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如何设计“深度学习”

(2016-08-31 07:29:30)
标签:

转载

           如何设计“深度学习”

    在有关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中,深度学习多见于跟“浅表学习”(superficial learning)的过程与结果的比较。大量研究揭示,当儿童深度地而不是浅表地学习知识,且学习如何将知识运用到真实世界(社会生活或实践场景)中时,其对内容的保持会更好,并可以进行概括和运用到更广阔的情境(即迁移)。

    实施“深度学习”还是“浅表学习”是学校教育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1.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的特征对比

深度学习特征

浅表学习特征

1.将新观点以及新概念跟其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关联。

a.未将要学的材料与其已知联系起来。

2.将所学纳入内在关联的概念体系。

b.将所学材料处理成分离的知识片段。

3.找出模式和潜在的原理。

c.记忆事实和实施步骤而不理解如何及为何。

4.评价新观点并找出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d.难以把握与教科书上不同的新观点的意义。

5.理解借以创造知识的对话过程,并批判性地检验论据的逻辑。

e.将事实和程序作为来自于权威的静态知识。

6.反思自己的理解和学习过程。

f.记忆的时候不对其学习目的或所用策略加以反思。

 

 










    [转载]如何设计“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认知如折叠思维,该图的深度学习思维认知,有点类似 郝景芳的 《北京折叠 (Folding Beijing)》一个城市的三层时空折叠进入认知思维中。

    研究和实践表明,学术性知识和技能本身不能够使学生成功地进入社会和职场,学生还必须知道如何分析、评判、协作、创造和创新,这些“软技能”也构成了“21世纪素养”的核心。

    时间是个常数,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必然是结构性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出台了新的教育政策,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关注点移向了学生必须发展深度的内容知识,以及将其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校内外新的任务和情境中的能力。

    美国近年发布的语言艺术和数学学科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以及“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也都特别强调了让学生从事“高水平的学术学习和真实世界的应用”,并以清晰的“指标编码”形式为教学和评价指出了行动方向。

    在全面分析学科主题学习领域的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概括出深度学习的本质,即“个体(变得)能够将其在一个情境中的所学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即‘迁移’)”。

    NRC将这一过程跟“21世纪素养”的特定要求加以比照和识别,把“深度学习”所对应的素养划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人际领域(interpersonaldomain)和自我领域(intrapersonaldomain)。而这三个领域所包含的子领域正好跟美国研究学会(AIR)发起和实施的“深度学习研究”学校联盟项目所旨在发展的“六维素养”相吻合,由此而得到了一个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的兼容性框架。

如何实践深度学习

一、研究设计:AIR实验学校为学生精心创设了NRC学习科学家提出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环境,实现了“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共同体中心”以及“评价中心”的“四中心”的融合;使用了项目学习、实习、建立学习共同体、学生参与的自我决策,以及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多样化评价;通过学习咨询、课外实践以及营造人性化的学习氛围来支持上述设计的有效实施。

这些精心设计为不同差异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涉及认知、人际和自我三个领域的深度学习机会。

    教师:为深度学习而教。结合Hattie团队的900项元分析,可以识别出AIR深度学习项目中教师所使用的高影响力教学策略,它们对深度学习的广泛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二、清晰的目标:学习目标的清晰度越高,学生投入到实现目标所需工作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学生对成功的标准了解得越多,其能够确定的达到标准所需要的特定行动就越多。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的起点就转变自己,从认知、人际和自我认知三个领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将其细化成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

有意识地使用技术:一些灵巧易用的APP工具有助于教师用好同伴教学和信息丰富的反馈等策略,也可以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使学习可视化、进行真实性活动等;借助技术教师可更方便地进入广泛的专业共同体,与其他教师集体性地工作和开展教研。

    “教”和“学”是互动着的“伙伴”:许多聚焦深度学习的教育变革项目均证实了影响学习结果的几个主要策略,如提供形成性评价(0.90)、反馈(0.75)、元认知(自我调节)(0.69)、同伴辅导(0.55)。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改变传统的授受;但这不等于说,教师只需用一种策略或者只用效应值最大的策略,而是要根据教学情境来选择有效的策略,其中并不排除直接教学。

三、结构化:对知识的保持和理解均取决于学习对认知结构的优化度。碎片化的知识会阻止学生的深度理解和对知识的远迁移,以及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劣构问题。教师要防止呆板的记忆,可通过刻意的练习对知识结构加以及时的整理和重组。

    人际能力和自我能力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这两个领域的能力并非靠一时一事即可形成,它们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美国、法国的新教育法案均强调常规地训练学生使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和科学论证的能力、合作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笔者团队的比较研究表明,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科学本质的关注以及反思性批判的行为习惯和水平上均有更好表现。

    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了学习的泛在,而学习科学的发展则挖掘出深度学习的机制。两者合力,使通过技术广泛地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可能,这也成为当今大互联时代世界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向。

参考文献:

裴新宁 舒兰兰   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如何设计“深度学习”   上海教育  2015.10B Jp52-p53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