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2024-01-14 16:44:05)
标签:

熟诗素评

李杜互画像

赠李白

戏赠杜甫

分类: 读书笔记



【熟诗素评】
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编者按】     

        三年疫情赋闲在家,重读《唐诗三百首》,提笔写下百来篇诗评。因评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评论完全出于自我理解,心底原声,故称“熟诗素评”。后应邀先后在《海峡两岸》、《师生》杂志开设专栏,陆续发表,并为多处转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按照余秋雨的说法,以安史之乱为界,他俩可以成为唐代文化,乃至整个封建历史的分野标志。(《北大授课·顶峰对弈》)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两人的思想倾向是不同的,比较而言,李白似乎更亲近道家一点,而杜甫则更归认儒家正统。

  

       两人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用传统说法,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较多体现乐观豪放飘逸风格;杜甫是现实主义代表,他的作品较多体现忧虑沉郁风格。


       历来两人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有差异。李白尽管比杜甫大十一岁,但给人的印象,如大江大河,永远年轻,充满朝气,活力四射;相比之下,杜甫给人的印象,有点老成,有点忧郁,甚至老气横秋。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今天选取的李白与杜甫互赠诗《戏赠杜甫》和《赠李白》,分别勾略了彼此的经典肖像。

   

       两首诗总的创作背景是,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贬放),离开长安,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游历;当时,杜甫也因料理祖母丧事,奔走于郑州、梁园(今开封)之间。 两人就此有了首次见面,此时李白43岁,杜甫32岁。


      下一年,天宝四载(745年),二人又相约同游齐赵,直至秋天在鲁郡(今山东兖州)分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李白》。李白也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回赠。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让我们来看杜甫《赠李白》描绘的李白形象: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一二两句,意谓:秋天离别时你我对眼相看,都还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未能炼丹成仙,实在愧对当年的葛洪大师。


       首句写两人的漂泊境遇;二句,点明两人共同志趣。葛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练丹道人,养生名医。据记载,李白曾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当时两人信道求仙志趣相同。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此处表面上说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愧”对葛洪,实际上是说入道未深,始终难于挣脱世事羁绊。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意谓:您这样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地消磨日子;每天这样意气豪迈,好强逞雄究竟是为了谁呢?

  

       这两句语气似乎承接上句,转入对好友李白的正面规劝;其实是在为李白虽有称雄之心,济世之才,却不被重用,无法施展而打抱不平。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杜甫一生对李白充满崇敬之情。首先,是对李白的作诗才情。杜甫诗中,留下过许多对李白诗作评价的名句。如“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其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其次,是对李白的人格魅力。尤其对李白傲视权贵、放荡不羁、崇尚自由、真诚待人的为人处世态度,极为欣赏。这首《赠李白》与上次鉴赏的《饮中八仙歌》,就充分表现了这种欣赏。另外,“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等诗句,则表明了对李白怀才不遇、遭妬蒙冤的深切同情。


      《赠李白》一诗,更为可贵的,是为读者留下了一个痛饮狂歌、虚度时日,飞扬跋扈、人前称雄的鲜明形象和其背后的一副傲视权贵、耿直正派的铮铮铁骨。(注意:此处“飞扬跋扈”,指举止放纵,不受约束。是中性词,不带贬义。)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李白的《戏赠杜甫》则作于再下一年(746年),两人再次在兖州相遇的时候。


       让我们来看李白在《戏赠杜甫》一诗中描绘的杜甫形象: 


       饭颗山头逢杜甫,       

       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首句“饭颗山头逢杜甫”,交待两位好友相见的地点,在“饭颗山头”。仿佛是偶遇,其实肯定是故意邀约。三年三次相见,不可能那么碰巧。


       下面两句(三四句)“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就是这么不辞辛苦地赶来相会的杜甫形象的正面勾略:冒着烈日(卓日),头戴竹笠,瘦骨嶙峋,忧心忡忡。这一肖像描绘的结尾,用了发问语气,带点诙谐。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最后一句“总为从前作诗苦”,还要主动推测结论:恐怕是因为这段时间以来写诗写得太辛苦了吧?这一推测,虽有点逗笑的语气,但很符合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创作追求逻辑。寥寥数笔,活灵活显。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至此,李白描绘的这一杜甫形象和杜甫描绘的这一李白形象,就在读者心目中定格,不再走样。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据记载,史上留有的李杜交往诗,杜甫有16首之多,内容涉及见面、离别,生前想念,死后怀念等各个方面,可谓一往情深。而李白只有3首。因此,有人对李白多有微词。实际上, 李杜交集所处主要为安史之乱动荡时期, 两人境遇多颠沛,而李白更甚。所以,仅凭留存诗作数量妄下结论,是不公允的。


       事实上,李白虽比杜甫年长,诗名传扬也早得多。但,两人初次见面,李白就对杜甫十分欣赏。短短三四年时间,竟有三次结伴交游。按李白的性格,在与别人之间这是不可想象的。像这首诗,题目用了“戏赠”,诗中还直呼其名,表现了十分亲呢的感情色彩。在另两首诗中,李白分别用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等诗句,更直接地表露了与杜甫再次相见的强烈盼望与相隔两地的深切相思。


       李白与杜甫,思想倾向、性格特点、创作风格差异如此之大,但不仅诗作成就同样彪炳史册,而且,其友好情谊也构成历史佳话,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值得后世好好研究。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清代赵翼《论诗五首》其二曰: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看此诗“论”得有失偏颇。现试改之: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依然很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独领风骚唯他俩。


【熟诗素评】李杜互画像——唐·杜甫《赠李白》、李白《戏赠杜甫》鉴赏



(转自:一唱元声公众号    原创:一唱元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