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摘抄与感悟(二)
(2017-04-18 05:27:14)
标签:
时间的后备就越多钻研教材的实质出现疑问“思维课” |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从4月1日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每天读一条写好摘抄和感悟,定时分享在读书会群中,目的是督促自己做好坚持。现将分享整理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四十七: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
感悟: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认为:“因为不读书,所以工作过的很忙碌”。这句活道出了阅读和提升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因为阅读,不少工作上的疑惑和烦恼找到了解决的途径,获得了突破的灵感。因为阅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四十八: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感悟:重复诵读这段话,我搜索到了几个词语:广泛应用、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理解概括、识记保持。思考是保持记忆的前提,理解是保持记忆的条件,应用是保持记忆的策略。数学概念只有在应用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才能保持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同样,语文中的诵读诗文、英语中的语法知识也只有在思考中才能识记,否则,死记硬背的东西今天记住了,没有就会再次忘记,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四十九:我们天天都在说:必须为深刻的、牢固的知识而斗争。这种工具装有5把“刀”——即5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
感悟:为了理解深刻的知识,掌握牢固的知识,我们必须进行斗争,苏老笔下的“斗争”让人感觉学习就是一种持久战,找到学习的乐趣后,这种持久战就显得充满刺激和乐趣了。苏老把学习上的五种技能比作五把“刀”,即读、写、算、观察、表达,真可谓用心良苦,由此可见,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多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五十:学生负担过重的罪过的根源要在教学过程本身去找。知识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着:第一,把在实际活动中和在掌握新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规则、定义、依存性等等)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第二,理解作为这些概括性真理的本源的一般规律性。掌握知识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所要求的却是不同的脑力劳动。
感悟:有经验的教师,乃是善于引导发现的老师,善于深入探究的老师,善于激发学生潜能的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实质,避免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这一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同时,对事物的实质本身,对教材内容发生兴趣,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五十一: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智力背景,才能为获取新知识做好铺垫,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才能使得对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良性的过程。
感悟:学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越是丰富,他的智力发展的基础就会越厚实;反过来,学生智力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现在最常见的学习形态,是让学生整天坐在教室里听课或者趴在书桌旁写作业,把学生分分秒秒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多,智力的发展也会更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就拿阅读来说,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还没有发现哪一个部位是专门负责阅读的区域。当学生开始阅读时,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之中,会激活与所阅读的内容相关的感觉和动作相对应的大脑区域。如果阅读的文本中有关于踢脚、动手等内容,大脑中负责此类运动的区域就会同步被激活。
使知识“活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智力背景,使他们更多的获得成功体验,使他们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进而使学生向着道德的至善至美进军,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五十一:你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孩子们十分明确地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就是说,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幸运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感悟:了解学情是高效课堂的开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中仍“不懂的地方”,这才是开始产生学习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五十一:在备课的时候,正是要从这个观点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感悟:备课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找出“交集点”,教给学生质疑的能力。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得有极其敏感的“课感”、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五十二: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非但没有得到进步,反而感到越学越难,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一点儿自信了。
感悟:首先课堂上精讲,让学生多活动,把自由支配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动手实践操作、大量阅读、走进社会和大自然等,能够在这些时间里潜心研究某一项实验,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真正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学生也就不会感到学习越学越难了。
其次我们教师必须大量阅读,具备儒雅的精神修养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眼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和书籍交上朋友。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克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脱节现象。使他们拥有丰厚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五十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劳动的好习惯,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学思行合一。怎样才能做到学思行合一,真正培养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劳动的好习惯呢?
感悟: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对于每个知识点产生惊奇,由惊奇产生欣喜,由欣喜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动学习,自动掌握知识;注意让学生的脑力得到适当的休息,即劳逸结合,这种结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如用画画缓解识字的辛苦等。其次教师要经常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大门,在大自然中阅读、讨论交流。总之,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用心和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五十六: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
感悟:善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善于发现才能有所想象,善于想象才能有所创造,善于创造才能让学生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创作出优美的诗歌和文章。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用文字流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借语言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做拨动孩子琴弦的那一根手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五十七: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
感悟:要想带领学生进行环球“旅行”,我们教师首先得具备丰厚的智力背景,博览群书,游历山水,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其次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善于组织学生进行环球旅行,进行无痕教育,丰富学生当下的生命,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爱之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会读死书的人永远都不会从书里钻出来 。当然,在安全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让学生到自然界去旅行已经成了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了。这里的“行万里路”不一定非要徒步游遍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我们可以像苏老那样,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研讨情境,利用地球仪或者地图(地球仪最好),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在旅行中观察、想象、思考,了解国内外的地理环境、悠久历史、风俗习惯、有趣现象、文化气息、社会现状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的关注,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对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于无形之中把各种道理镌刻在学生的心里,树立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五十八:“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 小孩子常常会使大人吃惊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过程中,在他的意识里产生的使人最为意想不到的问题。
感悟: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正因为儿童的思维不断地受到这条小溪的活的源泉的浇灌,所以它才能提出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哲理性的”问题,使我们深为惊讶。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六十: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不掌握这些能力,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许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顿下来。
感悟:善于读书的人才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
感悟:读书吧。放下浮躁,放下懒惰,放下三分钟热度,放空禁不住诱惑的大脑。放开你的眼睛,放淡你闲聊的嘴巴,静下心来好好读吧,真的努力后,你会发现自己,工作起来要顺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