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科文化提升课堂品味——读郑胤飞的《文化有根课堂有魂》

标签:
简约、形象高品位、低门槛文化自觉 |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本书的作者郑胤飞老师,1996年被评为化学特级教师。曾任浦东新区化学教研员,主持名师工作室,上海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授课精湛,被学生视为享受,而且能自编,自译教材,在理科教师中他外语功底深,能经常把国外的优秀论文,优秀教材翻译给学生。长期致力于化学课堂教学研究,专著于学生化学基本素养和化学文化的形成,本书是郑胤飞老师多年化学课堂教学案例的汇编,所呈现是关于魂、品味、门槛的理念,其中的案例理念新颖,呈现方式独特,对于我们一线化学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简约、形象,激发化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糊涂是效率的死敌,而效率的根本保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化学在初中教育具有特殊性及重要性,化学虽然是新知识,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普遍比较陌生,但当前一些教师在这方面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灌输式的方法,让学生背概念,记化学式等等,让学生跟习题较劲,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
尤其是九年级第二学期,几乎每堂课都是彻底的习题课。正如郑老师所说,回想自己,忽然发现交了几十年书,只不过交了一堆人家终生无用的习题,会半夜惊醒的。
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教学,最低水平大概是这样的,一、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a.b.c…,2.化学性质a.b.c…,。这种“罗列”是学生最没兴趣的,因为这将直接导致死记硬背,谁会喜欢每堂课都有“六条”或“12条”要记?基本的改进方式是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糅合并加以对照。
那么对照的基点在哪里?就本例而言,最有化学味儿的基点莫过于“亲氧”,“亲氧”可以是这堂课的魂,是该课“高品位”的一种体现方式,这个“亲氧”的故事可以从碳的燃烧开始,燃烧,而只有“半饱”的结果是一氧化碳,“亲够”的结果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比氧化碳“重”,所以氧化碳可以继续“亲氧”,表现出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则不再具有还原性,反而可以将氧“匀出去”
再比如:什么是催化剂、置换反应?什么是催化剂?老师就是催化剂。你们考大学,老师全程参与,老师为你们指点迷津,降低难度,克服困难。但老师不考大学,将来你们发达了,老师还在这儿帮下一拨学生考大学。
小王到一家公司应聘,公司聘用意向已经比较明确。小张也去应聘,提供的个人资料和面试结果表明,小张更有激情和活力,应变能力和进取心更强。小王因此没有得到录用通知。托熟人打听的结果是:你被置换了。
什么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动力?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占什么地位?如果教师自身都未将其参透并内化成自己的思考,怎么指望学生去把它“自主探究”出来?除非有极少数比专业教师还高明的天才。
教师除了认真研读课标与考纲外。还要认真阅读与化学学科相关的书籍,如《备课指南》、《有心流动的课堂》、《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化学简史》、《图解化学元素》。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位教师要教好一门学科,至少要有100多本书进行垫底。除此之外“兼听则明”。特别对年轻老师而言,要准确对知识进行“简约化”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时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特别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曾听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幼儿园的名师开课,讲花园里的花木虫鸟,一为慕名而来的生物学家被震撼了,激动的只说了两句话:今天老师的每一句话小朋友都听懂了,今天老师的每句话在生物学上都无可挑剔。什么是教学的真谛,什么叫教师的造诣,这就是。
简约就是用最少的笔墨去表达最完整的内容,简约化和形象化可以相互浸润、互为因果,简约可以通过形象表达。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课堂上,教师要追求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用最科学的话语揭示最深刻的本质,做到深刻、独到,做到条理性、激发性和艺术的统一,激发化学兴趣,诱导学生生动有效的学习。
二、高品位、低门槛,启迪思维品质:
学生学习兴趣长期稳定保持的根本保证是学科的文化内涵。课堂文化不是贴标语,它缘于数理化等经典学科,本来就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而不仅是一堆事实罗列或一堆编选习题。
时下的初三化学老师痛苦啊,因为学生痛苦,学生不喜欢。绪言课精彩了一回,忽然变红了,忽然放光了。立马就背元素符号了,还有化合价。然后背化学式,背化学方程式。一路死记硬背,有劲才怪。大量初三化学老师是靠顺口溜、口诀支撑教学的。高中老师说,怪不得,学生几乎没有思维能力,全是背顺口溜背出来的。
日常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教学,最低水平大概是这样的,一、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a.b.c…,2.化学性质a.b.c…,。这种“罗列”是学生最没兴趣的,因为这将直接导致死记硬背,谁会喜欢每堂课都有“六条”或“12条”要记?
