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

(2016-05-16 05:43:04)
标签:

赏识他人

微笑倾听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

最近在手机下载了《有书共读》软件,组队对抗惰性结伴读书,把阅读的愿望变为实际行动。进步与分享同行。每天早晚,有书主播与你共读激发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上周我们共读了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下面是一些读书笔记:

原则1:不要批评,不要指责,不要抱怨

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P4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奖励比惩罚更有效——得到奖励的动物比受到惩罚的动物学习更快,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此后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人类,批评带来的并不是改变,而是怨恨。--P4

若想激怒对方,你只需以激烈的批评作为武器,即使那批评合情合理,对方也可能会记恨终生。所以和人打交道时,请牢记这一点——人并非理性生物,他们由情感驱使,被偏见支配,傲慢与虚荣是他们的动力之源。--P12

批评、职责和抱怨是蠢才与生俱来的“才能”;理解和宽容才是对人品和自律的极大考验。卡莱尔曾言:“伟人的伟大之处,从他对待小人的态度中可见一斑。”--P12

原则2:说服别人的首要途径,激发对方的强烈欲求

当你需要说服别人的时候,请先不要冒失地开口,喋喋不休地讲自己想要什么,而是要先问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对方主动自发地去做这件事?”--P34。奥弗斯特里在他的著作《影响人类行为》中写道:“行为根植于人类的根本欲望……无论在商界、政界,还是家庭或学校,说服别人的首要途径,是引发对方的强烈欲求。能者纵横天下,愚者踽踽独行。”--P33

这世界从不缺少贪婪成性、自私自利之人,然而能够站在他人角度考虑,真诚帮助他人的人却少之又少。美国著名律师、商界领袖欧文•扬曾说过:“对于那些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洞悉他人心理的人,未来已经准备好了给他们的奖赏”。--P44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安德鲁•卡内基有两个在耶鲁大学念书的侄子,他们总借口念书太忙,不仅从不主动给家里写信,更对母亲的来信置之不理。他们的母亲为此十分伤心失落。卡内基以100美元为赌注,说他有办法让两个侄子回信,而且他绝对不会主动提出“回信”的要求。有人乐意跟他打赌,于是他给侄子们写了一封信,通篇都是闲扯的废话,只在附言的部分随意提了一句,说他随信附上了5美元。

然而他寄信的时候,故意“忘记”放钞票。侄子们果然很快回了信,开头毕恭毕敬地感谢“亲爱的安德鲁叔叔”的来信——后面的话我不说你也知道了。--P33

原则3:物欲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

世人都在寻找幸福,幸福之路也的确存在:只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想法(欲望),就能够得到幸福,因为幸福并非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取决于内在的心理状态。--P70

莎士比亚说:“事无优劣,思想使然。”--P71

亚伯拉罕•林肯说:“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他们的心境。”--P71

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的并不是他的社会身份、所处的环境和正在做的事,而是他看问题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在烈日下用落后工具辛勤耕作的农民,与华尔街空调房里的股票交易员的幸福感指数相差无几。

著名的盖洛普调查公司每年都会发布世界各国人口幸福指数排名,2014年最新的榜单令人大跌眼镜,对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调查发现,来自中美洲的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竟然排在了世界前两位,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亚洲幸福指数前五位的分别是马来西亚(36位)、土库曼斯坦(38位)、菲律宾(40位)、泰国(44位)、越南(54位),也远高于经济发达的日本(64位)和韩国(75位),由此可见幸福指数跟财富没有太大的关系。再对比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71位)和中国(90位),我们发现在财务状况一项,21%的受访印度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满意,中国的这一比例为25%,手头宽裕了的中国人,国家富强了的中国人(GDP是印度的5倍),其幸福感远远落后于印度和贫困的越南。 

原则4: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性中最深层的动力是“对重视的渴求”。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性的根源深处,强烈渴求着他人的欣赏”。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他并没有用“希望”、“想要”或是“向往”等温和的措辞,他的原话是“强烈渴求”--P18。所以要想赢得他人的喜爱,首先就是让他知道自己在你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为了做到这点,卡耐基分享了五个方法:

1、保持微笑,传递正能量:

哪怕你不习惯微笑,也请努力试试看,独自一人的时候,试着吹个口哨,或是哼个小曲,假装很开心——这些举动真的会令你开心起来,而开心的情绪会提高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做什么都会事半功倍。全美电话公司推出过一个针对电话销售人员的培训项目,叫做“电话力量”。培训师建议,尽管对方看不到你的神情,在打电话的时候依然要面带笑容,因为微笑所带来的好情绪会通过你的声音传递出去,继而把你的热情感染给你的客户。--P67

2、记住他的名字:

无论对谁,无论用何种语言,名字都是世界上最甜蜜最重要的词汇。

3、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

请记住,你的谈话对象并不关心你和你的问题,如果想引起对方的兴趣,那就谈论对方最感兴趣、最在手的事情,这是直抵对方内心深处的捷径--P94。只谈论自己的人,也只在乎他们自己,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博士曾经说过:“那些只在乎自己的人,都是尚未开化的凡庸之辈,无论他们受过多高的教育,他们都尚未开化。”--P93

见过西奥多•罗斯福的人都会惊叹于他的广博学识。无论座上宾是牛仔还是骑兵,是纽约政客还是外交官员,罗斯福都能应对自如。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很简单,每次有客人来访的时候,罗斯福都会在前一天晚上提前了解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一直钻研至深夜。--P94

4、专注地倾听,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

前面说了,人性中最深层的动力是“对重视的渴求”,给予对方尊重最好的方法就是倾听,卡耐基在书中给我们分享了三个案例:

案例一:

有一次,我在纽约一位出版商举办的晚宴上,结识了一名植物学家。此前我从未和研究植物学的人打过交道,因此对他的渊博学识十分着迷。虽然宴会中还有许多宾客,但我却失礼地忽略了其他人,和那位植物学家聊了数小时之久。在我走后,植物学家在宴会主人面前极力称赞,夸我“非常能够给人启发”,夸我这个夸我那个,最后说我是他见过的“最有趣最健谈”的人。

“最有趣最健谈?”我整晚都没说几句话啊。哪怕我想说,我也说不出什么,那晚我只做了一件事——侧耳倾听。我真心对他的言谈感兴趣,而他也感受到了这一点,自然很受用。专注地倾听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人最高的赞许。杰克•伍德福德曾在《爱上陌生人》一书中写道:“关注是最含蓄的谄谀,极少有人对他人一心一意的关注无动于衷”。而我除了“一心一意的关注”之外,还给了那位植物学家“全心全意的赞美”。--P85

案例二:

在家庭生活中,聆听也同样重要,每个人都渴求他人的重视,孩子尤其如此。纽约的米莉•埃斯波西托把倾听孩子的话当作身为人母的责任。一天晚上,她和儿子罗伯特坐在厨房里聊天,埃斯波西托夫人正认真听罗伯特说话,罗伯特突然说:“妈妈,我知道你非常爱我。”

埃斯波西托夫人又感动又惊讶,问儿子:“我当然爱你啦。怎么了,你之前觉得我不爱你吗?”

罗伯特说:“不是,我只是觉得每次我想跟你说点什么的时候,你都会放下手里的事情,认真听我说,所以我知道你很爱我。”--P88

案例三:

在体贴耐心的倾听者面前,连牢骚满腹,吹毛求疵的人都会渐渐变得和善。几年前,纽约电话公司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客户,他声称帐单是错的,拒绝付款,还破口大骂,并且还写信在报纸上抱怨,给公共服务委员会寄出不计其数的投诉信,甚至屡次将电话公司告上法庭。

公司走头无路,派出最能干的调解员去解决这个棘手的麻烦。与这位客户面谈时,调解员任凭对方高谈阔论、喋喋不休,没有做出任何辩解,只是耐心地听着,不断的点头,对他的不满和委屈表示同情。

“他骂了有三个小时,我也听了三个多小时”,这位经验丰富的客户代表在我的课上分享说:“之后我再去,再听,一共拜访了他四次,每次面谈我都耐心倾听,对他的每个观点都表示认可。此前从来没有客户代表以这种方式和他相处,因此他渐渐对我友善起来。我从未提及我的目的,但在第四次见面的时候,我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他付清了全部欠款,并破天荒地主动撤销了写给公共服务委员会的投诉。我想他和电话公司的持久战应该是结束了。”

毋庸置疑,虽然这位客户把自己看作崇高的革命志士,为了捍卫公众利益免受剥削而战,但事实上,他所需要的无非是被重视的感觉而已。他通过抱怨和抗议博得关注,而客户代表以倾听满足了他的需求,各取所需,从此抗议烟消云散。--P88

商务会谈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哈佛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对此的回答是:“商务往来并无制胜之道可言,然而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专注地倾听,是令对方解除戒备的最佳方式。”这就是商务会谈成功的秘诀。--P86

原则五:争论永无赢家,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免争论

一战后,我在伦敦的一个上流宴会上学了无价的一课。晚餐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男士给我讲了一个幽默故事,故事的情节恰恰印证了一句名言:“神早已为世人写下结局,世人辛苦挣扎又怎能摆脱。”

