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一个卓越的自己 ——读李镇西的《自己培养自己》

标签:
四个不停内驱力人文情怀杂谈 |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每一个教师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成为一名好教师,在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但成长更多的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每一个教师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成为一名好教师,在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一、让实践思考、读书写作成为习惯:
1、不停地实践。教师要把教室当做自己成长得实验室,把讲台看做进步的平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把每一个学生当做研究对象,任何后进生都是科研对象,跟踪他、研究他、思考他、剖析他,把每一个难题都当做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事实上,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精神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
2、不停地思考。思考是前行的火把,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思考首先是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多揣摩、琢磨、体验、品味自己教育实践的得失。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过于关注学生的共性,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不断武装孩子的头脑,却忽略了极其重要的情感教育。只有在思考的深度上下功夫,常反思,反常思,思反常,那么每一次的错误才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才能沿着台阶一步步的把教书育人这条路走得更深更远。
3、不停地阅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把阅读当作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需品。吴非老师说,老师爱读会读,有知识、有激情、有趣味,学生观察讲台前站立的这个人,也就可能对“学习”有清晰的认识。明白“人”是如何立起来的。没有教师饱满的灵魂,就不会有学生充实的精神世界。
4、不停地写作:写作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记录、总结、梳理、升华。比方说,这节课自我感觉比较成功,我就会把它记录下来;和学生做了一次深入的沟通交流,把他们说服了,我也会写下来
写作,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换言之,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和写作却会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二、拔高一层看教育: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
教师的人文情怀,
情感与思想情感这里当然是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
2000年李镇西老师写过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的庆幸我是一个老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是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首先,风骨与良知:所谓良知,通俗的说,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利益和学习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
其次,视野与思考: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至少要读三方面的书:教育学著作,杜威的《民主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名篇精选》等;
第三、学识和胸襟:
三、守望教育、享受幸福人生: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
“完成作品,吹着口哨,欣赏自己的艺术家”、“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生命的医生”。
这四种人都不是教师,但他们快乐原因都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有关,没有创造的教育生活是没有快乐的,只有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创造的因素,我们的职业才充满幸福。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能够给我的学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们感到在李老师身边生活的几年,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便有了职业幸福。”“芬芳的笑容是精神绽放的花朵,美丽的校园,灿烂的童心,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照亮了理想,辉煌了人生。”明媚的笑声是心灵散发的阳光,教师心中只有装着阳光,才可能在孩子面前有那么名位和灿烂的笑容。
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鼓励”“批评”“平台”“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最后并非每一个人都成长起来了。就像这地球上的空气、阳光和水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每一朵花儿都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