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哲学看人生——读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2021-08-17 18:13:08)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哲学绝非一种枯燥的东西。 傅先生能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磁场,把哲学思想乐趣传递给学生。在他的课程中,做到了两个打通: 一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讲哲学而不局限于哲学学科,分别罗列出艺术、宗教、教育对于人生哲学的特殊贡献。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二是打通中西哲学,博采众家之长,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一、哲学是什么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爱智。的确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初次读这句话时心中领悟了两点:一、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二、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应该就是哲学。我们可以明白一点,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这是另一回事,哲学就是环绕着“意义”问题而展现的万花筒

意义是指理解之可能性譬如我到一家外国餐厅,看到菜单上写着英文,我完全看不懂,那么这份菜单对我就没有意义,于是我如果不愿闭着眼睛乱点菜,就只好观察邻桌客人桌上现成的菜肴,再以手指示意,服务员也可以端上同样的一份。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就有可能处于盲目瞎撞或随俗浮沉者。

我们如果到图书馆查看资料,必须根据书目编号,这时会发现编号“0”代表总类,也就是辞典、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编号“1”则是哲学类,为什么哲学会被排在第一号呢?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学术传统里,早就界定了哲学的作用,认为哲学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即能为一切知识奠基,又能综合所有的知识。

博士学位的英文是 doctor of poli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

一、哲学原意是爱智

哲学所谈的,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从互相欣赏与尊重开始,进而彼此砥砺,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爱好智慧的时候并不是狂热到不能静止也不是没有任何差等的博爱,而是一种温和而理性的友爱,是我们对于智慧采取比较正确的态度。

1.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人生就像在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否则人的生的辛苦有什么必要性呢?举例来说,人为什么读书,读书的目的难道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吗?当然不是读书的目的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有一个人叫宁越,他十几岁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非常辛苦,工资却仅够维持温饱。他眼看一生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呢?

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读书,三十年之后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夜以继日的读书,十五年之后变得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当家教,生活就此改观。

这个故事当然是一个特例,因为大多数的人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早忘了自己曾经立过什么志向。

大多数人,随着日子一天的过去,早就忘了自己成立过什么志向。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就像小时候的理想是报考主持播音学校,初二时,通过当时的《中国电视报》查询到北京电影学院的通讯地址,还给该校写信询问招生的事,没想到学院回信,必须高中毕业才能报考。初中时贪玩学习不用功,到了初三才知道荒废了宝贵的时光,才下定决心奋力拼搏上了,复读了两个初三,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等师范学校。

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不同,有的人追求上进,有的人安于现状,有的人觉得碌碌无为也挺好。在那些放纵自己的日子里,偶尔的想一想我心底最初的梦想,或许可能是一件改变人生的事情。

然而,这也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加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体,只会一步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都没有。相反,如果了解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

 由此可见,哲学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是从哲学思维,它像人生的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

2.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

例如,我们从小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灌输了许多观念。我出生在70年代后期成长于80年代初,这期间社会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观来说,上一辈的一些观点在某些方面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方向。比如礼让,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我们无论处于什么阶段,都要面临不可避免的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如果一味礼让,那么终究被社会所淘汰。当然我们所指的礼让,是在不违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前提下,所延伸意义的礼让。正当的竞争,让人有危机感,从而激发斗志。是社会选择中值得推崇的方式,毕竟自身条件好的人,值得拥有更好的。

我们往往认为只有观念是对的,没有问题的,但是却从来没有仔细反省过。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要研究哲学就必须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觉得好奇,这才能让自己重新出发。

3.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经验本身虽然像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其实里面的东西好坏都有,良荞不齐,就好像黄河之水一样,看起来浩浩荡荡,事实上挟泥沙以俱下。这时就需要依靠理性来对自己的经验做一个反省。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而平常在经验的过程之中(如赶车,买东西,和别人通电话等),则恐怕是身不由己的,因为有许多外在的因素会引导我们朝着某个方向去行动,去生活。

人会有各种好的与不好的经验,这是很自然的,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用。然而,重要的是,必须以理性去思考这些经验。

例如,台湾大学的椰林大道,有一口为纪念台湾大学第四任校长傅斯年校长而造的傅钟。上、下课时,该钟敲响21下,为什么是21声呢?源于傅校长的一句哲言:一天24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能够静下来思考,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开始转变的关键。我们常说在生命转弯的地方, 思考能够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

二、对哲学的基本描述

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智慧,真理与价值是令人向往的三个名词,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设法真正了解他们的内涵。

1.培养智慧

诗人艾略特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我们在资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边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随着网络的普及资讯是现代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譬如常常上网去寻找一些资讯,借此可以认识许多东西。举个例子,汶川“5•12”大地震的时候,有些人从打电话回来的亲友那里得知地震几级,震中在什么地方等。这是因为在地震外的人看到媒体的报道,知道汶川地震的资讯,相反,在地震区的人,反而因为停电,一时之间无法得到任何讯息,陷入一片漆黑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荒谬的现象,显示出了资讯的重要。

但是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自媒体。资讯现在可以说到达泛滥程度,我们隔几天就会就会有官网或政府主流媒体出来辟谣。所以我们要多一些知识和常识。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需要知识。

知识是专业的对部分的深入了解,是针对某一专门领域所做的研究,例如天文学是专门研究天文,化学是专门研究化学。同样道理,其他的学科也各有本身专门的领域。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就在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做一个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能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究竟什么是智慧?又该如何培养智慧?

