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人为什么会害怕孩子表达真实情绪?(上)

(2022-10-02 15:20:53)
标签:

江西焦虑症治疗

南昌心理咨询

江西心理咨询

江西抑郁症治疗

南昌青少年心理

看到一则新闻:浙江有位女孩欲跳桥自杀,所幸被消防救援人员救下,女孩刚脱离危险还未站稳,父亲一个巴掌甩过来。


如果不是围观群众呵止,父亲继续上演武力教育的情势,估计挡不住。


女孩哭诉:“你看,你每次都是这样逼我!”


网友纷纷留言:看得心都碎了。孩子都要死了,还教训?难道父母的面子比孩子的生命还重要吗?搞不懂。


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动不动就自伤寻死,难道不应该打一顿长长记性吗?


 

1

 


很多人由此想起自己小时候,因为不小心掉到河里被邻居救起,或者受了什么伤之后,回家反被父母痛扁一顿的经历。


这很令人费解,可能还会陷入“父母究竟是我爱还是恨我”的内心冲突当中。


站在父母的立场,给一个总体的解释就是:在所有的客体丧失(或即将丧失)中,都包含着愤怒。愤怒之下是对失去客体的巨大恐惧。


父母对即将失去孩子这个客体感到极度恐惧,这是能够理解的;直接行为体现就是打孩子,速度快到近乎本能的反应。


在文章开头的案例中,父亲说:“我好生气啊”,他甩过来的巴掌的意思是:我要打死你想死的心。


还有的父母会恐惧到什么程度呢?


他们使用“逆恐”的防御机制,原理是以“找死、不怕死”的方式来缓解对死亡或失去客体的焦虑。


比如朝孩子吼:“想死你去死啊,谁拉着你了?”、“要死一起死”,这种语言暴力有时甚至比打更能将孩子推向绝望。


当父母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以自身的愿望和认知能力将孩子逼到没有退路时,孩子只能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


自伤、自杀,是孩子对唤醒父母所抱有的最后希望。


 

2


 

我有个朋友,青春期时曾很多次想自杀,想象死后亲友们都会为他悲伤,父母为此痛苦和后悔。


但后来他决定不死了,因为从父母对待他的态度中,他很相信:如果真死了,父母不但不会悲伤,反倒会嘲笑他。


他这样想:如果死都没办法改变父母,那就保留死的权力,好似手握活下去的一个筹码,只要不兑现,他就可以继续相信,父母是在乎他的;并且他总是“有办法”去面对和惩罚不爱他的父母。


朋友的这段心路描述把我震撼到了。


父母们真的需要知道,他们的孩子为了活下去,在最后的无奈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坚持。


也许是想尽快从这种悲伤的气氛里出来,我跟朋友开玩笑:“要不是当年你脑洞这么大,今天我都见不到你了。”


我想说,与自伤、自杀同样扎心的,是孩子在承受中艰难生存下来的历程。父母应该感谢这些孩子长大成人。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