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但是值得夸赞的是美林的结构产品部(structured product)的设计人员,在知道自己的投行因为承销京东而被阿里巴巴封杀的背景下,没有抱怨自己的投行部人员抱错大腿,而是利用机会创新了一个提前让投资者炒作阿里巴巴股票的合成产品(synthetic product)。
合成产品就是集中几个市场中的常规产品,通过衍生工具的牵线搭桥,创造出一个市场中没有但是有投资者需求的金融产品。这种产品的最大好处一是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二是体现产品设计者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三是由于技术含量相对高(又缺乏单一产品价格透明度),收费相对可以比较高。
做金融的,这个才是高境界,远高于简单的路演安排,苦BI的终日不见阳光的伏案excel spreadsheet,或者陪客户打高尔夫和为客户太太或者小三购物买单。
美林的产品就是利用阿里巴巴最大股东的软银的股票(上市后仍持有34%),在年初就开发了一个合成股票,让投资者提前介入阿里巴巴,并跟着市场对阿里巴巴估值的持续升温而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收成。
软银的资产很庞大,除了阿里巴巴的持股外,还有日本的移动公司和美国的移动公司(合并为Sprint 公司),再加上雅虎日本和未上市的电信类资产。美林的产品设计人员,为了使得投资者能纯粹地持有软银资产中的阿里巴巴部分,创造了一个多头套空头的合成品,多头就是购买软银的股票,空头就是Sprint股票以及雅虎日本股票(均为上市公司),再空头了日本电信公司KDDI的股票(因此对冲掉了软银中未上市的电信资产)。
该产品的结果就是几乎把软银这个上市公司的非阿里巴巴资产通过空头剔除得一干二净,留下了比较纯粹的阿里巴巴的股权,让投资者提前买入,坐享其成地享受阿里巴巴的上市前半年的估值爆发。
从软银股票可以看出,三月份以来,其股价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购买了美林开发的阿里巴巴股权产品的投资者,却在三月份以来享受了至少100%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