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中的“三受”

(2014-02-26 13:31:50)
标签:

江西心理咨询

乐行心理

南昌心理辅导

南昌心理咨询

南昌抑郁治疗

文化

分类: 心理阅览

我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享受的部分,第二是承受的部分,第三是接受的部分。

 

                                    享受

人陷入心理痛苦,以为痛苦就是一切,整个生活都弥漫着痛苦,就看不到生活中好的部分,可以快乐的部分,有价值的部分。他不能享受生活,并不是生活里没有值得享受的条件。情况往往正好相反,他可能具有比许多人更多的幸福条件,但他们忽略这些条件,不去享受,不去快乐,反而沉溺于痛苦的体验,让自己活得惨兮兮的。他有那么幸福的条件,偏偏不去感到幸福。可能是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他就抓住这件事不放,好像因为这件事,把他所有的幸福条件都剥夺了一样,他从此再也无法快乐起来了。他的态度很像是跟生活赌气,说:“如果你让这件事发生,我就是要这样不快乐。”于是,他就真的不快乐起来,就长久呆在不快乐里,越来越认为自己是最惨的人。他渐渐让自己相信这样一个理由:生活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快乐。

 

享受让我们活得快乐。但我们并不是总要快乐的,或者,生活只是快乐就行了。不是,我们朝前移动,又进入了承受部分,这个部分让我们长大,让我们看到,我们不仅要快乐,还要去做事。做事情的这个部分,让我们成长,从中获得价值,而获得了价值,我们的快乐就有了更深的根基。

生活中的“三受”

承受

享受不是生活的全部。辅导者与当事人的漫步继续进行,从享受的部分走进承受的领域。接下来,当事人开始观望他的生活,渐渐看到需要他承受的那些内容。如果没有享受,生活不会快乐;如果没有承受,生命不能成长。生活是艰难的,要求每时每刻都快乐生活,那是天堂里的情况。我们生活,必须学习承受。

首先要解释,是承受,不是忍受。承受是适当的的责任行为,它让人成长,它带来价值感;忍受是过度的、消极的,导致害怕,导致负面情绪的累积。不要宣讲忍受,而要讲承受。基督是承受十字架,而不是忍受十字架。一味忍受,结果往往不是在内部培养爱,而是滋生委屈和怨恨。承受是承担,是去进行改变。因为承受,我们在成长,我们有了责任意识,我们在做着什么。

其次,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我们当承受的,而什么不是我们当承受的。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我们要承受的,什么是他人要承受的。我们需要了解,承受的内在动因是什么?

承受生活中的合理受苦。一个孩子要去读书,虽然他在学校里有学习的压力,以及与人交往的困难;一个人要工作,他需要学习技能,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竞争等。处于顺境的时候,我们享受顺利的条件;遭遇逆境的时候,我们去承受它,从而获得成长。我们有这样的总结:处于顺境,你享受;处于逆境,你承受;处于无法改变之境,你接受。

承受让我们活得有价值。承受让我们通过合理的受苦价值,因而产生欣慰感,产生“我行”的感觉。我们承受,我们做事,我们获得价值,但我们并不是要建立巴别塔,而是合理的做事。要合理做事,我们又需要向前移动。这时,我们漫步到生活的第三领域:接受的领域。

接受

在承受的领域,我们有效地管理自己和生活,我们是自己生活的经理。到了接受的领域,我们发现了自身的有限性和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生活,现有的条件包含这两个基本点:我们自身是不完美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接受的方面。

心理咨询中最普遍的经验是,当事人抓住一件发生的事情不放,去痛苦,原因是,他无法接受他的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而这件事,如一场车祸带走了我们的亲人,再如年轻时曾经做出的一个错误选择,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它们已是无法改变的事情。因为是不可改变的,就是需要接受的。对无法改变的东西,又拒不接受,那就只有为之困扰一途了。许多的困扰来自我们拒不接受的态度。

不接受表现为过多要求事情“必须”怎样,“应该”怎样,就“不应该”是现在这样;强求自己“必须”怎样,“应该”怎样,就是“不应该”是本身这样。人生成熟的态度是:尽力而为,接受结果。与此不同的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懒人的态度,他什么也不做,却期待有一个好结果,因为没有,他不接受;还有一种是完美者的态度,他要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以为这样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如果没有,他无法接受。

 

接受让我们活得有境界。我们不能改变一切,我们需要学习接受,但这不是不做改变的借口。圣弗兰西斯说过这样的话:“我祈求一颗勇敢的心,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我祈求一颗平静的心,去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我祈求一颗智慧的心,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本文由乐行心理整理提供,如有需要,可以联系南昌心理医生南昌心理咨询南昌心理辅导或江西心理咨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