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孩子——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

(2019-09-20 05:41:27)
标签:

家庭教育

社会情感

“坏”孩子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假期,拜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27日,逝于1937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阿德勒的人性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体系,阿德勒称之为个体心理学。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这是我们读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一、家庭是教育的根基,教育的第一根支柱是父母。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教育风格,对孩子的生活风格有着重要影响。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孩子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家庭环境既是一双无形的手,也是一双有力的手,孩子生活在其中,受其耳濡目染的影响,慢慢地就形成了与家庭环境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行。

阿德勒在书中说,学校是一个显示器,是家庭教育情况的一个测试场,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那么孩子入学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人们常常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学校,殊不知学校只不过引发了家庭教育潜在的问题而已。书中列举了若干类型的家庭教育风格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1民主和鼓励认可孩子的独特性,给予孩子爱,尊重和平等感,鼓励孩子纠正错误和发展能力,直到孩子在奉献中发现意义,给予孩子合理的成长挑战,允许他按照自己的程速度成长。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富有合作精神。

2过分溺爱:给予孩子各种礼物、特权和服务,但从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孩子消极被动,无聊冷漠,丧失自主性和创新尝试期望毫不费力的获得一切,把成人视为快乐和舒适的供给者。

3过于顺从一味顺从孩子的要求,脾气和一时冲动,对待孩子对待老板,自己像个仆人和奴隶,不敢对孩子说不这样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要求并满足,爱发脾气,张横跋扈,像个皇帝,忽视他人的权利,缺乏界限感,孩子较为主动,富有进攻性,并且要求较高。

4.完美主义者只认可孩子成绩,设立高标准,对孩子的成就永远感到不满不满意孩子永远是个行者,总想走得更快,永无休止。正如当下,家长为了孩子成绩提升,课余假期时间,强迫孩子报考各类辅导班。父母设定的终点线总是在运动,孩子不断的想做得更好,做过分的追求和努力,专注于获取成就,但从来达不到要求,孩子没有价值感,有可能会放弃或产生身体疾病如溃疡。

5忽视父母总是不在家,总是很忙很穷或者很富有,酗酒,离婚或生病,对孩子的忽视通常都是情感方面的。现在,农村留守的孩子常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与父母一年难得见上一面孩子缺乏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从来没有被人关爱的感觉。

6过于强迫不断的指导和监督孩子,无穷无尽的指示和不断的提醒过于严格,倾向于训练而不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像驯服的狗或固执的驴子,父母孩子会进入到一个强迫和抗拒的循环这样孩子要么顺从别人的指示,最后形成温顺窝囊的性格要么主动反对,公然挑战,与父母言语对抗要么消极抵抗,磨蹭,做白日梦,健忘。

7惩罚:经常同过于强迫和完美主义的教育风格密切相关。父母把体罚视为必要的纪律和训练,把自己的个人敌意和进攻性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有犯罪感,认为自己是坏人、怨恨父母,为了逃避惩罚而可能说谎,常恐惧自己会报复父母,感到无助和受到不公对待。

8.对健康过于关注:家庭笼罩着一种焦虑和担心的气氛,孩子会因为很小的问题而被要求待在家里和不上学,还可因此不做家务和作业。孩子希望从父母那儿获得同情和溺爱,总是担心健康,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和器官功能上,夸大自己的病状,借以逃避正常的任务。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孩子阅读、书写、和做算术,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气氛,这样,孩子就不会和其他孩子相比,而承受更大的困难。身为家长地我们,更多的要关注孩子的一些心理上的变化,结合书里的一些理论,检讨自己日常的一些教育。当孩子犯了错误,接受教育时,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孩子的人格的培养,适时加以引导,让孩子思考自己错在哪里,继而逐步接受,这样可能比单纯地批评他,效果更好些,表扬亦是如此。

网络上有一段话,寥寥数句,深得父母认同:如果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我們对他批评过多;如果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我們总是挑剔他;如果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我們对他有敌意和强制;如果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我們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如果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我們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如果把父母比作原件,那儿女就是复印件。 每一个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

 

二、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

 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所有类型的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发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

刚进校门,儿童都将经历人生最早和最困难的考验,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在这里儿童将表现出他对新的环境是否准备充分,特别是对如何与人相处是否准备充分。对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只能起着显示器的作用。

如果儿童进入学校时遭遇失败,那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儿童开始对自己丧失信心。总是尽可能的逃避,寻求自由自在之道和便捷的成功。选择便捷显示了他们内在的怯懦和虚弱,尽管他们外在行为却表现出相当勇敢无畏。通过惩罚或奖励,我们固然可以很快使这类孩子消除这种软弱的表现,但他们强烈的渴求帮助的心理并没有得到满足,毛病的根源依然存在!只有好老师才能读懂孩子的这些迹象,并以同情和理解去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毛病的根源。

部分老师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给较低分数来对待那些他们认为没有表现出足够雄心的学生,希望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的雄心。这种方法可能短时间促销,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温和关爱和理解对待这些孩子,他们则会令人吃惊的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

想一想孩子学说话时,需要父母几年的示范和鼓励。孩子开始时说一个字,孩子听到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赞赏,再开始学说句子,以及更多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种方式转变过来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很害怕回到原来的状态。他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无所作为,成为警示信号,不断的鞭策他们前行。

当你弄清楚孩子是怎样的人,鼓励他们把错误看作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并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时,学生们就会知道你关爱他们。当他们感觉到你在尊敬他们,认真的对待他们的想法感受时,他们就会知道你关爱他们。当你在一种鼓励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的没有威胁的环境中,帮助他们理解其带来的后果,他们就会知道你关爱他们。

