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良知、修炼强大内心——读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2019-11-20 07:37:09)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近日,从我们的中心校借阅了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书中讲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总是可以上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但他的成长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

该书的作者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今已可倒背,深信王阳明事功与“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这部唯一从“知行合一”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一、知行合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然,了然于心。

 最近中央出台了一个关于义务教育的重磅文件,特意提到王阳明先生的核心主张之一“知行合一”。这个文件是2019年6月2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第一大部分“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第二点“基本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坚持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如果提炼出关键词语来,那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是: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其中“知行合一”好像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一类文件中。
    中央文件首次提到“知行合一”说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要求有所提升,即内要炼良知,外要见行动,做到既要“知”也要“行”。实际上,我们懂得道理已经够多了,最关键的是,怎样把这些道理变成行动,不但我们基层有察觉,中央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重新提出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的核心观点之一,“阳明心学”还有两外两条重要主张,合起来有以下整体表述: 

1、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 
       2.知行合一,即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3.致良知,让内心能判断善恶丑美的良知展现出来,时时接受良知指引。 
 
    刚才我们提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的最新目标,升级版目标: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仅仅是“建设者、接班人”了,我们的认识应该跟上这一表述。
    那怎么样跟上呢?离开“知行合一”,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已经知道现在凝聚全国人民精力量的目标就是“民族复兴”,我们人人也都得向着这个目标奋进才行。如果我们对民族复兴的认识就是模糊的,就是遥远的,而只把我们的工作的目标放在分数上,放在职称上,放在工资待遇上,那么我们首先就是“知行割裂”,我们培养“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也就不可能实现了。大家说对不对?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提法把青少年成长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紧连在一起,对教育的要求更高。对我们老师的要求自然也更高。所以,我们首先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好老师,才能培养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二、心即是理、修炼强大内心
    有人说阳明心学是顿悟的学说,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实际上,后来我才发现,阳明心学是和王阳明先生的一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王阳明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祖母梦见天神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说话就会背“四书五经”,这事怎么解释?
 
    第二件事:十八岁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阳明先生下决心探究出竹子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大家由此能悟出什么道理?
 
    如果说“阳明格竹”体现了“知行合一”思想的发端,那么“阳明落第”就体现了“人人有良知”的神圣。二十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然而,他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二十五岁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他为什么“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实际上已经有了强大的内心,这种强大的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不过,当时还没有用“良知”来命名而已。
   阳明先生年纪轻轻就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原因就在于“良知”当家呀。所以,去竹子上,或者其他物件上去寻找“天理”,是不对的,天理只在内心。阳明先生每成长一步,都在一点点接近真理。
    有了质疑精神,有了强大内心,后来阳明先生的一系列遭遇,都是在推动他走上开悟之路。特别是遭到奸臣迫害,九死一生被发配到偏远的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驿,他就被逼进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般人山穷水尽,只有等死,王阳明山穷水尽,却能“柳暗花明”。因为,他有着强大的内心!
   龙场悟道中,先生的最著名一句话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这又是多么奇特的经历呀,  
    其实,王阳明这一刻的开悟,被称为“顿悟”,顿悟看似是一刻钟的事,其实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苦修六年,于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阳明先生说“心即是理”,人人心中有个圣人在,佛祖也说“人人有佛性”,古今圣人,不二法门也。实际上,按照朱熹先生的说法也能探知到天理,就是来的慢,需要一件事一件事去“格”,去探求。而阳明先生主张“心即是理”,“天理在自心”,所以“格物致知”之“格物”,就成了“格除自己的物欲”了,就是“格心”了,这样,天理显现,剩下的就是不折不扣的践行了。
   关于“心即是理”,我一开始只是字面理解,也是半信半疑。有一次我给一部分家长作了一个家教分享,我发现所讲道理大家都能接受,尽管他们把孩子都培养的很糟糕。所以我就说:“按照你们培养的孩子来看,很多道理你们都不懂。但今天我讲的很多家庭教育注意事项你们都能接受,这是为什么?因为你们心中原来就有这些天理、规律,我今天只不过是提醒了一下而已。剩下的,就是回去之后的践行了。”
    家长们便纷纷笑了,我说你们啥都懂,为啥不照着做?为啥都要天天忙挣钱,而不管孩子?为啥非要孩子出了事才想起来纠正自己的过错?知行割裂,害死人啊!
 
 三、 致良知,心外无物
   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前提是我们要有“致良知”的思想认识。所谓“致良知”,就是在做事或思考时,用良知来指导自己。也就是说,用我们那并没有丧失本体的心来指导我们去做事、思考。2019年暑假,我这个山村小教师担当了一项重任:在三门峡实验中学给来自陕县、义马、卢氏等近二百名初中化学教师,做了近4个小时的专业成长报告。我其实是被“赶鸭子上架”的,以前没干过,只是看过别人怎么干,所以我心中实在没底,空前不自信。但我正在读阳明传记,天天说要“致良知”“知行合一”,特别是“致良知”,让我深受教益。
   什么是“致良知”?我的理解是让良知显现出来,听从良知的安排,去带人接物,去干事创业。那么,良知要显现,怎么办?先要静定,真正的静定。结果,我那4天的时间,彻底定了下来。因为我如果定不下来,我们讲师团队就定不下来,200位教师就不能受益,而且会浪费掉近4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我一静定下来,智慧显现,能量大增,那天下午的培训圆满结束,也让我大为自豪。
   所以,谈“知行合一”,一定要和“心即是理”“致良知”结合起来谈,不然就容易出偏差。比如,如果单纯说“知行合一”的浅层意思,可能也会包括听到一些歪理邪说,也去认真实践,那样就走到邪路上了。“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良知”,让行动符合“良知”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那么,“良知”在哪里?不是说人人都有吗?当然人人都有,但“良知”怕私欲。只要“私欲”一起,良知就开始隐身,如果私欲一直那么多,“良知”就会一直隐身,以至于覆盖上厚厚的灰尘,无法发出光来,无法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我们必须把握好物质欲望的度,不然就又会走上“狡辩”之路,越堕越深,良知越来越看不见。 所以,最后的总结是:静心悟道,心外无理;知道的必须去做,不做就是不知。怎么样去做?一定要在“事上练”,从每一件事上去历练自己,不去空谈。当然,所做所行必须合于良知。

致良知、修炼强大内心——读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