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智慧、勤于思考——孙正聿的《哲学修养十五讲》

标签:
“熟知”并非“真知”理论兴趣哲学的大智慧 |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近几天,读了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孙正聿教授的《哲学修养十五讲》。孙教授的《哲学修养十五讲》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通俗易懂。适合当今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质的普及性读物:
一、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寻根究底的学问。
天天挂在学生嘴边的名词--语文,大多数孩子不会不会思考它的含义,老师也不会专门强调。我的孩子喜欢语文,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前几天,老师反应她上课不爱积极发言。早饭时,先说老师表扬作文写得好,然后问她“什么叫语文”,她思考了一下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那么语文应该包括认识文字、会写文章,还首先应该包括语言的交流和表达。所以平时要多注意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如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像敬一丹、白岩松一样,提升自己的口才。
二、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个现代公民,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需要有多方面的修养,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具有时代内涵的哲学修养。哲学不是宗教,却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科学,却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艺术,却给人美感。哲学不是道德,却劝导人向善。那么哲学是什么呢?哲学是把人们认为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的东西,当做他思考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证明哲学是对“自明性”的追问,这里有张桌子,哲学家就会问,我作为认识的主体,桌子作为认识的客体,究竟是主体在先,还是客体在先?如果没有我的存在,能不能有桌子的存在呢?如果我没有桌子的观念我为什么会把如此这般的东西叫做桌子呢?一般人不会问,哲学家就要问人和桌子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而且还要进一步问,我的感性看到的是桌子的现象,我的理性把握的是桌子的本质,那么到底是我的感性把握到的桌子的现象是真实的,还是我的思想把握到的桌子的本质是真实的呢?这就提出一个感性和理性、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还要会问,这个桌子和家里吃饭用的桌子不同是桌子吗?这又提出一个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今天是这张桌子但谁不想要一个更好的桌子呢?这又提出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所以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哲学它既不是抽象,也不神秘,只不过是把人们当做天经地义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一个思考的对象。
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哲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我们的理论兴趣,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撞击我们的理论思维,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我们的理论境界。
三、哲学,它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它帮助我们追问宇宙,追问历史,追问人生的大智慧。有没有哲学智慧,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绝对不一样的。因为你对生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很多别人认为应该孜孜以求得东西,你可能看得无足轻重,而别人看得无足轻重的东西,你可能看得非常珍重。
清代诗人涨潮说,成大事业者,就在于他能够“闲别人之所忙,忙别人之所闲”。别人在微信聊天、做微商,忙得不亦乐乎,你却能“闲”别人之所“忙”,而去“忙”别人之所“闲”,刻苦读书,认真钻研,你当然会成就某种事业。那么,我们最应重视的什么?那就是黑格尔的那句话,“人应当尊重他自己,应当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哲学的智慧就是你自己能够尊重你自己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大智慧。
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寻根究底的学问,是一门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使人崇高起来”的学问。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有与哲学相称的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这就是学习和研究哲学所需的高远的气度和高举远慕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