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活动之渔网编织

标签:
研学旅行活动渔网编织课程介绍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
分类: 他山之石 |
研学旅行活动之渔网编织
苍南县学生实践学校
一、课程介绍
苍南县地处浙江南大门,与闽东北接壤,县域范围渔、港、涂、岛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是浙江省的海洋大县。海岸线长155公里(如加上龙港市12.8公里,被称为原苍南县168黄金海岸线),沿海滩涂面积97.2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83平方公里。水质肥沃,水产资源丰富,经济鱼、虾、蟹品种繁多,是我校开发渔家活动体验课程的好资源。
我们的祖先大多以捕鱼为生,而渔网是渔民捕捞的重要作业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传承,渔网种类越来越多,织渔网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早已从手工进入机械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许多传统技艺已经因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人们在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同时却忽略了传统技艺存在的价值,也就是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财富。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靠这些技艺的不断传承革新才发展到今天的,所以我们想方设法把那些文明的种子保存下来,作为历史延续的见证。我们将努力践行“学做合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领悟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史特别是渔网渔具以及捕捞手段的变革发展和历史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文明史观,感受渔民的智慧和劳动的艰辛,感受传统渔俗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
渔网编织的基本流程是:绕线团——绕梭子——起网头——织网片。本课程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验活动时间选用组合成不同的课程内容。
以编织渔网为主线,课程包含几个基本的体验点:一是绕梭子,让学生把成团的网线安装在编织渔网的工具梭子上。二是接网线,当学生编织过程用完一梭子的网线后,应该会接好线继续编织,网线的接法有好几种,但因为网线材料的原因,打的结不牢固,所以这个体验也有了一定的难度。起网头与基本的编织方法有很大的出入,在时间充足及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这个环节让学生体验。
最主要的体验是在编织手法的指导,打结的方法是跟渔网的用途有关的,可选择的有活结、单死结、双死结。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打结的方法然后一排排的编织网片,然后制作成自己需要的小网兜等。
1.线圈架子:把网线绕在线圈上,通过线圈或架子把网线绕在梭子上,不会使网线散乱打结。
2.尺板:编网时控制网目(网眼)的大小,材质可以是塑料、竹片、金属等。
3.梭子:缠绕网线,引网线穿过网目和打结。宽度比尺板略窄,以便顺利穿过网目。
4.网线、网头:提供网头,方便学生在网头的基础上编织,着重体验编织网片手法。
二、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标
1.价值体认:学生在编织渔网的体验活动中了解渔网渔具以及捕捞手段的变革发展和历史变迁,感受渔民的智慧和劳动的艰辛,感受传统渔俗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
2.责任担当:在体验活动中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在学习编织渔网的过程中,锻炼手部肌肉的协调性,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问题解决:通过本土海洋资源的导入,介绍捕捞手段及渔具的变革发展,激发学生对体验活动的兴趣。结合微视频和操作的展示以及分步骤图片讲解指导等形式,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操作,突破编织手法的重难点。在体验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及现状进行单独演示指导,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渔网编织的方法。
4.创意物化:掌握编织方法,做到网线打结松紧适度,网目排列整齐,多排编织,做成一个小网兜。
(二)活动重难点
1.编织渔网的重点:熟练掌握编织网片的挑、压、穿、拉等手法。
2.编织渔网的难点:打结的手法,拉紧时避免形成滑溜结。
(三)活动准备及用具
每小组4-6人,每人都相对应一个固定挂网头的小钩,事先准备已经编织3-4排20多眼的网头,配有装满网线的梭子和尺板各一把。再预备几把装满网线的梭子和尺板,以便学生用完一梭子后直接接线继续编织,节省绕梭子时间。另外再准备小剪刀等工具。
(四)活动对象及时间
1.适合年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五到八年级学生。
2.活动时间:80分钟(如果能安排90-100分钟更为合理,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五)实践体验活动设计
1.先导学习
(1)展示图片:苍南海域广阔,很多人以捕鱼为生,捕鱼使用的工具有渔网,同学们见过渔网吗?
