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治世、忠恕之道—于丹《论语》感悟三

标签:
孔子仁爱忠恕之道杂谈 |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一、仁爱之道
《论语》里的仁爱之道,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这个字,被提到109次。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个是恭敬的恭,恭则不侮,翻译出来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那他的生命,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
真正的恭,永远与敬相连,也就是说,能够对别人恭的人,他是一种松弛的,柔软的。
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美国有过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最贫困的时候,买油漆,买画布,买彩色颜料的钱都没有。他只好在街上给人画广告,后来流落到堪萨斯州,在一座教堂里给人家修修补补壁画。晚上惨到只能住在破败的车库里,身边唯一的生命只有一个小耗子,经常吱吱呀呀地在陪伴他。他觉得孤独,跟小耗子成了好朋友。
一个偶然的机会,好莱坞要推出一部动画片,寻找主创设计师,他就画呀画呀,画了四五稿都不行,晚上他一个人坐在车库里,咬着画笔,盯着画纸,好像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这时候,那只小老鼠就蹲在他画案上,两只小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他也看着这只小耗子,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造型,落在笔下的就是米老鼠。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迪斯尼先生,米老鼠灵光乍现,车库里一只小耗子,成就了一位大师,成就了一个卡通形象。
敏是什么?敏就是抓住无所不在的机遇。敏不仅表现在这样一种敏锐,敏捷上,还表现在日常经常绷起来的神经上,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自省,对环境的观察和防微杜渐。
孔子有一句话,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这一辈子,总要选择做点事,但这里面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看看你在哪个层次上。
最高境界叫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一个事业投入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在这里面你的心是舒展的,你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在点点滴滴之间,每天你能感受到,世界对你的一种善意,你那种欢腾之心,会把你带到一个愉悦的境界之中。
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
我希望这一句话,是孔子越过两千年流光,说给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人的。就在今天,就在此刻,就是我们每一颗心对自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你真正信任了这件事的时候,仁爱就在这一刻,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被仁爱充满,我们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二、治世之道
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政。 以礼乐,道德,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秩序最基本的核心理念。
孔子对于政治,有一个说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如果治世仅仅用政治权术在那儿治理的话,再加上一个整齐大家的法度,就是齐之以刑,以刑法来加以约束。以政治加以管理,以刑法来加以约束好不好呢?挺好,能达到一个底线,叫民免。免什么?就是老百姓能够安安定定地免去很多的刑罚。但是,这样也有后后遗症。民免了,但是无耻,民免而无耻。仅仅是在行为上免予了刑罚,但不足以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也就是说,人的荣辱观,光靠政治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
第二句话,是孔子的一个理想,如果道之以德,用道德来进行管理,齐之以礼,用礼仪法度去进行统一约束,那么,老百姓不仅知道有羞耻之心,而且能遵循正道,归附遵守正道大礼,这就叫有耻且格。
我以为,以德治国这样一个思想,在法制基础的保护下,其实更具有它的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晏婴的口碑流传很广,他所完成的,就是孔子说的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身正,政令就一定会畅达。孔子多次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苟正其身,假如一个人端端正正,让自己的身心品格清正廉洁,于从政乎何有?在做政治工作治世管理上你觉得还有什么难的吗?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身不正,他又怎么样去正别人呢?以道德建立治世的体系,这是孔子一再坚持的德政理想。
真正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要能够为国家,社稷,百姓做点事情。
德政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中国历代治世为政者的理想。但是,德政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呢?有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呢?
孔子跟他的学生有一段很长的对话,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老师,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能把治世这件事完成好呢?孔子回答:五件事,提倡尊崇起来,四样恶事能够摒弃掉,政治风气就会好。先来说说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如果把五美做到了,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那么社会风气,是不是就会好起来?大家都努力工作,没有过多的贪欲,大家蓬勃向上,自己的内心都有尊严,外在大家都有和气,这还不美吗?
孔子所说的这五美,好像只是对君子的要求,其实,这也正是孔子对于整个社会的理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五美,那么,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理想的德政还会远吗?
