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爱、治世、忠恕之道—于丹《论语》感悟三

(2015-05-10 05:21:45)
标签:

孔子

仁爱

忠恕之道

杂谈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仁爱、治世、忠恕之道—于丹《论语》感悟三

一、仁爱之道

《论语》里的仁爱之道,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这个字,被提到109次。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爱呢?
   
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
   
孔子说,有恭,宽,信,敏,惠。五者行于天下,有五点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

第一个是恭敬的恭,恭则不侮,翻译出来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那他的生命,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 真正的恭,永远与敬相连,也就是说,能够对别人恭的人,他是一种松弛的,柔软的。 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第二点叫宽则得众,恭敬之心自然会带来宽和的态度,宽可不容易啊, 就是你对别人宽和,就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这个回馈是什么呢?你到处都会拥有朋友,人家就会喜欢你,这就叫做宽则得众。
   
当你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抱着一种宽和态度,去对待他人的时候,你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肯定。这就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提升。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光有修养是不够竞争力的,那么,我们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呢?
   
第三点叫信。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就是谁有信用,就会有更多的人,任用守信之人。用今天的话来说,你的职业生涯就宽广,老有人给你机遇。人品和信誉,永远是人格的基石。
   
第四点,叫敏则有功。谁敏锐,谁敏捷,谁就能建功立业。

美国有过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最贫困的时候,买油漆,买画布,买彩色颜料的钱都没有。他只好在街上给人画广告,后来流落到堪萨斯州,在一座教堂里给人家修修补补壁画。晚上惨到只能住在破败的车库里,身边唯一的生命只有一个小耗子,经常吱吱呀呀地在陪伴他。他觉得孤独,跟小耗子成了好朋友。
一个偶然的机会,好莱坞要推出一部动画片,寻找主创设计师,他就画呀画呀,画了四五稿都不行,晚上他一个人坐在车库里,咬着画笔,盯着画纸,好像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这时候,那只小老鼠就蹲在他画案上,两只小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他也看着这只小耗子,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造型,落在笔下的就是米老鼠。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迪斯尼先生,米老鼠灵光乍现,车库里一只小耗子,成就了一位大师,成就了一个卡通形象。

敏是什么?敏就是抓住无所不在的机遇。敏不仅表现在这样一种敏锐,敏捷上,还表现在日常经常绷起来的神经上,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自省,对环境的观察和防微杜渐。
   
第五点,叫做惠。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一个团队领导,有慈惠之心,面对你所有的下属,你才有足够的资格去使用得动别人。在精神价值上,要不断地肯定下属,在物质利益上,能与他们分享,那么你就能得到忠臣死士,能够用得动人。
   
有时候,有这样一种心态,就能得到一个团队的真正敬重和尊重,这就是惠则足以使人。有慈惠之心,他就能带动起这个团队。
  
孔子说的,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如果都做到的话,仁,基本上就做到了。仁,真的很难吗?它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有了仁爱,你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人有了仁爱,并不是做好好先生,而是他去真正分出来什么是真正的好人,什么是真正的恶人。他心中的是非判断,其实是明确的。
    
孔子说过,乡原,德之贼也。什么叫乡原?就是指好好先生,谁都不得罪,你觉得这种人好吗?孔子说,这才是德之贼。你经常和稀泥,没有是非标准,会纵容不好事情的发生。不要以为孔子提倡忠恕之道,提倡宽容善良,就毫无节制。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真正的仁爱,一定是能够是非恩怨都在眼前分明的。所以,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有是有非,就叫能好人,能恶人。
   
儒家的经典,有这样一个道理,它既给你一个辽阔境界,同时也给你一条达到境界的可行之路。
   
一切都在点滴之中,《论语》它是课堂笔记,它有很多问答,它把学生的迷惑都呈现出来了。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樊迟跟着老师游于舞雩台下,大家聊着如何提升道德修养, 樊迟问老师三件事,第一是崇德,一个人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第二叫修慝,一个人如何改正自己的邪恶之心?第三件叫辨惑,给我一双惠眼,如何去伪存真?于迷惑之中有所分辨。
   
这三件事很难,老师感慨地说,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一个人遇到任何一件事,都好好地先去做,把它做到位,做彻底,做完美,然后再去计较名誉,报酬,这叫先事而后得。所有的事你都先尽心去做好,然后再想你的所得,这样不就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了吗?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你自己认认真真地把那些缺点改了,在改的过程中,就看着自个儿,别老看着别人的毛病,别指指点点说他还不如我,领导一批评,总有人在那儿比,凭什么处分我呀?谁谁谁还不如我呢。孔子说你先别看他的不好,你先改正自己。这就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不就是修慝,不就改正自己了吗?
  
