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容易被欺凌的孩子,是这2种类型

(2021-08-22 14:44:25)
标签:

江西焦虑症治疗

江西心理咨询

江西抑郁症治疗

南昌青少年心理

南昌心理咨询

01全世界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曾遭霸凌


在过往经验中,无论是好学区还是差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不可能完全杜绝青少年霸凌现象的发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曾遭霸凌
校园暴力、校园霸凌,像是一个魔咒,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生活甚至生命。
最可怕的是,即使我们再愤怒、再痛心,这样的事依旧屡禁不止。这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


02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盯上


全校那么多孩子,为什么偏偏是我家孩子?
这是很多被霸凌者,父母的困惑。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在全国21个省级单位的200所小学的36389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时间跨度为33年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具有某些个体特征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


也就是说,霸凌者欺负谁,也挑人,而被欺凌者一般有2个特征。


(1)懦弱胆小的孩子
就像文章开头的小斌,性格过于隐忍,在学校经常被欺负,也没有向家人求助。即使他三天没回家,父母都没有往“不好的方面”想,因为他们之前毫不知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
曾经被霸凌过的孩子这样说:
“我上初一时,和一个同学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结果他找了校外的人和同年级的同学共七人围殴我。”事后,我告诉妈妈,她却说:“他们怎么不打别人?”
他们开始有恃无恐,看着我身上的淤青,妈妈也只是叹了口气:“别惹事,让着他们一点。”

面对霸凌,选择沉默,和孩子懦弱、自卑、胆小的个性有关。而孩子这种性格的形成,又和父母教养相连。
有些父母得知孩子被欺凌,第一时间不是关心,或一味教孩子忍让,或责备孩子。这种情形下,孩子又怎么会有反抗的勇气和求助的欲望。
父母本是孩子最大的盾牌,可“盾牌”往往成了攻击孩子的利器,当孩子身后没有避风港,又怎敢去直面道路上的风霜。


(2)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


还记得,冯小刚电影《芳华》那个被集体霸凌的女孩何小萍吗?
她有一个极为凄惨的童年。6岁那年,母亲带着她,改嫁给一个转业军干部。
继父对她不闻不问;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欺负她;母亲想对她好却不敢,因为生活的重压,也会对何小萍发火谩骂。

只有在她生病发烧后,妈妈才抱着她睡过一次觉。
长大后,霸凌像预言准确出现在了缺乏父母关爱的何小萍身上。
战友嫌弃她身上有味道,所有都不愿意跟她一组,把她像皮球一样推来推去;同宿舍的人诬陷她偷衣服,甚至动手扒她的衣服。

就像她说的家里没有一个是亲人。
因为她无人保护,连最亲的家人都欺负、虐待她。
这就等于给霸凌者一个信息:这个孩子可以任意践踏,也不会因此受到惩罚。
《自卑与超越》中说,被忽视的孩子,当他面临生活问题时,他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和旁人的帮助及善意。
就是这种习得性无助,反复在他们脑海盘旋:太难了,做不到,一切都是徒劳。
他们无法自救,也无人关爱、撑腰,对霸凌者来说,就是欺负成本低,危害小,不欺负你欺负谁。


03家教,是被霸凌的核心成因


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64%的孩子被霸凌后选择沉默,不向父母、老师求救。
明明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就可以求助。可孩子却轻易被霸凌者恐吓控制住,长期忍受被侵害而不敢言说一句。
这样的孩子,从小深植在潜意识的防御机制是:我要听话才能存活,才能免遭伤害痛苦。
也就是说,家庭的养育方式是,你必须听话,我才会爱你,否则就不要你,惩罚你。
比如,孩子伤心大哭,父母说不准哭否则扔门外;你再敢哭,就打到你不哭为止。
长期以往,孩子学会的生存策略是,如果想保护自己,就要听话,听强者的话。
一旦这种观念植入心底,孩子便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只会逆来顺受。
新闻上常见的,七八个孩子掌抠一个孩子,孩子却像没有知觉的“木头人”一样,站着一动不动,不懂逃跑也不懂反抗,甚至连哭都没有。
因为他们的反抗能力,早已被剥夺。
而霸凌者却一副怒气冲冲,愤懑不平。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被虐儿童身上的气质,似乎是一种烙印,会吸引“捕食者”,而“捕食者”往往自己也是受害人。“捕食者”和被虐者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年幼的“捕食者”不被允许表达情绪,也没有其他渠道疏解,就会尽情发泄在比自己更弱的孩子身上,而对方的逆来顺受,会激发起施虐者更强烈的恨意:“你为什么不反抗”,内心深处,施虐者是在憎恨自己无法反抗现实的事实。
可以说,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形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内在的父母”跟“内在的小孩”关系模式的再现。


04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远离霸凌


英国国家儿童发展研究显示,童年时期被欺凌过的孩子人生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无论是偶尔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些人在23-50岁时都会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扰。45岁时会有更大的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50岁时认知功能也会表现较差。
很多事情,预防它的发生比实际发生后再处理,更容易得多。


(1)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发现预警信号


很多孩子在被欺负后不敢告诉任何人。
所以,家长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观察孩子有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比如突然不想去上学,成绩急迫下降,身上有伤有淤青,无缘无故肚子疼,鞋子、文具、衣物经常丢失或破损,可能是遭遇过暴力伤害。
还可以每天花15分钟和孩子聊聊天,听他们说话、了解他们的朋友和学校、了解他们的困扰注意一定要“闲聊”,让孩子保持放松状态,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外面处境。


(2)教会孩子适时还手和自卫


如果你的孩子被别人打了,会不会告诉孩子打回去?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坚定地说:“打回去,我支持。”
对校园霸凌案件,她曾说过一段话:“人在长大过程中,必须学会怎么面对各种丑恶、霸道,以正抗邪就是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以后怎么保护你爱的人?”
正当防卫,是每个人的权利。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之余,还应让孩子掌握一些防身技巧来学会自救。
即使用力反抗的结局可能也逃脱不掉挨打,但是起码会让人觉得你不是软柿子,下次就不敢轻易地再找你的麻烦。

(3)给足孩子童年的陪伴与关爱
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所以,预防霸凌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孩子童年充足、明亮的爱。这种爱的纯度和密度,将避免他沦为霸凌者,也将决定他长大如何面对霸凌。
第一次被霸凌时,他知道爸爸妈妈一定会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就会敢于反抗。只有那些爹不疼娘不爱,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会在最初并不严重的欺负行为中忍让,一直让这种行为发展成霸凌。
温暖的童年犹如一剂疫苗,能保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百毒不侵。 
暴力或许不会消失,但父母的爱犹如一束光,指引着灰暗中彷徨的孩子,走向黎明的曙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