真正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旨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
这样一种为政思想,真正做下去,身体力行,于细微处会见出功夫。
《论语》的治世之道,离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遥远,两千多年前,孔子没有实现的理想,今天我们却能体验到它的温暖。只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都能够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尽心尽力,同时,也会寻找到一条美好的人生之路。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他的道德理想施于政治,以美德风行天下,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当整个文明脚步走过了两千多年,在我们今天这样一种复合的秩序之下,在有了以法制为准绳,这样一种制度保障的社会基础之上,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发挥它自己的功能,我们站在今天去看古人,我们获得的启发会更多,我们从中得到的那种信任和温暖可能不同于他那个时代。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去刻舟求剑,没有必要墨守成规,没有人说,孔子在历史上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这些理想作为温暖的种子,延续到今天我们的信任之中,让我们在自己的行为体系中,由这个启发去完善发达,获得一个更为有效的人生之路。
三、忠恕之道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宋代朱熹先生解释这两个字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他还说,你看这两个中国字,中心为忠,如心为恕。真正看见自己内心的标准,良知在哪里?是非在哪里?自己心里装着的判断是什么?这是忠。如心,就是将他人之心比如自己心,用自己的心跟他人换位思考,这样,你就变得宽容了。但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心,那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比的标准就太多了。
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其实,每一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要求自己的心灵,永远有定力,对自己保持一个正确的估价,你的忠诚度才能不减,这就是《论语》为什么一直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是怎么做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自己通过学习,修炼,一切从自己的生命中寻找建立的依据,而不要动不动就抱怨,说这是老天爷不给我机会。动不动就去埋怨,这是别人挡了我的路。我们的心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那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不要到外在的客观标准上去寻找理由,而在内心建立起来自我估价,这就是一颗心的所在。只有这样的一颗心,真正建立起来了自我的判断,这种忠诚跟着就有了。
要想保持一颗忠诚的心,不仅要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判断,而且还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足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其实,儒家的经典,就是教给我们,这样一种由自省,认知,这样一个方式,找到生命建立,这样一条可行之路。有很多人知道自己不好,看见自己的过错,但是文过而饰非,所以孔子就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算了吧,我还真没见着那个看见自己错了就认认真真反躬自省,从内心给自己一场诉讼,去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认认真真这么想的人,我好像没有见到。
也就是说,我们总是觉得看到一件事情自己错了,或者能力不及,追悔,然后就是为自己掩饰,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就说这是一个偶然事故,不自觉地把理由推到别人身上,我们缺少内心自讼的能力。
一些管理典籍上说,现在国际上有一些大公司,在一周五个工作日里,专门有一天,定为无借口日。五天里要让你全不找借口,好像挺难。我们定一天,不管你出什么闪失,都不要找借口。从这一天起,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这样的习惯成了自然,也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那个境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温柔敦厚,有所涵养,保持一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薄责于人。
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这样,就会远离别人的抱怨,则远怨矣,自己也不抱怨了,别人也不抱怨了,这实际上就已经从忠推到了恕。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会流传很广?大家都觉得这么个道理,总是在提醒自己,但总也做不到。为什么要提倡恕?就是因为它难。这个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而后我们才会有宽容。
宽容源自于理解。
这种理解就是看一看他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就算是一个不幸的发生,一种伤害摆在那里,该怎么做呢?
恕,就是要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不能善待自己,特别是受到别人的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还是宽恕为怀?
孔子曾经说过,以直报怨,用一种正直和坦荡让它过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它化解,而不是纠缠不休,这是最好的方式。
中国人常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当心中充满仇恨时,生活就成了地狱。孔子以一个恕字,包括了所有的道理,为什么这个恕字不容易做到呢?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艾丽斯,她提出过一个理论,叫情绪困扰理论。她说:一个人负面情绪的产生,引起人生巨大的困扰,往往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人的信念。
信念源自什么?源自于您对事件的判断,但是,遗憾的是,人往往从一些片面的判断出发,夸大负面的情绪和痛苦,所以,这种负面的情绪就形成了一种困扰,也就是说,
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
在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感恩二字都从心旁,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现在由于过于匆忙动荡,把太多的东西看成是本分,而不是情分。如果把什么都看成是本分,那就没有什么感激。如果看到世界上情分更多,你就会有一种珍重之心。
在忠恕里面,包含着感恩之心,就是一种朴素的寻常的给予。对自己当下的日子,对此刻自己身边的人,抱有一种深深的珍重和淡淡的感怀,这样,你就会对这个世界更加宽和。
如果我们经常心怀感恩之情,就会更容易理解别人,也就更愿意宽恕别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常常抱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忠恕之道,是不是就容易和别人沟通了呢?
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何为忠恕?这样的道理,两千多年前,夫子一以贯之,走到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说简单一点就是,忠诚自己,善待他人,以这样的心走出去,不管这个世界多纷乱,多迷茫,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会有一以贯之的道理。这样的一生,我相信也能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有我们的一颗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