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西心理咨询江西抑郁症治疗南昌青少年心理江西焦虑症治疗南昌心理咨询 |
心理学研究者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回避型依恋者并非真的不喜欢与人亲密,而是这种需求被抑制住了。
这种不自觉的情感抑制,是怎么被习得的呢?
在参考了相关书籍、查阅十几篇知乎相关问题的讨论、翻遍豆瓣“回避型依恋”小组的精华帖、与多名回避型依恋的朋友同事深聊后,我发现,回避型的具体成因也许每个人多少有些细节差异,但共性很明显。
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童年的创伤,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简单来说,无论疏离型还是恐惧型,他们回避依恋的原因,在于小时候有过被抛弃的体验,或者从小就没有得到过“亲密”的示范。
比如,我的一位女同事有较明显的疏离回避倾向,她告诉我,因为是独生子女,小时候爸妈很忙,经常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她只能自己和自己玩上一整天:
“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好孤独,我经常趴在窗户边往楼下看,就盼着能有个差不多大的孩子走过可以一起玩。然而没有,院子里总是静悄悄的。童年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到现在如果有人想和我亲密,我都会不适应,想退缩。”
上文提到的阿离的情况要更严重,小A也是后来才知道,阿离的父亲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他和母亲大打出手,家庭关系几乎没有亲密可言。
而恐惧型的阿孔情况稍有不同。他对童年的回忆是,虽然父母关系和谐,但他们经常要上夜班,自己就只能被送到祖父母家或外祖父母家过夜。阿孔现在还能记得,母亲上夜班走之前,他会难过地大哭。
“其实第二天早上她就下班回来了,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那么凶。后来不哭了,大概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让自己从这种依恋中抽离。”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爱会伤人》中提到过“被抛弃创伤”与“被吞没创伤”:
与人亲近,尤其是与自己喜欢的人亲近,是人的一大动力。但同时,有时适当地与人疏远,保持一种独立,给自己一个空间,这也是人的一大动力。
如果亲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创伤,即被抛弃创伤;如果疏远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样也会产生创伤,即被吞没创伤。
在阿孔身上,他既有一些因关键年龄时缺少父母陪伴造成的被抛弃体验,又有因独生子女身份所获得的过度关注,即被吞没体验,这种混乱造成了他对于亲密的不确定感。
另外,他还感觉到家庭比较缺少亲密的氛围,父亲是个严肃正经的人,父母之间也很少富有情绪的互动,他也就不太清楚,到底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因此,阿孔既渴望与人亲密,又在面对亲密时害怕无措,高焦虑与高回避共存。
心理学家唐纳德·梅尔泽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那么,回避型依恋者的情感抑制机制,是在逃避哪种痛苦呢?
我发现,他们看起来是在回避亲密,实际上回避的,是面对和展示真实的自己。
无论疏离型的阿离、那位女同事,还是恐惧型的阿孔,他们在童年都遭遇过一定程度的情感忽视,这种忽视给了他们一种错误的认知:
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不配得到无条件的关注和关心,我必须变得“有价值”,我必须呈现出“完美”的状态别人才会喜欢我……
最为典型的是阿离。小A告诉我,她的这位前男友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哪怕不加班的时候,他都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甚至不惜花周末两天帮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做PPT。
一旦阿离闲下来,就会非常茫然无措,这种状态让他很痛苦。
人只有在闲暇时,才有机会和真实的自己相处。很显然,阿离不想面对真实的自己,他确认自己存在的方式,就是通过不断做事情来展示“有用”,这样做的潜台词是:
“我这么有用,你们可以认可我、喜欢我了吗?”
而阿孔这样的恐惧型回避,为什么每次在进入恋爱稳定期后,就会开始嫌弃女友?
因为我们刚认识一个人时,看到的都是外在的美好光环,只有深度交往,才能看到光环之下的真实:斯文的人也许内心狂野,漂亮的人也许生活邋遢,职场精英也许下班后就沉迷声色犬马……
看似阿孔是不能接纳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女友,实际上,他是没有学会接纳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他没有接纳自己的懒惰,没有接纳他对情感的渴望,没有接纳自己内心的阴暗想法……
这些东西他可能曾经展露过,但或许是父母的批评,或许是周围人的说辞,或许是明面上的社会观念,让他觉得这些东西是不好的,不被接纳的。
是羞耻的。
所以,当习惯了以完美的假自我示人的阿孔,在亲密关系中逐渐接近和面对一个真实的对象时,这种羞耻感会再次激活,让他很难进一步打开真实的自己。
所以,恐惧型回避者会对伴侣的种种“缺点”敏感而挑剔,会幻想能再找到一个“完美”的“理想对象”,以为那才是“真爱”,能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一切。
然而实际上,那只是他们虚假自我一厢情愿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