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内涵——林高明《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札记1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核心素养是滋养生命个体不断成长的活性因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发展中不断赖以生长的重要基石,如何把知识化为智慧,把知识化为方法,把知识转化为人格,这是教育的新命题。摘录的几页中,
1、价值观: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起初认为天地之心,而欣慰人之天地立人立心,立心立德。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具体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你觉得什么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
“年轻人,如果真有什么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想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这个年轻人说“爱因斯坦先生,这难道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吗?”
爱因斯坦说不是,因为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将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壁垒,创造伤害人的东西,创造墙壁,把人隔得越来越远。但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联系,创造链接,发明能把人连得越来越紧密的事物。
2.思维力:人的伟大与尊严就在于思想性与创造性。思维、思想不但是人与物之间的分界线,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
思维力的培植蕴含着如下几点:首先,尊重理性思维,学会思考,理解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就是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及得出结论这些环节。洞悉思维过程在思维过程中就会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面对任何现象问题及知识,都会用科学的头脑来“析万物之理”,与“探天地之奥”。其次,要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升思维的品质: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状态就是思维,而思维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基本的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具体化与系统化,抽象与概括。我们要培养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特性、深刻性。第三,要培养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清晰的表达自己思维过程及成果的能力。人思如泉涌,汲之愈新。思维只有不断的表达才会清晰深刻,通过表达可以整理挖掘自己的思维,同时还可以与他人进行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丰富自己的思维成果。
白岩松曾经讲了一个故事:
我上初二的时候,舅舅每天给我留一道平面几何题,先把最容易的辅助线,给我画出来,然后让我画其它辅助线,玩了整整一个学期。很多年之后,当别人说起白岩松的思维方式好像不太一样,总在已有答案之外,去寻找另一个答案,我突然想起舅舅的数学游戏,都忘了对她说声谢谢了。正是在这个游戏中,我已经适应了什么事情都不止一个答案,最明显的答案答案往往最简单,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的过程更难,但是找到了你会更有成就感。
第一个答案往往是具有欺骗性的。因此我在采访时,对方的第一个答案之后,我会观察他,当他眼神闪烁时,我不再提问,而是把身体往后一靠,准备继续倾听。此时他接着说的才是真知灼见,因为很多人回答问题时,习惯于先说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很安全很平衡的“标准答案”,其后接着说的往往才是他的个人想法。所以对于采访者,也要寻找第二个答案。
3.
汉字是汉语最小的单位,许多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黄玉峰老师,在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沙鸥翔集”一句时有了思考。在文中“集”的意思“飞鸟停留”,而现在的意思是“集中”,看上去差异如此大的解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黄玉峰先从“集”的上半部“隹”的象形文字开始,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明白“隹”其实就是一只鸟。然后找寻和“隹”有关的字,“雀”是小鸟,“雞”是会发出叽叽叫声的鸟,“霍”是一阵大“雨”突然降临的时候,树上的鸟会“霍”地一下子飞起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集”就是鸟儿停在树上的意思啊!黄玉峰进一步引导学生,“集”还不是原貌,最早是“雧”,树上有三只鸟,表示“多”,也就是一群鸟,所以“集”做动词就是“集中”,作名词就是“集体”了。一个字的解释,看上去绕了一大圈,但正因为回到原点,让学生明白了其变化的来龙去脉,不仅学的有趣,而且还能举一反三。一个汉字如此,一篇文章的解读也是如此。
学生在对比古汉语和现代文时,常常会被古今异义的汉字的巨大差异所困惑。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在上课时回到文字的原点,分析从古至今汉字演化的特点,找到其内在的联系。
4.学习力:人之初,性本“学”,人的天性需要学习,人的成长需要学习,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个体生命的终身学习。学习力至少包含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专注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与学习成就等
学习兴趣是持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秘诀。在兴趣推动下,学习者往往是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乐此不疲。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作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兴趣。
研究表明,学习借助笔记就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为持续性注意和兴趣,又有助于概括新的知识,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写概括语的研究。实验者让优等生和后进生分别学习不同材料。优等生学习的材料长1250个词,学习20分钟。后进生学习材料长372个词,学习8分钟。然后将这两类学生混合分成4组,对每组组学习要求不同:a组学习时需要给每节写一句概括语;
b组学习的每节材料上已经有两个词的标题;
c组的学习材料同b组,需要同a组一样写概括语;d组为控制组,单纯阅读。结果,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A、B、C3组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d的成绩。而在A、B、C3组之间,又以c的成绩最好。a、b两组成绩无显著差异。
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材料中,附加扼要的概括词,尤其要求写出概括材料的要点,促进了他们对材料的理解。记笔记能促进学习过程中对主体的深加工,有助于学习者从外部控制转向自我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