日常生活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如何等,我们主要依靠感官。然而感觉是不可靠的。举例来说,如果把筷子放到水中,看起来会是弯的,但事实上他是直的。再比如,铁道边我们注视铁轨的时候,会觉得铁轨在远处会交叉,但事实上铁轨并没有交叉。由此可知,感觉与理智是有差距的,有时候人们所看到的,与实际上用理性去了解、勘察出的结果大不相同。

因此,人们所有的感觉其实都是相对的。就以冷热来说,同样的一个温度,如果你是从南极来的话,会觉得很热;相反,如果你是从非洲来的话,可能就觉得已经够冷的了。正由于感觉是相对而不可靠的,并且容易产生错误。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靠感觉生活。一个人如果只凭感觉生活,那么他的生活等于是毫无可靠的保障,随时充满着变化的危险。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让我们对某些方面有明确的了解。

古代人们由于缺乏知识,所以看到打雷闪电就去拜神,发生了旱灾就杀牛祭祀,希望老天能够降雨,如果杀到第3头牛正好开始下雨,那么从此以后只要是旱灾就要杀三头牛,之所以会有这种行为,就是因为人们缺乏知识,我们如果有知识,就会通过知识来掌握周围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心灵不至于陷入盲目的猜疑之中。

2.智慧有两个特征:完整与根本

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每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

如,有人说现在高考为一试定终身,高考没考好或是填报志愿的时候选错,错了就好像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如果我们把某一阶段的成败作为整个生命的成败,那不过是一种借口而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许多高考失败的人,到最后还不是成功了。也有人一辈子没有经过高考,只读到小学或中学毕业,照样可以成功。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另一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如此,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的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有所收敛。

人活在世上,生死是最根本的大问题,所以哲学家常常会思索死亡的问题。老子也曾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亡,那么你就算用死亡来吓唬他也没有用。当然大部分人做不到老子这种程度,因为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威胁,即使不是自己本身,而是自己所爱的人,死亡也是一种非常大的遗憾。


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例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一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

总之,培养智就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边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

3.发现真理

希腊文的真理亦未发现,由此可知真理就是揭开发现,既然是截开,那就代表原先势必势必遮蔽着的究竟是为什么所遮蔽?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接受一些固定的观念或成见,譬如你居住地区的风俗习惯等,这些观念会让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一定的方式。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讲的话没有道理,事实上是因为我们先被个人的成见所遮蔽。如果能撇开成见,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试图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许会发现,其实别人的说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脚的。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已。

4.印证价值

人生的问题需要靠自己去验证,举例来说,有些人说能够关怀别人,稍微牺牲一下自己的想享受,那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有一天你在满载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个老太太上车。这时候你正好有个位置,做得很舒服,心里开始挣扎:到底要不要让座呢?你有两个选择:如果选择不让座,那就无从印证这句话的真假;如果选择让座,那就是选择印证价值”——也许当你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老太的时候,忽然觉得心情豁然开朗,觉得自己展现了人格的尊严。从此以后你就相信原来帮助别人真的是快乐的,然后这个道理就变成你的真理,因为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证明。

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三、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提出了4个基本观点,培养思维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1.培养思考习惯

培养思考习惯,就是遇到任何事情发生时,就会先静下来,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如何这是另一回事。因为同一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这件事情与你有什么关系,在别人看起来可能也会和你自己的看法不尽相同。

通常人们是没有思考习惯的,因为发生事情时都凭着本能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例如,有些人的心情受天气影响,天气好的时候心情也好看,什么事情都觉得很正常:相反,如果天气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霉。

有些人则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充分表现在脸上,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

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例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掉下来打在他的头上。对于大家来说,这是习以为常的事。但牛顿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读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善于思考的教师比较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研究。老师们都知道教材的编写通常由几个人来完成,由于编写者知识视野的关系,很难做到教材完美无缺,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知识漏洞。教材的编写周期很长,为了能够让教材多用几年,编写者往往会选择一些更为基础的知识,而不能太兼顾学科的最新进展。教材中讲述的某一事件,或者发现其真实性虽然没问题,但其幕后还有可探究的地方,在学术界里也有不同的观点……

有做学问习惯老师,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会做一番研究和思考,也会将自己所思所想和学生分享。他可能对学生说:今天学习的这个学说,体现了人们认识的阶段性特征。目前的科学家已经有了新的发现,对其进行了修正……”“书本上所说的这个观点,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是一个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我来给大家听听……”教师的这种思考成为常态之后,他的学生也会逐渐养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

如果对任何状况都能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他没有必要一定如此,也可能是别的样子。

