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全国新课程中学化学实验和实验教学研究成果交流暨培训会议”学习体会
(2013-06-18 07:11:02)
标签:
转载 |
当我背上行囊,一个人到千里之外的西安去参加这个会议的时候,我知道我这次的远行既是孤独之旅,也是收获之旅。我一直在准备着,一直在努力的学习和探索。
一、我听到的报告的基本情况
这次两天半的会议,前两天一共有八场报告,然后,是各地的成果展示和小范围的沙龙。报告的质量很高,时间分量很足,报告者都很有水平,很有实际的经验。所以,虽然很累,但是精神上的满足、智慧上的启发、方法策略上的学习、成果的体会。我都觉得收获很大。
为我们做报告的专家分别是: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化学科学家房喻(化学的地位和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教材课程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新课程化学教材编写者王晶(新课程化学教材实验部分的说明和认识);
德高望重的著名教师,76岁仍奋战实验研究和化学教学一线的重庆巴蜀中学化学教师,重庆市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怀乐(现场实验,教材实验验证、改进和开发演示);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硕士生导师、特级教师罗滨(科学教育、探究教学、实验教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著名教师保志明(用实验征服学生培养化学理念,突破教学重难点,阐述原理和概念的经典实践);
广东省仲元中学特级教师曾国琼(实验教学和研究型学习、学生化学实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方法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全国著名教师夏立先(个人的教材实验研究开发和中学化学涉及到的化学实验的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主编王军祥(中化参的介绍和投稿须知,用稿要求)。
这些作报告的老师,不是前沿科学的研究专家,就是一线教学的经典模范,或者是长期潜心教学的名家大师,或者是蜚声国内外的教育研究权威。他们每一位的报告,都分量十足,精彩不断,让人闻之如甘霖,视之震心魄,思之无穷竭,学之有力量。
二、值得与大家沟通和交流的部分
1、房喻:(主讲化学学科的贡献、新发展,地位)
“化学的成就,被其交叉学科的成功所埋没。”《自然》杂志
“化学不能代替一切,但是没有化学肯定没有一切。化学就是未来,没有化学就没有未来。”(美国战略化学家whiteside)
“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职业决定了我们对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科后来者的责任,还承担着让社会客观了解化学、认识化学、支持化学的责任。”
2、王晶:(主讲教材中实验部分的设计意图原因,以及处理教材内容进行实验教学的建议)
“新教材不是没有安排学生实验,而是打破实验的界限,没严格区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原因还是在于老师的处理。”
“让学生闻氯气,让学生感知。”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三年一届
自制教具评比,两年一次
“灵活应用教材,动静结合。”
3、刘怀乐老师:现场实验展示研究教材实验内容的感受
浓硫酸、浓盐酸洗手
氯酸钾不加二氧化锰加强热,照样制氧气
手拿试管加热液体
碘水滴在饼干上,一面烤干,一面不烤(碘遇淀粉到底变什么颜色)
铜树实验,要加盐
“实验不成功,最好重做,不要太强调客观原因。”
“如果我们上课给学生做了现象,还要将原因。”
“西方人为什么比我们中国人在现代优秀,因为他们(只知道真理的价值,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给年轻老师的建议:
第一、
第二、
第三、
“教师这门职业,要有功底,功底,是修炼出来的。”
“要知道那些该知道的。”
4、罗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探究,要少而精”
“核心知识-情境素材-问题驱动-学生活动”
“忽悠学生让他们喜欢化学”
5、保志明(国内外化学教育比较,课堂原理教学中实验引入的突破)
“网络时代,具体知识都可以百度,对非专业学生,关键,是观念建构,具体知识可以轻讲。”
“课堂上,应该做只有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才能做的事。”
“越是高考知识点少的课,越可以放开发挥。”
“探究就应该乱试,课堂上应该有所混乱。”
“孩子们之间相互教育,比老师更有效。”
“最重视的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要认为学生头脑中一片白纸,我们必须依着这个来,尊重这个。”
