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课后反思
(2016-03-04 15:21:46)
标签:
三重表征关系微观结构示意图探究环节 |
分类: 化学课题研究 |
昨天参加了市里,第二届“一师一优课”赛讲。本次优课赛讲,突出体现化学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的课型模式。通过“知识梳理、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初步感悟,合作探究、智慧碰撞,快乐练习、运用新知,直击考点、拓展延伸,课堂检测、当堂达标”四个环节,力争体现学校化学新授课的特色。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一课的教学设计另一个思路是:尝试将物质反应的三重表征关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也就是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在头脑中的加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能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准确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验的宏观现象,小组交流环节,由学生自主认识到复分解反应发生往往有沉淀、气体、水等生成物产生。
那为什么反应能发生?结合教材中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对反应物、生成物的微观成分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交流,符号的书写等环节,认识到复分解反应能发生是因为生成的沉淀、气体、水是难解离物质,促使反应前后自由移动的离子种类发生了改变。离子符号的书写对学生是一个难点,设置这个环节其实是给本节课制造了障碍,但化学符号的熟练运用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攻克离子符号的书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酸碱盐知识块的学习的过程中,化学符号的准确运用至关重要,从第十单元教学开始,我经常带着学生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所以离子符号、化学式的书写环节学生能运用较好,也是这节课能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一开始的目的是为此课做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本届学生现阶段中,化学符号书写的准确度会比往届学生要好。
通过探究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首先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实验验证。难点在于有的反应无现象,有的不反应无现象。我设计了以下方案:
根据复分解反应所发生条件可知:NaCl溶液与稀硫酸不会发生反应,
通过实验设计,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情况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利用指示剂帮助观察实验发生的运用。
在第二个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溶液离子、物质的共存问题时,会自觉地寻找反应的离子。虽然把方法告诉学生,学生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是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进行教学,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掌握的更扎实。
参加一次赛讲,会给自己带来一次自我检视的机会。既有对过去教法的总结,也会促进改进和新的教学尝试,给自己的工作补给一次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