而郑老师是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糅合并加以对照。找到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最有化学味儿的基点莫过于“亲氧”,“亲氧”可以是这堂课的魂,是该课“高品位”的一种体现方式,这个“亲氧”的故事可以从碳的燃烧开始,燃烧,而只有“半饱”的结果是一氧化碳,“亲够”的结果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比氧化碳“重”,所以氧化碳可以继续“亲氧”,表现出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则不再具有还原性,反而可以将氧“匀出去”。
“高品位”体现的就是学科的文化内涵,“低门槛”则为疏通学生的心路历程铺设。如“距离产生美。在金属活动顺序中,距离远的优先反应。”深入浅出,浅显应以深刻为前提。
数学中的集合:比如正整数1、2、3、4·····,就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元是初始、基本的意思,素是要素。
汉字的基本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元素。横、竖、撇、捺、点、横折、竖勾······,一横一竖构成“十”,一撇一捺构成“人”,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构成“木”,不多的笔画,构成了上万个汉字。
【动画】笔画构字
元素概念对化学尤其重要,“元素”甚至代替“化学元素”,成为化学专用名词。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当人们认识的物质越来越多,遇到的物质变化越来越复杂,人们自然要追溯物质的本源,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古代中国,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阴阳五行元素说,认为万物皆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依不同比例组成。比如一棵树的主要成分就是木和水,甚至由此兴起的炼丹术和炼金术,前者企图将这基本元素练成世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后者期望点石成金。
今天人们认识的元素有一百多种,数千万种物质皆由这些元素组成。长生不老的丹药和点石成金都不可能,但纤维、塑料、橡胶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人工合成,早已司空见惯。
五行中只有金,在现代被认定为构成物质的元素,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勉强可算作元素,水火土都不是元素,不过地壳中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氧和硅却是土壤的主要成分。
学科间的类比符合学生的认知历程,语文、数学等学科大家比较熟悉,和这些学科类比学生可以感同身受;同时,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今天人们认识的元素有一百多种,数千万种物质皆由这些元素组成。”又着力渲染了化学学科的美妙。
三、提炼挖掘学科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因为化学反应的重要前提是微粒间的充分接触,这就需要分子、离子层面的分散,而水正是地球上熔沸点不高不低、极性不瘟不火、最理想、最重要、来源最广泛的分散剂,大量的化学反应发生在水溶液里。没有这样的认识或只是泛泛而谈的“微粒观”,学生肯定会厌烦。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如果这话仅由老师说给你,你会感觉很乏味,很没成就感。你会想,为什么这话不是先由我自己说出来呢?我已经是个中学生了,我应该有这方面的感悟的。
比如我用铅笔写字,写完一个字,我是看不出来铅笔在缩短的。写完一千字,看出来了,笔芯短了几毫米。这个计算太简单了,平均每个字把笔芯磨掉了几微米,这就是说做笔芯的那种叫做石墨的物质就是由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的粒径至少在微米以下吧,可惜平时我没这样算过。
写字是看得见的,更多分散的微粒肉眼是看不见的。湿衣服挂在阳台上,我就在阳台上看书,书看完了,衣服也在我眼皮底下干了,可我根本没看见有水珠或水雾从眼前飞过。这就是说水这种物质就是由微粒构成的,颗粒小到肉眼没有感觉。就可见光的波长论,肉眼可以感觉的最小颗粒是零点几个微米。
把一勺盐放进汤里,不见了,汤却有了咸味,说明盐还在,只是分散成了微粒。
石墨、水和食盐都不是坚韧的物质,以上涉及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再从化学变化来体会。
金刚石是公认的最坚硬的物质,如果把它投入火中,它也是会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这种气体可以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谁用肉眼见过无色气体呢?
假期里我游览过溶洞,讲解员说长成一根
钢缆可以把一辆汽车吊起,钢铁却可以溶解在硫酸溶液中;把一小团棉花投入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最后看到棉花全溶解了,玻璃棒挑不起一丝纤维来。……
你能不能举出反例来,说某种物质不是由微粒构成的?
其实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认识和猜想古已有之。大约两千三百多年以前,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惠施等人就有议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说“那一半”永远还在,当然早已是“微粒”了。
比庄子早约一百年的思想家墨子似乎比庄子理智,认为物质的分割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被分割的条件,物质就不能被分割。这种不能再被分割的部分,墨子称其为“端”,就是构成物质的极端小的原始微粒。
与墨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则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被称为“原子(atom)”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这种关于“微粒观”的感性认识和猜想今天已被现代物理和化学手段证实,物质确实由肉眼不能看见的微粒构成,这些微粒被叫做分子、原子等,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和小分子的数量级在10-10米,相当于将一根头发丝劈成10万根。
课堂文化需要挖掘。课堂应该有魂,文化内涵通过这个“魂”来弥漫,会润物无声,却更加深刻。
“1 1=2”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公式之一,为什么?因为它是本原,是数学迈出第一步,所有的加减乘除、开乘方、微积分都从此起源。最本源的东西往往最具文化内涵,最能启迪智慧思维品质,却最容易被视而不见,因为它们太司空见惯而显得微不足道。
课堂是宝贵的。课堂效率必须保证,效率根本保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经典学科本身是一种文化,学生学习兴趣的长期稳定保持唯一可以依赖的是学科的文化内涵。文化有根,课堂有魂,有必要让课堂饱含“高品位,低门槛”的精气神和艺术魅力,关键在于教师有多高的文化自觉,有多大的本事去捕捉和掌握那些大小精灵,并在实施过程中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概念,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