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生命成长——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勇气》

标签:
自然的慷慨馈赠心灵的导师生命叙事教师的微革命 |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该书的作者张文质,福建省闽侯县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植根于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研究,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慢教育思想的提出者。已出版个人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等20余部,在该书他提出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教师应站在专业的立场上思考,需要有复杂的理解力,特别是对生命的洞见力,保持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命转化与改善,重获教育的勇气。
一、浪漫期,扩张生命的经验:
人之处境妙趣就在于,人必须是不止息的学习者。
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每一种境遇,都是可以更乐观的看待的,就是可以找到一些有利于成长因素的。例如作者童年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个物质严重匮乏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比较能让人任性生长的时代,那个时代是学校荒芜的时代,但同时又是精神成长压力很小的时代,那个时代看不到更多热情,也看不到更多的从学业角度实现阶层生存的希望。
大自然自然而然赋予生命的东西,不能简单的把它看成一种知识,它比知识更重要。一方面,大自然教会了太多的东西,如田园劳动的技巧、父老乡亲勤劳的背影;另一方面,积攒的另外一种学习动力,比如产生对阅读的渴望,对阅读本身,抱一种非常强的好奇心,只要有阅读机会就不会放过。
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对于70后出生的我们在小学阶段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和作者是一样的。在乡村广阔的的自然中始终保持着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对阅读的好奇,真正接触阅读的是在师范阶段,而体验到阅读带来的美好是在参加工作后。年近不惑的我,在过去的2017年,读了30多本书,写了23篇读后感;不断的阅读带来的更是精神状态的改变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在落寞的生活常态里,发出自己的光亮。美好的教育蕴藏于学校生活中每一个以人为本的细节里。教师最难做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习惯。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积少成多,以此引发更大的改变,确实,我们无法改变整体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但是任何体制环境都取消不了,个人的相对自由,而这个自由,正是体现在你如何处理一个个细节上。
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做起,跟身边人分享,跟亲近的人分享,跟志趣上有共同之处的人分享,分享自己从阅读里得到的某些美好的体验,从阅读里获得的更好的认知,以及从阅读里得到的生命的滋润,用越细致、越日常化的方式,跟身边的一些人分享,这都是很有意义的方式。
二、寻找心灵的导师,照亮前行的路。
作者说如果需要一个精神上更开阔,更深刻,比自己的生命成长和专业成长更有意义的老师,一定是要费心去找的。
2013年2月
在先生的亲贴鼓励、示范引导下。渐渐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每月能读两本书,写读书心得,先后四次在《灵宝教研》发表,也带动了家人和同事爱书、读书。养成了每月反思总结的习惯,从14年6月开始,每月对教育教学、读书学习进行梳理、小结,提升了效率、抓住了时间。 先后四次,在市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做法;今年暑期,在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汇报、分享自己专业成长故事。
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曾被自己生命中的贵人相助过,能被贵人相助的人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感谢心灵导师,我生命中的贵人
三、 生命叙事,从回溯中找到前进的力量
正如作者所说,生命中的一些重要时间,并不是一次就可以把它挖掘渗透的,每个人的生命都隐藏了很多秘密,这些秘密往往藏在世界的深处。就是知道的一些事件,但这些事件对你的影响有一些特别神秘的元素,这些神秘的元素是随着你生命的进程而变得敞开透亮的。
生命叙事,它是可以不断使自己的生命,在敞开的同时获得一种新的理解,同一个事件,它本身就是多维的理解,在事件背后同时隐藏着很多的秘密,需要我们去洞察它。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与理解的丰富加深,我们才有可能更为清晰的看到所经历的一切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四、 坚持阅读,提升复杂的理解力