2.掌握整体观点

所谓整体观点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润。

对任何事情的看法,有正方就会有反方。我们平常和别人交谈时,不喜欢听到反面的意见。如果有人与我意见相左,我会觉得他故意找麻烦,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某些我所忽视的部分。

柏拉图的代表作《对话录》。对话代表有两个人在交谈,你说你看到的,我说我看到的,我们看到的东西虽然一样,但是观点与角度却不相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效果。彼此在交谈的过程中互相沟通,最后能够增加双方的见解。

我们年轻的时候容易冲动,血气方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之后会发现人生很多的问题的确应该从各方面来考量,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3.确立价值取向: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事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定位),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方向),这样就叫做价值取向。

柏拉图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文艺青年,喜欢作诗,并写过希腊悲剧。他12岁时遇到苏格拉底,听到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之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所写的诗和剧本全部烧掉,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并选择终身奉献于哲学思考的世界。

这种抉择的例子,中国古代也有,有一个人叫曹交,资质不太好,他觉得孟子讲话很有道理,因此问孟子:周文王身高十尺,商汤身高九尺,我曹交身高九尺4寸介于他们两个之间,但是为何他们两个都当了帝王,我却只会吃饭?。孟子回答他:如果你穿上尧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尧了。反之,则会学习桀而变成桀。

尧与桀是古代两位代表人物,尧代表了善人,桀则代表恶人。因此,如果一个人穿上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变成桀了。这说明了我们要选择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这就涉及所谓价值取向的问题。

一个人会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是一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反映他内心的一种需求,思考社会上各种事情时,不能光看表面,还必须自己衡量判断,试着从其中的某个角度掌握住某些因素,借用这种方式可以进行自我训练,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也就是说,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会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4.力求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说过的德性,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后,不断的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

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知识宛若一片汪洋大海,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如果你学了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么就算学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学习知识之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爱智是人的天性。哲学的用意,在于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也在于旁通连贯,把宇宙与人生连接为一个整体,由此界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哲学是爱智,就表示这门学问是一个开放与动态的学习过程。要不停的质疑:这个词或字是什么意思?”“这种判断所根据的标准是如何成立的?”“宇宙与人生之间、人的生与死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吗?换言之,就是要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并建构系统。

 

二、思想方法

人有理性,自然就会思想,然而思想造成的结果不仅千差万别,并且难以预料。提出了4种思想方法:逻辑、语言分析、现象学、诠释学。

一、诠释学是阅读的途径,通常人阅读的时候会有三种取向传统、个人、文本。

传统:我们读一段文章时,往往会受到自身传统的影响。任何人在开始思考,使用概念来表达的时候,都一定会受到自身的传统对语言的限制,然后影响到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方法和结果,例如我们平常读书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儒家道家的一些传统观念加在所阅读的材料上。

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验,没有没有去过农村的人,觉得农村意思听起来有一种田园之美,而在农村成长的人,则不会完全认同。这说明了人们会从自己这个角度来阅读。同样一篇文章给不同的人阅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也是一样的道理。

文本:是指不要从传统或个人的角度阅读,而是要看文章本身写作的方式。以前的人读书讲求以经解经,譬如阅读《论语》时就尽量不用其他这材料,而要用《论语》本身来解释《论语》。这就是一种文本取向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偏向学术性的态度。

二、阅读的四个步骤

阅读一篇文章时有四个步骤:1.文本究竟说了什么?2.文本想要说什么?3.文本能够说什么?4.文本应该说什么?

1.文本究竟说了什么?读到一篇文本时,首先要把原文研究清楚。先弄清在字面上说了些什么

2.文本想要说什么?一句话之所以会被作者写出来,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条件。因此在研究一篇文章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生平背景如何,当时有些什么思想等

3.文本能够说什么?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通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而表现出来。而读者可以将人生的体验与书中描写的情景互相对照,甚至是彼此启发互相印证,所以能够说什么所包含的就是无穷的可能性。

4.文本应该说什么?

当读完一篇文章时,终究还是要表明自己所理解的立场,判断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对的,而不能保持中立。

举例来说,许多人在争论孔子到底有没有信仰,有些人就用《论语》中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篇)这两句话来说明孔子对死亡不了解,或者没有兴趣,因而认为孔子对鬼神是采取不可知论的立场。事实上,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论语》中这个字总共出现了38次,而这个字也不过才出现了16次,我们怎么能轻易判断孔子不了解死亡呢?

无论是对理解古代经典或者现代人写的文章时,都必须去问:它究竟说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到了应该说什么,这一步就必须提出个人的见解。就是要根据之前的究竟想要能够,最后判断出应该说什么,这一部分是我们必须自己负责的。

人有理性,可以思想。即使没有人教导,也会从经验中自己反省,思考出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安排生活,但是未必永远有效。因此,学习思想方法是心智成长必要的一环。如何运思、如何表达、如何辨物、如何阅读,这四者结合起来,并且善加运用,相信不难抵达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的境界。谈到爱智,就必然从这一步出发。从哲学看人生——读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