这位男士声称这句话援引自《圣经》,但毫无疑问他是错的,这一点我确信无误。为了显摆我的才识,取得优越感,我任命自己为纠察官,自命不凡地指出他的错误。没想到,他竟然顽固不化:“什么?你说这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怎么可能!荒谬至极!绝对出自《圣经》!”他对此深信不疑。

这位男士坐在我右边,而我的左边是我的老朋友弗兰克•加蒙德,加蒙德先生曾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亚及其著作,因此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加蒙德先生听完我们的争论,偷偷踢了我,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引自《圣经》。”

当晚在回家路上,我不满地说:“弗兰克,你知道那句话绝对是莎士比亚说的!”“毫无疑问”他说:“出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但是戴尔,别忘了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一定要分个胜负呢?这样会让他对你有好印象吗?为什么就不能给他留点面子呢?况且人家有没有问你的意见,你又何必一定要和他争?别总是自己往枪口上撞。”他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愧赧至极。我不仅让那位来宾心生芥蒂,还让我的朋友立场尴尬,如果我没那么好斗,一切本可以避免。--P114

对于把辩论当作爱好的我来说,这次教训犹如醍醐灌顶。从那时起,我有意识地观摩、参加、研究多达上千场的辩论赛,这些经历教给我一个道理——普天之下,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免争论。--P115

辩论永无胜负,输即使输,赢亦是输。不妨问问自己,即使你的辩论无懈可击,证明了对方漏洞百出、满口胡言,那又能怎样呢?你当然会感觉良好,但对方呢?你伤害了他的自尊,不仅让他感到低人一等,还对你的胜利愤愤不平,更重要的是,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P116。这已经不是一场单纯的学术争论了,而是一场捍卫尊严的决斗。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智慧箴言所述:“争辩、抱怨和反驳或许会带来暂时的胜利,但你永远无法通过这表面上的胜利赢得对方的尊敬。”想想看,你更愿意得到形式上的胜利,还是对方发自内心的善意与尊重呢?二者无法兼而得之。--P117

《点点滴滴》(Bits and Pieces)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讲解如何避免将分歧升级为争吵:--P119

1、接受分歧:请记住这句话:“如果两个合作伙伴总是意见一致,那么其中一个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对方提出了你从未想到的观点,请心存感激,因为不同的意见或许会帮助你避免犯错。

2、不要纵容直觉反应:面对不利处境,人类的本能使我们下意识地进入戒备模式,这时请格外注意,本能反应会使你成为最糟糕的那个你,所以请保持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3、求同存异: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听他们把话说完,先想想你认可的部分,借此建立沟通的桥梁。避免不必要的反驳和争辩,这只会徒增隔阂,筑起误解的壁垒。

4、诚恳:在能够让步的时候让步,在应该认错的时候认错,这会令对方放下戒心,从而减少摩擦。

原则六:尊重他人的观点,绝不要说“你错了”

当你指出对方的错误,他会认同吗?当然不会!因为你的批评否定了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们的骄傲和自尊,他们非但不会因此改变想法,反而只想着回击,哪怕你抛出柏拉图或是康德的逻辑,你也无法扭转对方的观点,因为你已经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永远别以“让我证明你哪里错了……”开头说话,这是一步臭棋,这样说话无异于在表明:“我比你聪明,我要教教你!”这就如同下战书一样,激发起对方的敌意,还没等你说完,他就想和你决斗。需要注意:一个一门心思想要指责别人的人,有时无需开口,他的表情、语调和手势已经足以挑逗起对方的敌意,所以,要从心里尊重他人的观点,不要言不由衷的打小聪明--P122。原则五讲了“争论永无赢家”,所以在别人没有主动向你征求意见之前,不要“砸场子式的”指出他的错误。而如果是别人主动找你咨询你的意见,即使你确信他错了,也要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切不可居高临下的打击他们的骄傲和自尊。例如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开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你说的这事我也吃不准,估计是我错了,我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我感觉应该是这样,咱们一起把它搞明白如何?”等等之类的句子。别小看这几句话,里面蕴藏着积极的魔力,当你说出这几句话的时候,天上地下,无人能够抵挡。--P123

