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理解

(2022-04-16 16:51:26)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其中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实是比较令人费解的一句话。一般的解释是“自然规律是没有偏爱的,经常和善人在一起(或者偏爱有道的人)”。
我认为这类解释一是有望文生义之嫌,二是混淆了古文与现代汉语的字义。比如,把“常”理解成了“经常、常常”,而这里的“常”应该是“常道”里的常,应该是“恒常”或常道本身。这里的“善人”也不应是现代汉语中的“善人”,现代汉语中的“善人”对应的应该是《道德经》里的“善者”。这里的“善人”应该是“善待人、敬天爱人”之意。
在中国历史上,从武王伐纣开始“天命观”发生变化,天命不再是与种姓相对应,不再是老天爷看中了桀纣之族,而是与德相配,有德者居之,天道就是人心,所谓天命就是“敬天爱人”。因此: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说的应该是:天道没有对于人本身的偏爱,而是亲近“敬天爱人”之德。
这里的“善人”指的是“敬天爱人”这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