第三点,辨惑。人为什么会迷惑?这跟人一时火起,丧失理性有关系。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他没有告诉怎么辨惑,先告诉你:什么是惑?就是人一时之愤,突然火冒三丈。这个时候,人是没有理性而言的。他连自个儿都忘了,忘其身。就为一个误会,他会大打出手,连性命都不要。按民间说法,这叫昏了头,迷了窍。他就不想想自己家里,上有高堂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这不仅忘其身,而且还会连累到他的亲人,这还不是迷惑吗?
   
仁爱是一种态度的流露。
   
在流光陶冶下,人人都难免感伤,如李白所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我们总是这样迎来送往,活在流光之中,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孔子有一句话,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这一辈子,总要选择做点事,但这里面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看看你在哪个层次上。
    
首先是知之者,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这容易,现在去读一个专业,拿一个文凭,考一个资格证,这都叫知之者。这是第一级。
    
比这高一个层次的是叫好之者,就是你真正热爱它,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都投入进去。这样的人固然在这个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生命未免沉重。你可能会忘记这个世界的风花雪月,你可以牺牲很多跟家人闲度的流光,就是因为你好知。

最高境界叫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一个事业投入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在这里面你的心是舒展的,你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在点点滴滴之间,每天你能感受到,世界对你的一种善意,你那种欢腾之心,会把你带到一个愉悦的境界之中。


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
   
同样的一锅沸水,投进去三样东西,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扔进一个生鸡蛋,鸡蛋是流质的,煮啊煮啊,最后生鸡蛋,变成坚硬的熟鸡蛋了。这是一种状态,柔软的人心被世界磨砺了,最后变得迟钝,毫无知觉。
   
扔进一个坚硬的胡萝卜,煮啊煮啊,最后捞出来的是软塌塌的,这是第二种态度。人心原来是刚强的,是青涩的,有梦想的,最后妥协了,失去了自我。
   
第三种,你投入的是茶叶,茶叶在滚水中煮啊煮啊,最后水也不是水了,干茶叶也不是茶叶了,而成了一锅茶水。你跟世界之间生成一种全新的价值。
   
什么是仁爱?仁爱就是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以一种欢乐和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为社会,为国家去承担使命的时候,临大节而不亏,而在生活常态中保持我们的欢愉。这样的态度,我想每个人都能做到。
   
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爱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我希望这一句话,是孔子越过两千年流光,说给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人的。就在今天,就在此刻,就是我们每一颗心对自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你真正信任了这件事的时候,仁爱就在这一刻,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被仁爱充满,我们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二、治世之道

 

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政。 以礼乐,道德,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秩序最基本的核心理念。

孔子对于政治,有一个说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如果治世仅仅用政治权术在那儿治理的话,再加上一个整齐大家的法度,就是齐之以刑,以刑法来加以约束。以政治加以管理,以刑法来加以约束好不好呢?挺好,能达到一个底线,叫民免。免什么?就是老百姓能够安安定定地免去很多的刑罚。但是,这样也有后后遗症。民免了,但是无耻,民免而无耻。仅仅是在行为上免予了刑罚,但不足以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也就是说,人的荣辱观,光靠政治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

第二句话,是孔子的一个理想,如果道之以德,用道德来进行管理,齐之以礼,用礼仪法度去进行统一约束,那么,老百姓不仅知道有羞耻之心,而且能遵循正道,归附遵守正道大礼,这就叫有耻且格。

我以为,以德治国这样一个思想,在法制基础的保护下,其实更具有它的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晏婴的口碑流传很广,他所完成的,就是孔子说的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身正,政令就一定会畅达。孔子多次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苟正其身,假如一个人端端正正,让自己的身心品格清正廉洁,于从政乎何有?在做政治工作治世管理上你觉得还有什么难的吗?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身不正,他又怎么样去正别人呢?以道德建立治世的体系,这是孔子一再坚持的德政理想。

真正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要能够为国家,社稷,百姓做点事情。

德政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中国历代治世为政者的理想。但是,德政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呢?有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呢?

孔子跟他的学生有一段很长的对话,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老师,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能把治世这件事完成好呢?孔子回答:五件事,提倡尊崇起来,四样恶事能够摒弃掉,政治风气就会好。先来说说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如果把五美做到了,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那么社会风气,是不是就会好起来?大家都努力工作,没有过多的贪欲,大家蓬勃向上,自己的内心都有尊严,外在大家都有和气,这还不美吗?

孔子所说的这五美,好像只是对君子的要求,其实,这也正是孔子对于整个社会的理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五美,那么,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理想的德政还会远吗?

