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戰爭32:知識的殖民史(CHITA.2022.08.06)

(2022-08-06 02:06:15)
戰爭32:知識的殖民史(CHITA.2022.08.06)

世界幾乎已瓜分殆盡,餘下部分正在被征服與殖民。可惜我們不能到達頭上的星辰,假如可以,也要將其併吞。每當我看到:它們是那樣的明亮、與遙遠,就感到心中難受!——Cecil John Rhodes(UK)1877.

如果知識是一個靜物,交到手心時沒有呼吸的韻律,情感的紐帶就不可建立。如果知識具有毛茸茸的形狀、最主要是它在動,不妨領養家裡、看看可以長成的樣子。前者是仿製物,後者是創新品、可以帶給人們審美與愉悅。

兩者都只是賓語。

不是賓語的小動物最難之處是發見,因為它們如此頑皮、總喜歡躲藏在人們找不到的地方。這就是遊戲,小動物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小動物——本質上就不成為我們所指向的物。不是賓語的、也不是物的東西、就只可能是某個主語。因為對物性的拒斥,就不可能只是靜止的東西,而是指向太初的源起。

在主語的誕生之地,人和知識——相互驚詫地發見了伴生的聯繫。我們說工業革命、信息革命,就是說人和屬於他們的紡織機、蒸汽機、電子計算機在一起。因為知識不是停滯的,我們懷中的是可以繼續成長的活物。這種感覺,就非常地類似1877年的英國的那位著名的殖民者的深切地願望、只需輕微改寫:看到它們在我懷中是如此的安靜、明亮,想到失去、就心中難受!

我們需要重新、鄭重地去思考殖民史的問題。那種驅使工業時代的主宰者們四處奔波的內在動力,就是那種把黑土地上的人群作為動物去經營的大寫的人、幾乎已經可以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他們所發明的。但當我們談論發明、或許無大問題、但是科學的發明就是成問題的、更不要提那種的道德性質的假體的烏托邦。

我們是否應該拒絕談論正義、而且應該正確地去說明:科學不可能是一種發明,而只可能是某種偶然性的發現。所有非必然性的事物就不再有任何的可能是應許的,而只是有可能在我們所單方面地的期望裡。

知識的樣子遠比我們想象之中更加倍地衰老,因此沒有誰有資格說可以去壟斷這種不可能是賓語的玩意。小動物並非我們捕獲的、而只是偶然遇見的以後還將持續遇見,因而——人——才是真正的賓語!人是知識的媒介、茫然的宿主,知識是人的主語、無聲的寄體。

為何知識產權必須有確定的時效?為何帝國必定由盛轉衰、時序催迭?為何我們為道德的謊言心潮激蕩?為何...但這一切都不是因為愛。

因為人,只是知識的宿主。知識通過對不同種族的階段性的選擇去完成了遮蔽,通過層出不窮的策略的競爭的安排去完成不同的羞辱或獎勵。人是知識的賓語,那種小玩意吸附在我們歷史的記憶深處、注入到萬千的心,當我們發現或發明什麼、就是裝配或釋放什麼,為了這種寄身體系的完美性,殖民者的應許之物被取消。

如果這一部殖民的歷史某天大聲地對人們說:我很累,你們都散去吧。那麼並不是因為真的很累而散開了嚴謹的結構,而是因為:儘管他已非常地努力,但卻依然不能夠維繫一種走南闖北的威儀。

因為知識,作為一種活的東西,重新選擇了他的肢體。

知識的選擇是一種新的多元與敞開!

敞開的概念就是殖民者,並不會在午夜驚醒、而長歎自身肉體的衰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