“设计实验让学生思考重难点。”
“点的复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高三多带点篮子,复习效果更好。”
“做之前,让学生想。”
“考虑学生已有知识,既不讲他们已知,能预习的,也不讲。”
“探究,必须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中自然而然出现的问题,自然。”
“中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复杂化,中学的问题是把问题太简单化。”
“要让学生形成核心的化学观念。”
“要借助重难点的关键性突破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形成化学观念。”
“过程的生长性。”
美国的课,称20克豆子,20克大米,多少颗粒。
(回答对弱的学生的教学)学生弱的只是局部的,但至少有他感兴趣的,比较强的部分,老师只要考虑到,调动这些学生的方面,不要太强调分数。
6、曾国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成果)
“化学实验课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戴安邦)
“一定要训练把所观察到的现象与原理联系起来,即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7、夏立先(教师的实验精神和科研意识)
谈自己实验的失败,每次的分析,后来的成功。
谈改进实验,谈无数次思考和研究,冒着危险,想着结果。
意外蕴含价值。
三、我的个人感受:
这次听报告,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觉得收获非常大,甚至很多时候,会有一种奇怪的幸福感。两天8个报告,大厅里的人,越来越少,我坐在最靠前中间的位置,听得酣畅淋漓,热血沸腾,而又殚心竭智,思绪万千。我觉得自己真的没白来一次,虽然自己狠浅薄很浅薄,但是看看热闹,了解了解全国著名的那些老师的智慧和心声,我觉得自己感觉到了一种动力,同时也有一种压力。
我是一个化学老师,既是一个化学人,也是一个老师。我距离一个合格的化学老师,实在是差的太远,差距太大。就不说那些民族精神,社会责任,国家职责,我至少觉得自己在三个方面,是没有做到该做的:
1、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教学研究中。虽然已经工作了8年,但是说实话,这八年,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到位的投入到教学研究和分析中去。教材其实不熟,教案也多是套套,做题不多,上课应付。我并没有深入而持久的去研究教学,钻研教材,研究中考和高考。专业知识也大多丢弃了,以至于很多时候,不过是在照本宣科,野蛮施工。看看这些全国著名的专家和老师,我觉得自己很羞愧,甚至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人家不仅成年累月的研究考试,研究教学,研究教育,而且还创造性的工作,找到了那么教育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到了那么多深刻而具有时代特色,国际眼光的教学方式方法。他们是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进步。在光灿灿的奖牌和掌声背后,人家是夜以继日,舍身不顾。我明显的感觉到了这些一线老师那种为了事业,为了求知欲,为了历史和民族责任,而宁可牺牲自我,宁可冒险艰难的那种精神。一个好的老师,不仅应该是在行为上积极肯干,新时代的好老师,也应该在思维和智慧上,奋力拼搏,戮力前行。
2、走进学生的心灵,把握时代的脉搏。工作8年,做了5年的班主任,我以为自己比一般的老师应该更懂学生,但是这一次听关于化学实验的会,我却分明的感到,我对学生的理解并不准确。为什么,因为我发现别的老师的那些创造性的工作,证明我的学生,也是有那种需要和天分的,也就是说,我知道他们的现状和已有,却不知道他们的可能和应有。同样都是中学生,凭什么别人的学生可以做很多创造性的学习,感觉到时代最新教育技术给予的机会和快乐,而我们的学生,却只能在落后和消极的环境里被迫止步不前。我个人也是有责任的,我至少也应该试着多做一点事情,做一些对孩子终身成长有意义的新的高级一点的努力。
3、走进实验室,做一个真正的化学人。我做老师的感觉多于教化学的感觉,这是我最大的问题,很多老老师跟我明确提到的我的弊端和问题,就是我上课太啰嗦了。为什么会啰嗦,我自己一直在反省,现在,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了深层次的原因:理性的思考和知性的通达不够。我很少,甚至只要不强迫,就不去实验室,大部分化学实验,也准备的粗糙,失败了也不是很在意。我的很多实验技能其实是非常欠缺的,从工作第二年的青年教师实验技能比赛,直到去年的教学能手比赛,我仍然有很大很多的问题。走进实验室太少,研究化学太少,思考教学太少,钻研考卷也太少。所以,我就会在上课的时候,仅仅因为一点点很浅薄的东西而花太多的时间,不能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