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智力两个因素一般能够决定人是否成功。相对于智力而言,情绪曾经一度被人们忽视,现在大家逐渐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那么就需要从小帮助宝宝了解别人的情绪,学会对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使情绪和智力能够相得益彰。
小宝宝就有情绪
几乎所有的基本情绪在婴儿期就出现了,并被逐渐整合到更为有效的心理系统之中。
在生命的头两年,宝宝的各种情绪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你看,刚出生时宝宝会表现出好奇、悲伤、厌恶和满足。吃饱了,宝宝会微微翘起嘴角很满足的样子;尿湿了,宝宝会哇哇地哭提醒大人。宝宝出生时就已经有痛苦、厌恶、惊奇、兴趣、满足(微笑)的情绪。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愉悦,3-4月时出现愤怒、悲伤的情绪,出生后的半年,随着评价事物能力的发展,宝宝出现了愤怒和恐惧情绪,尤其是陌生人焦虑。在宝宝的粗大动作能力增强时,这些情绪有很重要的适应价值。因为一旦恐惧发生,宝宝会朝向熟悉的照料者,一边获得安全保护。宝宝就能在此基础上开始对外界的进一步探索。当宝宝感到痛苦的时候,他会表现出伤心,如从他手里拿走一样东西,或者与照料者中断交流、出现短暂的离别等。
这些最初的基本情绪没有社会、道德这些色彩,是由生物因素所决定的,它与宝宝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当宝宝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出现积极的情绪,如满足、快乐,反之则出现消极的情绪,如痛苦、厌恶。
对所有的宝宝而言,这些基本情绪都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出现,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以及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也大致相同。但是这些情绪的出现更多地依靠的是宝宝的学习或认知的发展。
与宝宝自我意识有关的情绪
第二年末,宝宝自我意识的产生和社会经历的增加为他们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打下基础,这些情绪如羞耻、尴尬和骄傲。
宝宝的自我意识情绪随年龄增加更多地由转而由个人内部控制,可由内部心理活动而引发,他人不再是这些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了。
宝宝的骄傲、愧疚和羞耻等情绪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当宝宝觉得自己的行为对某一结果有责任的时候才会出现。
宝宝学会表达情绪
虽然情绪是个体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但是作为社会个体,宝宝获得的情绪需要表达出来,才能体现情绪的社会意义。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情绪表达规则,它规定着在各类场合下哪些情绪可以表达而哪些情绪不可以表达。比如说,当别人夸奖宝宝漂亮时,妈妈都会表示感谢;阿姨送给宝宝一个汽车玩具,即使宝宝不喜欢汽车,妈妈也会表现高兴与感激。
情绪表达规则是宝宝必须要学习并运用的,这样才能够与人相处并获得他人的认同。在生活中,妈妈为宝宝提供了积极情绪表达的榜样。例如,妈妈对陌生的事物表现出了愉快、好奇和惊讶,宝宝会以母亲的情绪为参照,会对陌生事物有更多的微笑而较少会流露出不愉快的表情。在学龄前的几年中,宝宝会逐渐掌握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求的情绪表达法则。
会识别他人的情绪,就能学会情绪调节
一般而言,宝宝会积极地从所信任的照料者那里寻找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所以妈妈的责任相对重大。到出生后的第二年中期,学步的宝宝就开始明白别人的情绪反应与自己的可能是不同的,他们和家庭成员的交谈以及与兄弟姐妹、小伙伴一起玩的角色扮演游戏,都能为宝宝理解他人的情绪提供极好的机会。
能识别并理解别人的情绪反应为宝宝学习自我调节情绪提供了条件。宝宝聪明地通过“察言观色”了解了别人的情绪,然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便跟得上别人的脚步,这样对自己来说才最有力。
一般来说,情绪自我调节从早期的婴儿和照料者的互动关系中产生。随着宝宝大运动、认知和语言发展,他们逐渐学会了更多的自我调节策略。成人的示范作用和与成人交谈有关情绪方面的话题,都将有助于宝宝的自我情绪调节。对于自己情绪的良好调节帮助宝宝逐渐走向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
http://s13/middle/6605a62ft9da1971fd00c&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