(2)简介渔网种类与演变:展示不同种类的渔网,让学生了解渔业生产的发展过程,感受渔文化民俗的丰富多彩。
种类:传统捕鱼使用的投网(手网,手抛网),利用船只作为动力的拖网,不同网目挂鳃困鱼的流刺网(三重网,围网)等。这些网针对不同的捕捞对象,使用不同大小的网目,以及不同材料的网线织造而成。
材料:古代人使用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渔网,这种渔网易腐烂,坚韧度差。现代渔网主要采用聚乙烯、尼龙等原料进行加工,具有更长的使用周期和更高的捕捞效率。
(3)渔网编织的发展:传统的织网是手工织网,手工织网耗时长、速度慢、效率不高,下面我来介绍手工编织渔网。现以一件捕捞虾米的渔网为例,现在的一件渔网长约30米,如果是5米长的中段密网,需要编1000多排,最长的一排有7000多个网眼,完成一件渔网1个人需要花费一年多时间。
|
现代织网就是用现代机器织网,有单结织网机、双结织网机、多眼织网机,节省了很多劳力,速度很快,现代机械织网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早已替代了手工织网,但还有需要通过手工纺织才能完成的,比如编织时的“生眼”(鉴别机器网和手工网的方法之一),修补破损的渔网等。
2.实践点拨
(1)织网工具介绍
尺板:编网时控制网目(网眼)的大小,材质可以是塑料、竹片、金属等。
梭子:缠绕网线,引网线穿过网目和打结。宽度比尺板略窄,以便顺利穿过网目。
(2)编织渔网流程:结合工具讲解“绕线团——绕梭子——起网头——织网片”。
(3)演示绕梭子:绕梭子示范:用大梭子、网线演示绕梭子;学生练习:学生体验绕梭子;接网线:易滑,不牢固(讲解接线方法及要点);合作学习:学生两人一组练习,互相评判。
(4)尺板把握手势示范:用梭子和尺板展示编织时手持姿势。
(5)编织手法指导:渔网的绳结分为活结和死结两种,死结又分为单死结和双死结两种,可以根据网线的特点、实际用途等采用不同的打结方法,这次渔网的编织我们主要学习单死结的打法。
安全要求:结合工具使用讲解。
视频展示:编织打结(单死结)过程,结合实物演示编织手法的四大步骤。
打结前提:拉紧网片、就近网眼操作。
挑——网线绕过尺板,梭子从下往上挑。
压——左手中指撑开两根网线,拇指顺势将梭线摁住压在尺板上。
穿——右手用梭子从下往上穿过中指撑开的两根渔网,并在绕圈的网线上方穿过。
拉——左手不动,右手收紧鱼线,注意不能打成滑溜结。
(6)编织整体要求:网线打结要松紧适度,编织顺序从左到右,编完一排把网片调过头再从左到右继续编织,网目排列要整齐。
(7)实践操作:编织网片:学生可单独完成编织网片,也可两人小组合作编织。单独演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行小组单独演示指导,加强对编织手法的熟练掌握。小网兜制作:如何缝合?同样采用打结方法把左右两边对接。
3.感悟分享
(1)展示作品
可能大部分学生只是完成了一部分,由于活动时间受限,此时可以开展交流活动。
同组交流:一共编织了几排,网目是否排列整齐,打结的时候松紧是否适度,有没有出现滑溜结?
组间交流:实际编织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个环节是最难掌握的?
总结交流:谈谈学习编织网片后的点滴体会与感想,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2)知识延伸
为什么现在近海海域基本捕不到鱼?
造成近海海域基本捕不到鱼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沿海经济在发展中乱象丛生,导致海洋污染日趋严重,水质变差,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是渔民违规捕捞,渔网网眼越织越小,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过度消耗和近海生态严重退化。
如何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你知道通常的休渔期是哪个时间段吗?
组织学生交流后总结以下四点:一是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养护渔业资源,控制好海洋捕捞实现零增长;二是加大对渔业水体污染整治,加大渔政执法力度,组织力量查处“电、炸、毒”鱼以及在禁渔区线内拖网作业等违规捕鱼行为;三是加快建设鱼类自然保护区,加大渔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四是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项目并做好人工放流增殖工作,同时还要开展海洋野生鱼种的驯养等。
通常的休渔期处于每年的三伏季节(休渔时间一般为每年6月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但全国沿海各地略有不同)。
三、研学旅行活动之教学反思
山海基地研学旅行课程,特别是《研学旅行活动之渔网编织》(简称《渔网编织》)体验课程,加上“旱地拔舟”“同舟共济”“拔河比赛”等体验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研学体验活动的浓厚兴趣,又能弥补校园群体文化活动的缺陷与不足,因此深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欢迎和学生的喜爱。
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渔网编织》体验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地处全县较偏僻的东南沿海地区,部分较远的学校往往因迟到而延误教学时间,导致未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第二,因山海基地研学旅行课程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各类学校及学生的双向选择,加上一些学生对研学活动缺乏了解,从而导致部分学校学生不能适应该课程教学;第三,由于一天的研学活动,时间紧迫,学生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再加上能开设此课程《渔网编织》的教师比较少,教学内容较多,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还不尽人意;第四,新冠防疫安全和拓展活动安全问题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刚解封时,由于部分家长感染了新冠病毒,出现了疫情蔓延的现象。
为此,我特别建议如下:一要健全完善《山海基地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安全预案》,确保该课程安全、有效实施;二要充分利用滨海资源,继续开发《山海基地研学旅行课程》的子课程,特别是拓展性课程开发,以满足学校及学生对研学旅行课程双向选择的需要,努力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三要建立健全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奖励制度和课程实施研讨交流制度,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努力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