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回避型依恋自救指南(中)

(2021-10-14 17:01:48)
标签:

江西心理咨询

江西抑郁症治疗

南昌青少年心理

江西焦虑症治疗

南昌心理咨询

为什么你想回避亲密?
心理学研究者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回避型依恋者并非真的不喜欢与人亲密,而是这种需求被抑制住了
这种不自觉的情感抑制,是怎么被习得的呢?

在参考了相关书籍、查阅十几篇知乎相关问题的讨论、翻遍豆瓣“回避型依恋”小组的精华帖、与多名回避型依恋的朋友同事深聊后,我发现,回避型的具体成因也许每个人多少有些细节差异,但共性很明显。
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童年的创伤,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简单来说,无论疏离型还是恐惧型,他们回避依恋的原因,在于小时候有过被抛弃的体验,或者从小就没有得到过“亲密”的示范。

比如,我的一位女同事有较明显的疏离回避倾向,她告诉我,因为是独生子女,小时候爸妈很忙,经常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她只能自己和自己玩上一整天:
“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好孤独,我经常趴在窗户边往楼下看,就盼着能有个差不多大的孩子走过可以一起玩。然而没有,院子里总是静悄悄的。童年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到现在如果有人想和我亲密,我都会不适应,想退缩。
上文提到的阿离的情况要更严重,小A也是后来才知道,阿离的父亲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他和母亲大打出手,家庭关系几乎没有亲密可言。
而恐惧型的阿孔情况稍有不同。他对童年的回忆是,虽然父母关系和谐,但他们经常要上夜班,自己就只能被送到祖父母家或外祖父母家过夜。阿孔现在还能记得,母亲上夜班走之前,他会难过地大哭。
“其实第二天早上她就下班回来了,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那么凶。后来不哭了,大概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让自己从这种依恋中抽离。”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爱会伤人》中提到过“被抛弃创伤”“被吞没创伤”

与人亲近,尤其是与自己喜欢的人亲近,是人的一大动力。但同时,有时适当地与人疏远,保持一种独立,给自己一个空间,这也是人的一大动力。


如果亲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创伤,即被抛弃创伤;如果疏远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样也会产生创伤,即被吞没创伤。


阿孔身上,他既有一些因关键年龄时缺少父母陪伴造成的被抛弃体验,又有因独生子女身份所获得的过度关注,即被吞没体验,这种混乱造成了他对于亲密的不确定感


另外,他还感觉到家庭比较缺少亲密的氛围,父亲是个严肃正经的人,父母之间也很少富有情绪的互动,他也就不太清楚,到底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因此,阿孔既渴望与人亲密,又在面对亲密时害怕无措,高焦虑与高回避共存。



心理学家唐纳德·梅尔泽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那么,回避型依恋者的情感抑制机制,是在逃避哪种痛苦呢?


我发现,他们看起来是在回避亲密,实际上回避的,是面对和展示真实的自己。


无论疏离型的阿离、那位女同事,还是恐惧型的阿孔,他们在童年都遭遇过一定程度的情感忽视,这种忽视给了他们一种错误的认知:


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不配得到无条件的关注和关心,我必须变得“有价值”,我必须呈现出“完美”的状态别人才会喜欢我……


最为典型的是阿离。小A告诉我,她的这位前男友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哪怕不加班的时候,他都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甚至不惜花周末两天帮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做PPT。


一旦阿离闲下来,就会非常茫然无措,这种状态让他很痛苦。


人只有在闲暇时,才有机会和真实的自己相处。很显然,阿离不想面对真实的自己,他确认自己存在的方式,就是通过不断做事情来展示“有用”,这样做的潜台词是:


“我这么有用,你们可以认可我、喜欢我了吗?”


阿孔这样的恐惧型回避,为什么每次在进入恋爱稳定期后,就会开始嫌弃女友?


因为我们刚认识一个人时,看到的都是外在的美好光环,只有深度交往,才能看到光环之下的真实:斯文的人也许内心狂野,漂亮的人也许生活邋遢,职场精英也许下班后就沉迷声色犬马……


看似阿孔是不能接纳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女友,实际上,他是没有学会接纳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他没有接纳自己的懒惰,没有接纳他对情感的渴望,没有接纳自己内心的阴暗想法……


这些东西他可能曾经展露过,但或许是父母的批评,或许是周围人的说辞,或许是明面上的社会观念,让他觉得这些东西是不好的,不被接纳的。


是羞耻的。


所以,当习惯了以完美的假自我示人的阿孔,在亲密关系中逐渐接近和面对一个真实的对象时,这种羞耻感会再次激活,让他很难进一步打开真实的自己。


所以,恐惧型回避者会对伴侣的种种“缺点”敏感而挑剔,会幻想能再找到一个“完美”的“理想对象”,以为那才是“真爱”,能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一切。


然而实际上,那只是他们虚假自我一厢情愿的投射。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乐行心理/江西乐行心理。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