每个人对自己的成长,其实都有说不尽的话,因为太多的话题线索,有太多复杂的成长要素,其实作为一个教师是需要有复杂理解力的,也就是社会本身是复杂的,就是需要有这样的复杂思维,才能承担你所主要从事的这种工作。
最主要的都是认识你自己,只有认识你自己,你才可以以己观人,也可以以人观己,互看互心。认识了自己,你就会明白,你课堂上每个学生明白了很多,情绪背后或者很多能力背后,蕴含的更复杂的意味。你就很难用简单粗暴,是一成不变,想当然一种方式去对待学生对待工作。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本来非常复杂,非常艰难,需要我们反复去学习,去探究去反观自照。
做一个教师,要把对学生生命的研究作为我们更为重要的一种工作,就是要“站在专业的立场上去思考”。说到专业立场不是你有了,就是这个真实身份,你就是一个专业人员,而是要特别重视阅读,特别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包括其他助人类学、社会学等的阅读,当然还不能忘了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阅读,我们要基于这样一种立场去从事我们的工作。
教师要有复杂的理解力,成为一个丰厚的人,唯有阅读,唯有在阅读中感悟,久而久之,我们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生命质感的人: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
一个越有职业素养,越有生命自觉的人,无论他在什么样的处境里,他都更容易获得这种自如感,获得对生命处境的洞察力。
五、微革命,拓宽视界重建心灵:
2013年作者提出的“教师的微革命”15条,强调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思考方式的改变、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
第一,一定要关注时局,议论时事。今天这个时代是中国朝向更美好变革的某一个特殊阶段,一个教师,一定是思想的引领者,同时又是自我生命与精神的变革者,不能不知世界发生什么事。埃德加·莫兰所说的“复杂性”在这个时代体现得最为明显,面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轻易做判断。 所以,教师需要阅读,需要从不同的媒体或者媒介中去寻找真相,探究真相,获得自己的理解力。
第二,一定要尽你所知,说出历史事实。今天,互联网使我们离真相更近了一点,有了更便捷的通道去了解历史的事实。作为教师,拿出别的课本,拿出别的文章来对照对照。当老师把新的文本、历史事实带入课堂时,播下的就是一颗文明、善良、希望的种子。
第三,对任何有新见解、可能说出真相的文本,都尽量通过个人网络平台加以传播。当大家都往前走一步的时候,先走第一步的人就不危险了。现在网络上言论的开放度大有变化,网络平台本身就像汪洋大海,按照李慎之先生的话说:恐惧的发条已经松了。所以,就有了更大的空间,说出真相,传播真相。
第四,努力说真话,无法做到时,也尽量不说假话,少说假话。
第五,尽自己所能,至少参与一项旨在助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与教育的公益活动。让孩子吃一点苦就有记忆了,太舒服不会有记忆的。只要愿意,就去做一项公益活动,比如资助贫困学生,给山区的孩子送书等等。公益活动让大家成为承担者,同时,也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者和受益者,社会就会变成个人能够承担责任的社会。
第六,坚持每天阅读,并与亲友分享阅读心得。作者小时候去外公家,墙壁上贴满了报纸,天花板也贴了。为了阅读天花板上的报纸,我就搬一个很高的凳子,站在上面看。十几个外孙,他就认为我以后会有出息,就是从喜欢阅读这个细节里看出来的。他认为爱读书就有希望,后天发展并不完全靠天资,阅读和学习非常重要。
第七,回家吃饭,休息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讲家庭教育,特别强调,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休息的时间是家庭的时间。无论去哪里生活,带上你的孩子。如果要做比较长时间的旅游,带上孩子,让这种方式成为你的人生信念。
第八,多喝水,多走路,不抽烟,少喝酒。一天不喝水,身体会有某种潜在危险,整个身体散发出来的气味都是不健康的。作者倡导大家要背大包,自己带水,带笔记本,带书。
第九,认识一百位以上的非本地的朋友。到一个城市,因为有朋友,这个城市色泽都不一样。作为教师,可以分享各自不同的经验。有时候认识更多不同的人,我们就能够相信,有一些事情是可能的。
第十,走访三十所以上非本地的学校。
第十一,一定要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
第十二,坚持每天至少写两百字。暑期时,参加了“21天读写打卡计划”短短的三周时间读了三本书,写了近一万字读后感。读书滋养底气,写作磨炼灵气
第十三,至少结交一位对自己精神成长有帮助的人。这种认识,年轻的时候不一定会有。我是人到中年,才有体会,年纪越大体会越深。 日本的池田大作谈过,一个人无论多大年纪,有多大的成就,如果没有老师,他一生都会很惶然。
第十四,坚持自己的爱好,无论什么样的爱好。当然,我不是指那些出自于欲望的放纵,而是,生活的情趣。我们会因为某些爱好不能换取具体的利益回报,而对爱好产生怀疑。
第十五,对新事物、新知识始终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对世界的新奇和疑问,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充满探问的兴趣,倘若倘若人人能把幼儿期的好奇心保持到成年,世界上,会有多少聪明的大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