 三、人格的统一性一块有待琢磨和雕饰的璞玉。儿童的心理活动是件奇妙的事,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点,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 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格的统一性。人格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动和行为手段,协调成为一个单一的模式。生活的要求迫使儿童整合和统一自己的反应,而他对不同情节的统一的反应方式,不仅构成了儿童性格,而且还是他所有的行动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儿童相区别。作者专门举了一个案例,来说明了解儿童整体的生活背景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13岁的男孩有两个妹妹。5岁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并且度过了这段美好的时光,直到他妹妹出生。在这段时间,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毫无疑问,妈妈非常宠爱他,妈妈总试图满足这个既依赖又固执的儿子的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不过,当儿子表现出没有教养和胁迫性的态度和动作时,妈妈也经常感到生气。于是,母子关系出现了紧张。这首先表现在她的儿子总是试图支配他的母亲,对母亲专横霸道,发号施令,一句话,他总是以各种讨厌的方式随时随地的寻求引人关注。

但妈妈还是依从他讨厌的态度和行为,因为这个孩子给他妈妈尽管制造了很多麻烦,但他的本性并不太坏。还是帮他整理衣服,辅导功课。孩子总是相信他的妈妈,会帮助他解决任何他面对的困难。直到8岁那年,他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他自暴自弃,无所用心,懒散拖沓。一旦妈妈没有给她想要的东西,他就扯妈妈的头发,不让妈妈片刻安宁,拧她的耳朵,扳她的手指。他的恶劣行为开始于她妹妹的诞生,因此为从那时开始,妹妹成了家里的关注焦点。

我们心理最奇妙之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令人不快的迹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它产生的原因。

案例中这个小男孩,总想成为众人注视的焦点,虽然这是一个错误的态度,但是这个态度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这是他所犯的一个根本错误,如果说他应该因犯错误而被惩罚,那么他应该是因为这个错误即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受到惩罚。由于这个错误,他总是不断的试图让母亲围绕着他转;由于这个错误他倘若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力达8年之久,直到他丧失自己的王冠之前,他只为他妈妈而存在,他的妈妈也只为因为他而存在。

只有当一个儿童面临他完全没有准备的情景,而且又没有人指导,他只能独自挣扎着去应付时,这种恶劣的行为才会出现。比如,如果一个小孩只习惯别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身上,突然面临一个完全相反的情境:这个孩子开始上学,而学校的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如果这个小孩要求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那么他自然会惹怒老师。

我们很容易理解和解释,案例中小男孩儿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学校所要求和期待的生活方式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儿童个人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为自身的目的所决定,因此他的整体人格不允许偏离它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则期望每一个儿童都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因此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总之这个小男孩的生活,为这样一个动机所控制:让母亲为他操劳、服务,而且只为他一个人服务、操劳。他的心理完全萦绕着这样一种盘算:我要控制母亲,而且要独占她。而学校对他的期望则完全相反:他必须独立学习,整理好自己的课本和作业。人们形象的称这种情况类似给一头烈马的脖子上套上一辆马车。

如果我们理解了儿童的真实处境,我们就会对他表示出更表现出更多的同情惩罚是没有意义的,惩罚孩子,会让孩子认为学校不是他理想之所的想法如果他必须要开除,或被要求父母将她带走,那他会感到正中下怀。他觉得自己获得的胜利,她现在可以真正的把母亲至于自己的权力之下。母亲必须重新专门给他效劳,这正是他孜孜以求的。

一个人的人格所有表现都是相互关联,并形成一个整体。这个小男孩的行为完全是与其生活方式相一致的。有时孩子不能胜任学校的任务,并不是因为他智力迟钝,而是渴望大人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师必须学会把儿童视为一个具有整体人格的个体,一块有待琢磨和雕饰的璞玉。还必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和认识来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不能把特定的行为视为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视为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及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四、“坏”孩子到底怎么回事。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变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他们表现出一系列行为症状,逐渐落入不可救药的境地,甚至不仅没有进步,还在退步,他越来越乐于成为一名小丑,不断的捣蛋幸运,引人发笑,除此之外无所用心。他还会激怒和招惹同学,旷课逃学,或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

我们必须给予他们时间去学习和改变,如果他们上学迟到,我们也不能惩罚他们,因为这只能只能加强他不喜欢学习的感觉。惩罚只能让孩子更加认定他不属于学校。如果父母责罚孩子强迫他上学,那么孩子不但不愿上学,而且还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如他的书本,从不在一块,总是忘记或丢着他们,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经常忘记或丢失书本,完全可以肯定他在学校并不如意。

考试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对于那些渴求优秀的很难说,参加一场考试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这会轻而易举的暴露他们的无价值。考试对于每个学生绝不意味着相同的事情,考试对于有些学生是一件极为艰苦和困难的事情,他们的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红,言语结巴,身体颤抖,又惧又怕,大脑一片空白。有些学生则只能与别人一起回答问题,而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着他

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理想学生、模范学生的儿童,这些学生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并不必然弱于那些正常儿童,他们只不过把注意力转移到去做其他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们相信这些事情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且不管这种相信是对还是错。这可能是因为孩子早年曾无意识的在这些领域进行过摸索,并获得过成功。因此,虽然他们不能在数学上取得优异成绩,不过他们可能成为运动场上的健将。教师千万不能轻视孩子在这方面的成绩,而是要把这种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在其他领域追求同样的进步,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从孩子某方面的长处发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大为轻松了。

 

 读懂孩子——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