法国哲学家拉•罗什富科曾言:“若想树敌,就胜于你的朋友;若想交友,请让朋友胜于你。”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朋友胜过我们,他们会觉得自己很重要;如果我们胜过他们,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对此感到自卑,甚至心生妒忌--P161。道家学说就有“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强者守弱,使强者恒强”等思想,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杜预就曾说过“名弱者,实大用也。致胜者,未必优也。弱而人怜,怜则助”,所以只有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当本杰明•富兰克林还是个行事浮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朋友把他叫到一旁,道出了刺耳的事实:“本,你让人太难以忍受了:但凡有人和你意见相左,你就口出狂言;你的话就像是狠狠给了对方一个耳光,没人听得进去,朋友们都觉得你不在身边的时候要自在的多;你自以为才高八斗,没人和你争辩,事实上别人只是不愿和你争罢了,他们深知这样是白费功夫,只会引起不快。本,再这样下去,你永远无法进步——其实你现在就已经无知得可怜了。”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英明之处在于他接受了对方的逆耳忠言。他足够聪明,也足够豁达,他知道对方的话是对的,如果不改变,迎接他的将是社交败局。因此他决心彻底改变,立刻开始纠正粗鲁无礼和刚愎自用的恶习。

“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富兰克林说:“不可直接反驳他人,也不可妄下断言。我禁止自己使用意见明确的话,例如“肯定是这样、毋庸置疑”等等,而换以“我估计、我担心、我猜、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等短语代替。发现对方的主张有误时,我克制住立即反驳他的冲动,不再以指出对方的荒谬之处为乐;相反,我会先肯定对方的观点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正确的,再暗示目前的状况可能略有不同。这样做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这一改变令我受益良多,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融洽起来。这一切都归功于我表明态度时的谦虚姿态,这不仅成功缓和了对方抵触的情绪,还赢得了对方积极的回应。”

“一开始,当我做出上述改变的时候,我不得不强行压制自己反驳他人的本能,慢慢地,行为演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这五十年来,几乎没人再从我口中听到任何武断的言论,这个习惯(以及正直的品格)帮了我的大忙:当我被指出错误的时候,我不再觉得是那么的耻辱。在各类公共委员会上,虽然我的口才不佳、措辞更是犹豫不决,但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劣势并不妨碍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的提议也总是一呼百应。”--P128

世间理性之人极少,大部分人都充满偏见,其认知被偏见、戒备、猜疑、恐惧、妒忌和傲慢所束缚。没有人愿意改变他们对信仰、发型或是偶像的看法--P125。因此,直言不讳地说对方错了非但没有任何益处,还会引发种种恶果。你唯一的收获就是践踏了对方的自尊,让你自己在任何场合都不受欢迎--P130

如果你习惯给别人挑毛病,请在每天早餐前读一遍下面的这段话,摘自詹姆斯•哈维•罗宾逊的作品《理智的形成》(The Mind in the Making):

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转变想法,然而当被人指出错误的时候,我们却拒绝改变,并且狠狠的关上心门;我们丝毫不在意自己的价值观如何莫名的成型,却在被他人质疑时,对这些价值观徒增感情。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捍卫的并非是神圣的核心价值,而是屡受威胁的自尊;我们所认定的也并非是纯粹理性的判断,而是那些早已形成的认知成见。--P125

所以,请记住:即使对方错了,他也不会承认这一点。智者以理解代替指责,常常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愿意这样做的人凤毛麟角,也因此出类拔萃--P168。哈佛商学院院长多纳姆曾经说过:“面谈之前,我宁愿花两个小时站在门口,想清楚我要说什么,对方的兴趣如何,动机如何,会怎样回答,而不是贸然地冲进对方办公室”--P172。亨利•福特也曾说过:“如果成功有诀窍的话,这个诀窍就在于洞悉他人的立场,并能够同时兼顾自己和他人的立场。”--P36

原则七:循循善诱,让对方自行得出结论

较之别人灌输给你的想法,你是不是更相信自己得出的结论?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呢?循序善诱,让对方自己的出结论才是明智之举。--P162

X光设备生产商利用这条原则,成功拿到了布鲁克林一家大医院的订单。当时这家医院正在扩建,打算为放射科购置一批最好的X光诊疗设备,听闻此讯的销售代表蜂拥而至,令放射科主任L医生不胜其烦。

然而其中一位销售代表却巧妙的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因为他远比其他人更懂得人性,所做的仅仅是L医生写了一封信:

“本公司近期刚研发出新一代X光设备,第一批产品刚刚走下生产线。我们深知这些设备并不完美,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工作需求,我们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测试一下新设备,以您专业的眼光告知我们有何不足,我们定会加以改进。我知道您工作繁忙,如果您愿意,我们会在您方便的时间亲自送货上门。”

“这封信非常出乎我的意料”L医生回忆道:“让我在讶异之余,还有些许得意。之前从来没有设备厂商征询过我的意见,这封信让我感到备受重视。那一周我原本事务缠身,但是为了测试设备,我推掉了一个晚宴邀请。没想到我测试得越仔细,就越欣赏他们的设备。结果是虽然这家公司自始至终都没有直接向我推销过产品,但产品的优秀品质最终令我说服了自己,决定从这家企业订货。”--P16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