真正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旨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

这样一种为政思想,真正做下去,身体力行,于细微处会见出功夫。

《论语》的治世之道,离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遥远,两千多年前,孔子没有实现的理想,今天我们却能体验到它的温暖。只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都能够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尽心尽力,同时,也会寻找到一条美好的人生之路。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他的道德理想施于政治,以美德风行天下,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当整个文明脚步走过了两千多年,在我们今天这样一种复合的秩序之下,在有了以法制为准绳,这样一种制度保障的社会基础之上,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发挥它自己的功能,我们站在今天去看古人,我们获得的启发会更多,我们从中得到的那种信任和温暖可能不同于他那个时代。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去刻舟求剑,没有必要墨守成规,没有人说,孔子在历史上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这些理想作为温暖的种子,延续到今天我们的信任之中,让我们在自己的行为体系中,由这个启发去完善发达,获得一个更为有效的人生之路。

 

 

三、忠恕之道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宋代朱熹先生解释这两个字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他还说,你看这两个中国字,中心为忠,如心为恕。真正看见自己内心的标准,良知在哪里?是非在哪里?自己心里装着的判断是什么?这是忠。如心,就是将他人之心比如自己心,用自己的心跟他人换位思考,这样,你就变得宽容了。但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心,那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比的标准就太多了。

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其实,每一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要求自己的心灵,永远有定力,对自己保持一个正确的估价,你的忠诚度才能不减,这就是《论语》为什么一直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是怎么做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自己通过学习,修炼,一切从自己的生命中寻找建立的依据,而不要动不动就抱怨,说这是老天爷不给我机会。动不动就去埋怨,这是别人挡了我的路。我们的心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那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不要到外在的客观标准上去寻找理由,而在内心建立起来自我估价,这就是一颗心的所在。只有这样的一颗心,真正建立起来了自我的判断,这种忠诚跟着就有了。

要想保持一颗忠诚的心,不仅要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判断,而且还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足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其实,儒家的经典,就是教给我们,这样一种由自省,认知,这样一个方式,找到生命建立,这样一条可行之路。有很多人知道自己不好,看见自己的过错,但是文过而饰非,所以孔子就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算了吧,我还真没见着那个看见自己错了就认认真真反躬自省,从内心给自己一场诉讼,去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认认真真这么想的人,我好像没有见到。

也就是说,我们总是觉得看到一件事情自己错了,或者能力不及,追悔,然后就是为自己掩饰,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就说这是一个偶然事故,不自觉地把理由推到别人身上,我们缺少内心自讼的能力。

一些管理典籍上说,现在国际上有一些大公司,在一周五个工作日里,专门有一天,定为无借口日。五天里要让你全不找借口,好像挺难。我们定一天,不管你出什么闪失,都不要找借口。从这一天起,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这样的习惯成了自然,也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那个境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温柔敦厚,有所涵养,保持一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薄责于人。

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这样,就会远离别人的抱怨,则远怨矣,自己也不抱怨了,别人也不抱怨了,这实际上就已经从忠推到了恕。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会流传很广?大家都觉得这么个道理,总是在提醒自己,但总也做不到。为什么要提倡恕?就是因为它难。这个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而后我们才会有宽容。

宽容源自于理解。

这种理解就是看一看他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就算是一个不幸的发生,一种伤害摆在那里,该怎么做呢?

恕,就是要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不能善待自己,特别是受到别人的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还是宽恕为怀?

孔子曾经说过,以直报怨,用一种正直和坦荡让它过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它化解,而不是纠缠不休,这是最好的方式。

中国人常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当心中充满仇恨时,生活就成了地狱。孔子以一个恕字,包括了所有的道理,为什么这个恕字不容易做到呢?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艾丽斯,她提出过一个理论,叫情绪困扰理论。她说:一个人负面情绪的产生,引起人生巨大的困扰,往往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人的信念。

信念源自什么?源自于您对事件的判断,但是,遗憾的是,人往往从一些片面的判断出发,夸大负面的情绪和痛苦,所以,这种负面的情绪就形成了一种困扰,也就是说,

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

在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感恩二字都从心旁,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现在由于过于匆忙动荡,把太多的东西看成是本分,而不是情分。如果把什么都看成是本分,那就没有什么感激。如果看到世界上情分更多,你就会有一种珍重之心。

在忠恕里面,包含着感恩之心,就是一种朴素的寻常的给予。对自己当下的日子,对此刻自己身边的人,抱有一种深深的珍重和淡淡的感怀,这样,你就会对这个世界更加宽和。

如果我们经常心怀感恩之情,就会更容易理解别人,也就更愿意宽恕别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常常抱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忠恕之道,是不是就容易和别人沟通了呢?

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何为忠恕?这样的道理,两千多年前,夫子一以贯之,走到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说简单一点就是,忠诚自己,善待他人,以这样的心走出去,不管这个世界多纷乱,多迷茫,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会有一以贯之的道理。这样的一生,我相信也能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有我们的一颗心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