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摘抄与感悟(三)
(2017-04-24 05:30:38)
标签:
整理好的土地思考的世界里随意识记即有意识记 |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从4月1日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每天读一条写好摘抄和感悟,定时分享在读书会群中,目的是督促自己做好坚持。现将分享整理如下:
感悟:读书吧。放下浮躁,放下懒惰,放下三分钟热度,放空禁不住诱惑的大脑。放开你的眼睛,放淡你闲聊的嘴巴,静下心来好好读吧,真的努力后,你会发现自己,工作起来要顺当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六十二: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练。
感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生活和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中思考。教师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在小小的试验田里尝试运用知识,
只有在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究中,才能使知识得以巩固,使智慧得以磨练。
其次还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广阔背景,使得学生善于思考,变得越来越聪明。学生要尽快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在动手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六十三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感悟:除了研读教材、课标外,更要要重视对学生特点的研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在现代社会,教学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精神状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考虑其想法,体会其感受,因势利导。考虑越充分,教学就越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六十四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具体事物跟概括之间的依存性对学生越明显、易懂,学生的主观体验就越深刻:“我在研究真理,我在发现真理,我要使它成为我的精神财富。” 少年们希望感到自己是思考家,而不是再现知识的机械仪器。
感悟:改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一直是课堂教学活动任务之一。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要不断经历从“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向“借题发挥”的发展过程,实现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递进,他的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持续的改善,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思维培养的要求,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在不同层次思维递进的关键点为学生搭设好“脚手架”,帮助学生拾级而上,就是教师要做好的功课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六十六研究性学习法。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能力求让学生看出抽象跟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感悟:此时的思维活动犹如爬山,目标明确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就能暴露出一个个困难,就能更加努力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实现目标。每节课中传授的内容能够在教材基础上在拓宽、拓深一些,在不同层次思维递进的关键点为学生搭设好“脚手架”,帮助学生拾级而上,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够领会抽象和现实之间的相互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六十七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在实现着同样精确的设想,就使少年们变成聪明的思考者,他们是在研究和发现真理,而不是单纯地“浪费”现成的知识。
感悟:学习和劳动的结合,就在于干活时思考和思考时干活在劳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在动手中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体验新知。 如: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活动,了解到探究过程中细心、耐心与确实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化学这门神奇的科学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逐渐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意识。
劳动与智慧的结合是智力情感的首要的源泉。在读《教出活泼泼的人》一书时,读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的一段话:希腊文化很发达,科学的思想也很发达,何以希腊没有物质科学呢?何以物质科学到十九世纪才发展起来呢?因为希腊瞧不起做工的人。瞧不起做工,就不会做实验;不会做实验就没有物质科学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六十八:一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小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牢固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包含着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周围世界现象的能力、思考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感悟:这些能力就好比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要掌握知识是不可能的。教会儿童学习也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应对自如。其中,基本能力大概包括:读说听写算的能力、观察力、注意力、思考力、表达力、记忆力、想象力、审美力、判断力、为人处世力、分析概括力等。一般发展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六十九: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
感悟: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仍是不随意识记,但是我们在复习阶段就会忘却不随意识记,把大量的知识堆积起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特别活,定义、规律和概念都是学生通过探讨生活常识和多项练习中不知不觉感悟出来的,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比较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识记一般包括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随意识记即有意识记,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识记去牢固掌握知识,要求进行意志努力和应用专门方法,它包括有机械识记和意识识记;不随意识记即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的一种识记,它是在某种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密不可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二者巧妙结合起来,是减轻学习负担又能促进学习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二者关系,还要处理好影响识记效果的有关因素,比如: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方法、识记时的情绪状态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七十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
感悟: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让每个孩子掉队是我们的职责,而让每个孩子都能各尽其能,达到他们力所能及的成就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是毫无能力、毫无天赋的。使这种智慧和天赋成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就的基础,不要让任何一个儿童在低于他的才能的水平上学习,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让每一届学生在我们的精心培养下能产生一些天才数学家、语言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家、少年科学家等,让每一个孩子因我们的精心教育而最大限度地发展着、成长着。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七十一:学生和他的精神世界不仅是教学法研究的对象,而且是教学法的主要动力。
感悟:要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手段的总称。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扶放结合法、趣味导入法、以读代讲法、情理交融法等,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等重要问题。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新教材,可以在大量阅读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独立学习,也可以一边学习新教材一边研究某种现象。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早日养成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