做体操、背诵自己写的诗句等办法,才不至于发疯。索尔仁尼琴在列弗尔托沃监狱的一名难友,把世界地图画在牢房的地板上,假想自己横渡欧亚大陆,前往美洲,每天只走几公里路。很多囚犯都发明了类似的“游戏”,以希特勒最欣赏的建筑师艾伯特·斯皮为例,被关在施潘道监狱的几个月间,他假设自己由柏林步行到耶路撒冷,靠想象力填充沿途风光和各种事件。
“自得其乐的性格”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能在一股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中找到乐趣。他们都因为能把悲惨的客观条件转变成可以控制的主观体验,才得以生存下去;他们正是依心流的蓝图行事。首先,他们密切关注环境中的细节,并从中发掘可以跟他们有限的能力搭配的行动机会;然后制订出一个现实状况所能容许的目标,通过所得到的回馈,密切注意一切进展。只要一实现目标,他们就提高赌注,为自己部署更复杂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