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响鸟与蛇之歌》剧情、表演的双重失败(CHITA.2024.03.31)

(2024-03-31 16:18:20)
《响鸟与蛇之歌》剧情、表演的双重失败 (CHITA.2024.03.31)

在前期的《饥饿游戏》系列里,人物性格非常鲜明、特别是女主角——满脸雀斑、居然还略带微胖的...脸...那个样子...支撑其巨大魅力的是其内心的冷静,那种女性的稀有的冷静,对面部的特质就有反向的加分,在观众的心中,其实对「帅」和「美」也并不是能够从严格的意义上去加以区分。

真实性的一种胜利!

但是。最新上演的前传《鸟与蛇》,其女主角...显然失败...并非长得不好或是加勒比肤色,而是...表情上的...用力过度、包括唱歌的样子...始终缺乏了真正的力。而力就是暴力、暴力就是魅力...女主角已被演技废掉一半。另有一半废在对「吊死树」那首并非什么歌都可以改写的音乐的改写,哪怕只是放慢了一点点速度,都伤害到某种东西,它会反过来对此变化表示一种相当的不满。

有人在自讨苦吃。

剩下男主角,即这位以后将成为北美统治者的少年。此时该是谈剧情的部分。被观众称作「割裂的」剧情,这个苗头最初发生在「告密」时分:斯诺...现有的价值体系的支持者...这其实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抛开演技不谈,只是说剧本内在所包含的东西主要就是角色本身对意识形态的知觉、认同、行为...通过这个系列才取得中意的价值。这种东西显然超越剧情的、表演的能力之外!此时剧本发生了一种他妄图去做一件他所办不到的事时的那种苍白和无力。

重新注意心理的转换区域,也就是从少年(形式化的爱情)到成年(本质化的权力)的过渡...观众的体验最真实,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这种心理学的置换,角色的行为就一定会出现怪异感、不合情理的行为。这种感觉使人对电影的评价就高不了。

进一步注意这个未被清晰梳理的区域,提取其中斯诺的一句无心之语「还有一个被我杀死的死人,是过去的我」...非常可惜,电影没能对这样的许多环节进行加强、加固、增重...就没办法说清楚一個重大的问题:

坏人是如何炼成的?

坏人的爱情见分...被杀死(其实是一种自杀)因为坏人发现自身是坏人、并且通过这种自我谋杀而「见证」到自身的见分只是一个幻相。自證分是斯诺的真我。真我的座位是一种权力的、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这样的体系永久有效。但是,這樣的真我或許也只是另外一種、證自證分的認知遗传學的效应。在许多的世代,人的价值观念的抉择终其一生只可能有一次。价值观的反复转换并不存在,最多只是存在一次「少年/成年」的自然過渡,或者压根就从不转换,名曰「信仰」。

神父的愛!

坏人的信仰显然是黑暗的。但黑暗是否一种坏事呢?这个问题,我看是这场浪费时间的电影所唯一提出的具有持久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只是作为一个问题,而且必将作为一种质问、向所有的可能具有敏感性的心灵提出。

答案并不重要。

以为人群和市场...早已经开始歌唱黑暗!

所遗憾的只是黑暗、尚且不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