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个不焦虑的父母,最好的办法是想方设法先满足自己的自恋(下)

标签:
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青少年心理江西心理咨询催眠 |

孩子的快乐会激发父母的“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节”最早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作为心理学词汇的俄狄浦斯情节,通俗来讲是害怕自己因为超越了限定的快乐而遭受惩罚。
在一次谈话中,有位妈妈说:“当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奥数学外语的时候,我就觉得童年光快乐有什么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必须要吃苦。”
我们暂且把这种理念叫做“吃苦情节”,表面上来看,吃苦确实暂时增加了一个人的技能和学识,但是吃苦情节有很严重的副作用,当一个人认为只有吃苦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就时,不仅会牺牲学习乐趣,长远来看会损伤一个人获得幸福的本能。
“吃苦情节”正是俄狄浦斯情节,当一个人坚信,快乐是没用的、暂时的、肤浅的、无法带来获益的,在潜意识中,父母会觉得快乐会即是惩罚,而孩子的快乐也会激发父母的俄狄浦斯情节,面对快乐就害怕“落后”。
其实快乐是探索世界最好的兴奋剂,一个人的早期体会到的主要情绪会奠定心境的基础基调,长远来看,损伤快乐的智力活动是一种自我攻击,而这种自我攻击很可能演化为对智力活动的厌恶,比如厌学。
羡妒与竞争
当父母认为玩乐会带来惩罚,也意味着他们潜意识中羡妒孩子的快乐,这种快乐在俄狄浦斯情节中是失而未得的,因此,“吃苦情节”很可能会在亲子关系中遗传。
我认识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竞争能力感到担忧,我们不妨将这看成是一种表达对孩子攻击的方式,这种投射有利于解决自己潜意识中更大的恐惧,这个恐惧就是自己可能面临的孩子强壮后的被抛弃感。
我们将焦虑分解成以上各个部分,可以看到每一个部分都非常强大,也是很难通过认知去自我修复的,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摆脱这些焦虑呢?
总结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的育儿焦虑都是自恋未满,甚至可以这样说,所有的焦虑都是自恋未满。
父母也曾经是孩子,每一个成年人心中都会留下婴儿全能自恋破碎的创伤痕迹,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恋解决现实困难时,焦虑就发生了。而解决之道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满足自己失去的一部分全能自恋。
比如,每一个女性心目中都有一个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男性和女性的理想原型),当她自己越来越接近理想的自己时,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期待就会减少。如果她自己活得美丽、成功、幸福,那么通过孩子活出这部分的愿望就会减少。
通俗一点就是,心里缺什么,就会焦虑什么。当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就不再期待别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当心里不缺成功、地位、成就、金钱、智慧时,就不会为此去焦虑孩子。
毕竟,我们只能给予别人已有的东西,尤其是快乐和幸福感,只能在有存量的情况下才能拿出来。
想做一个不焦虑的父母,最好的办法是想方设法先满足自己的自恋,比如让自己的外形更健美,体魄更健康,争取自己想要的成就,完成自我实现,把自己养育成那个另自己骄傲的人。
倘若有一天,父母活成了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这份饱满的活力会成为对生命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