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生成的教学预设策略
安徽绩溪县上庄中学 洪树青
[摘 要]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与预设式教学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和教学的动态生成。为使生成性教学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须转变传统的刚性、静态的封闭型“教程设计观”,树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学程设计观”。
[关键词]课堂生成、生成性课堂教学;学本位设计、教学留白设计、弹性设计。
一、课堂生成和教学预设(设计)的辩证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因为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丰富了教学预设,觅得新的发现,因此说“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因为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彰显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认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是互补关系。预设和生成是课堂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了教学的静态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生成往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调节或重建,二者融为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预设要为生成而设,生成可以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或否定。但二者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学在整体上要有计划,在局部中要能生发,在宏观上要进行预设,在微观上要积极生成。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能大胆、主动、科学地进行教学预设,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凭着深厚的功底和教学机智合理地把握、调节,促进各种课堂生成。
二、课堂生成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课堂生成呢?
《教育大辞典》(第五卷)这样诠释课堂生成:“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由张大均先生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生成,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王尚文先生在《“入侵”与“生成”》一文中提出,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教师人文读本》(第三卷)一书认为“教育”即“生成”,教育是“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生成的静态方式即习惯,动态方式即超越”。
综上所述,课堂生成是对教育过程动态性、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静态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基于课堂生成存在的普遍性,新课程下的教学预设应该倡导生成性教学。
三、基于课堂生成的教学预设的策略
基于课堂生成理念下,我们的教学预设(设计)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教学预设应强调“学本位”以生成为本的教学理念反映到教学设计中,就是要由以“教师的教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程设计观。这种设计观的实现,必须强调学生在具体环境中的互动影响,主张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以往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线,学生只是被动地跟在后面走过场,很少考虑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学生没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程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与可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已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其次,学生也应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在传统的“教程设计”中,学生是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的。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对教学设计没有发言权。即使在动态设计中学生有部分主动性,其主动性也是预先设计好的、是被赋予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配合教师教的活动的需要。但在学程设计中,学生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任何学生都有权对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都理应参与到动态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这是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独特认识,这一切都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武断的判断和取舍,学生应在教学设计中受到应有的尊重。
2.教学预设应预留空间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但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一方面,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精细严密的筹划,因此应该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强调师生之间互动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自觉“预设”各种可能的教学“生成”。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中,既要预设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阅读体验,又要预设存在的各种困难;既要预设正确解读,又要预设错误解读;既要预设教师的解读,又要预设学生的解读;既要预设解读中的问题,又要预设解读后的反思;既要预设解读过程和方法,又要预设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是一种不同于制造标准化、统一性的解读方法为主的教学预设,这样的教学预设,内在地“包含”着课堂生成,潜在地“隐藏”着教学创造。另一方面,对于“事无巨细”的精心预计,必须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真正的课堂生成留足空间、留下时间。这样,在教学程序设计方面,教师应着眼于宏观设计,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活的板块,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设条件。事实上,只有成功的教学预设,才可能有可持续的课堂生成。而成功的教学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3.教学预设应具有动态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往往侧重于教学活动程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一系列程序化、细节化的准备。在这种设计观下,教学在过程实施之前就已经有了理性设计和程序规定,教学活动只能依据预设程序按部就班地展开,从而使“过程”演变成了“流程”。这种倾向于“静态”方案的教学设计,试图对教学的“生成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严格控制,这势必就会造成教学的呆板化和模式化,师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这种教学设计,只是教师的单向的“传递”活动,而不是交互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由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向动态设计,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的教学观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教师只有在教学情境中及时对教学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在教学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和过程特点动态地设计教学方案,并将成果适时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并引导着教学走向深入,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才能真正使得课堂生成的基本理念得到落实。当然,强调教学方案的动态设计,并非要全盘否定静态方案的设计,而是要以此为基础,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具体情况,动态地调整静态的教学方案,使得预设的教学方案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不断得到改变和重建。
课堂生成有可能成为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把握这些生成性问题,灵活驾驭课堂,让“生成”的课堂最大可能地发展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健康人格。
参考资料:1、《教育大辞典》(第五卷);2、张大均先生主编的《教育心理学》;3、王尚文先生在《“入侵”与“生成”》;4、《教师人文读本》(第三卷);5、《教育研究》期刊;6、《新世纪教师素养》;7、东北师大《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804/31180.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